第2147節 大朝會大政策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11-12 12:09      字數:2302
  大朝會第二件事就是人事安排。

  大明官場,以內閣為首,但在前明,內閣的地位並沒有得到確定,處於“有其實無其名”的尷尬狀態。

  而顏常武以東南王的身份在朝,落實大明內閣的地位,如此,人事安排首先就是內閣組成。

  不用多想,內閣首輔就是馬士英。

  馬士英是前明進士出身,行事完全按照顏常武的那一套辦事,深得信任,繼續當他的首輔,主持大明官府的全麵工作。

  次輔乃楊天生,此人是海賊出身,殺得人多,卻特別精通經濟業務,也下得了手---他管著戶部,收稅一點都不手軟,號稱“這世界上隻有死亡與收稅不可避免”,大明的財政收入一直在穩定增長,他的功勞很大。

  哪怕他是海賊出身,也在大明官場能夠立足。

  閣臣中的第三順位則是劉孔昭!

  他是大明誠意伯劉伯溫的後人,交流到南華帝國為官,之後跟隨顏常武,現在顏常武將他放回大明。

  這個位置原本是堵胤錫,他立下擁立大功,卻不以為恃,而是飄然而去,交流到南華帝國為官去也!

  大有謙謙君子之風,但不見得吃虧,甚至是以退為進,待他從南華歸來,說不定能夠更進一步,保不準首輔有份,畢竟在他之前的楊天生是不可能當大明首輔的。

  然後第四順位是周六一,崇禎朝進士,而第五順位正是陳子壯!

  陳子壯是萬曆四十七年的探花郎,原在南華,現在回轉北華任職。

  是以大明內閣都是精兵強將,能夠確保大明的航向不偏。

  tj尖著嗓子道:“下麵宣布國家安全委員會與國家軍事委員會成員名單!”

  倆委員會正是帝國的統治者的收權之舉,兩中華均以安全、軍事為首重,國家安全包括政務、軍事、經濟、民生、情報等,國家安全委員會位在內閣之上,國家軍事委員會則讓皇帝指揮軍隊,從而避免軍權旁落。

  國家安全委員會偏重於文官,國家軍事委員會偏重於勳貴與武將,無論哪個委員會,都有tj的存在,還是兩個!

  大明特色,外人就說中國人與奧斯曼人差不多,要知道奧斯曼帝國也有tj,且權力不小。

  無論哪個委員會,顏常武與朱真真的名字依舊存在,尤其是顏常武,他的存在就是對其他人的壓製,依舊享有“大明軍國大事,悉得處置”的權利,這樣一來,就算別人造朱和坪的反,隻要顏常武在,就有權鎮壓!

  老賊頭楊展得了個一個軍事委員會委員的頭銜,讓他高興得合不攏嘴!

  在前明,他哪有什麽機會走進中央,早就讓文官把他給治得服服貼貼!

  tj又尖著嗓子道:“陛下有旨,眾臣靜聽!”

  他代帝頒布旨意,原來明年準備開恩科。

  眾官欣然,這感情好!

  中國的科舉製自有它的運行規則,一般每三年來一次,遇到新君登位或者其它大喜事時,朝廷開科舉,是為恩科。

  這已經是一種常例了。從宋朝而起,盛行於明朝,每逢朝廷慶典,特別開科考試。

  大家高興之餘,聽到tj念下去,就覺得不好了。

  明年開恩科,過三年後即1666年再開科舉,將會是大明的最後一次科舉!

  文官們一片沉寂,雖然他們心裏有準備,但沒想到這一天將會很快到來。

  南華是沒有以前的科舉製,而是改良的科舉製,即行十八等的文官製加吏員製,逢進要考,除非有朝廷恩萌。

  新明建立後,朝廷中關於廢除科舉的爭議一直不斷,有些年甚至停了科舉。

  激進者認為以前的科舉有其不合理之處,考中者大搞什麽同年、同科來拉幫結派的,導致國將不國,前明官場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但新明官員也有許多是前明進士、舉人過來的,勢力龐大,不想廢除科舉。

  科舉好啊,一舉成名天下知,禦街騎馬誇榮耀,他們對於廢除科舉持保留態度。

  現在錘子正式落下,但文官也有心理準備,畢竟新明已經在不少地方進行過科舉改製試點。

  給一個棒槌發一個甜棗,tj宣布朝廷禮部、吏部、戶部、兵部、工部和刑部六部擴充一倍,加多了農工商部、金融部、科教部、民政部、司法部與國家發展事務部。

  農工商部主要用來拚經濟,金融部則是用來管理國家欣欣向榮的金融業,科教部是從禮部中分出來,主管科技發展與教育,民政部則管民政、福利,司法部則是加強法治,國家發展事務部則專門用來規劃國家中長期的發展,並有審計的功能,包括統計的衙門也在國家發展事務部裏。

  官員們笑逐顏開,多現來的位置,侍郎可以當尚書,郎中可以當侍郎,員外郎可以當郎中,大家都有機會!

  一得一失,固然科舉方麵損失大,但一下子多出六個部來,不無小補。

  看到他們當中無人反對,朱和坪鬆了一口氣,明白到文武之道,一張一馳,方能收發自如。

  ……

  這個大朝會並不是討論朝政,而是宣布決定好的事情。

  比如政治上,加強皇權統治,提高民眾對國家的認同,維護國家統一等等。

  還有積極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的福利。

  以及軍事上加強訓練、改進裝備、提高軍人待遇。

  等等。

  到了中華八國同盟使臣聽取大明的外交政策時間,乃是與鄰為善,尊重他國主權,積極發展雙邊貿易,促進各國一起發展!

  這番話中聽!

  使臣們笑逐顏開,這是從南華傳到北華的好政策,即大家有財一起發!

  如暹羅跟著朝鮮、安南、琉球三國一起使用大明的“中興”年號,以示恭順!

  那是因為近年來華人大量湧入暹羅,投資不斷湧入,暹羅這幾年與北華的貿易不斷升溫,光是大米他們就賺翻了。

  又盛產柚木、蔗糖和錫礦,通過與兩中華的貿易積累下了大量財富。

  暹羅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少有的與中國開展全麵貿易之後,仍然可以保持著貿易順差的國度。

  一點可以羨慕死了白皮和倭國去了。

  有了這麽多的好處,暹羅進一步漢化了,國內人皆說漢語,國都豎起了兩中華的旗幟!

  ……

  當天的大朝會順利結束,定了新朝的前進方向,大明將按照既定的方向,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