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退出曆史舞台
作者:魚年無鉤      更新:2021-08-09 07:37      字數:4101
  1764年英國的儀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為格拉斯哥大學修理紐可門蒸汽機模型時,注意到蒸汽機耗煤量大、效率低的毛病。

  ??瓦特通過夜以繼日的研究,在原有蒸汽機的基礎上發明了新式蒸汽機。

  ??他的發明被廣泛應用在工廠,成為幾乎所有機器的動力,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產方式,極大地推動了技術進步並拉開工業革命的序幕。

  ??從1980年往前追溯,蒸汽機已經跨越2個世紀又16年,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可謂彪炳千秋。

  ??掐指一算,從1952年中國製造出第一台蒸汽機車,至1980年,不知不覺,冀東機務段管內的蒸汽機車為冀東鐵路局的運輸生產服務了28年。

  ??1980年8月13日,韓大路一行10人把10台東風1型內燃機車開回冀東後,客運車間的蒸汽機車全部退役,令貨車司機羨慕不已。

  ??客運車間的乘務員一時風光無限,連韓大路都沾沾自喜,司機證考上了,大油包被甩進太平洋。

  ??在鐵路改革開進程中,冀東機務段的火車牽引事業得到快步發展。

  ??三個月內,韓大路所在的冀東客運車間,必須完成對全段326名蒸汽機車司機的培訓。

  ??年底,得如期淘汰蒸汽機車,徹底改變冀東機務段火車司機的工作環境,加速冀東機務段的現代建設進程。

  ??9月的冀東市瓜果飄香,水果外運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為快速解決農民秋季農產品滯銷困難,冀東機務段開展為期30天的“我為運輸運做貢獻多拉快跑勇當先”的勞動競賽主題活動。

  ??437名貨車司機摩拳擦掌,加班加點,超時超勞,毫無怨言,卯足勁頭,多拉快跑。

  ??截止9月30日,冀東機務段完成小麥、玉米、瓜果運輸總計25萬噸,得到鐵道部和冀東鐵路局的表彰獎勵。

  ??韓大路等12人獲得“我為運輸運做貢獻多拉快跑勇當先”勞動競賽主題活動先進榮譽,人均獲得獎金50元。

  ??國慶節後,冀東省政府成立冀東鐵路電氣化工程領導小組,高官萬英明任組長,加快中原地區鐵路電氣化改造的步伐。

  ??冀東鐵路萬水至冀東段電氣技術改造工程全長369公裏,共47個車站,國家計委於1977年下達該建設項目計任務書。

  ??1978年有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開始編製施工設計並陸續交出設計文件。

  ??1980年10月10日起,由冀東鐵路局負責電氣化工程施工,在“四邊”(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邊運營)的狀態下進行,對火車司機的要求愈發嚴格。

  ??鐵路改革無經驗可循,又脫離不了社會大環境,乘務員中出現了追求西方乃至港台生活方式的傾向。

  ??火車司機東奔西跑,見多識廣,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響,司機隊伍中滋生了追求享樂的不正之風,作業中得過且過,麻痹大意的情況比比皆是,引起冀東機務段的高度重視。

  ??冀東機務段認為鐵路改革開放,好的東西會進來,壞的東西一樣會進來,不能因為一些不良思潮的泛濫、問題的出現,就膽戰心驚地關上改革開放的大門,放慢機車牽引更新換代步伐。

  ??麵對此種情況,冀東機務段采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機車駕駛安全、一手抓隊伍職工隊伍建設)的措施,毅然挺立在風口浪尖,有序推進內燃司機培訓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靠敲鑼打鼓,唱高調無濟於事。

  ??段黨委對症下藥,因勢利導,全體班子成員達成共識,決定降低班子成員和機關幹部獎金標準,提高一線機車乘務員獎金係數,改善和提高機車乘務員待遇,激發起機車乘務員的工作責任心和勞動積極性。

  ??冀東機務段認為,穩定職工隊伍是促進鐵路改革發展的關鍵,為職工群眾排憂解難,不能裝裝樣子,喊喊口號,而是需要黨組織和工會幹部深入職工家庭進行排摸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

  ??自10份起至12月20日,冀東機務段黨組織和工會幹部進行全覆蓋家訪、入戶排摸,曆時80多天,統計出特困職工家庭11戶、一般困難職工家庭36戶,臨時困難職工家屬家庭50戶。

  ??家訪小組撰寫《關於冀東機務段對特困職工家庭、一般困難職工家庭、臨時困難職工家庭的救濟報告》。

  ??報告被及時提交給段黨政聯席會議,經段班子成員研究討論,決定段工會對11戶特困職工家庭每戶給予100元、36戶一般困難職工家庭每戶給予50元、臨時困難職工家庭給予20救助,並建檔立卡,跟蹤服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幫助特困職工家庭、一般困難職工家庭從根本上擺脫家庭生活困難,冀東機務段工會鼓勵和支持這些家庭做小生意,創出了一條困難職工家庭自行擺脫困難的新路。

  ??牆內開花牆外香。冀東報社記者宋佳采訪冀東機務段受助家庭深受感動,連夜完成一篇3000字的《救急不救貧的大膽嚐試——冀東機務段真心實意為職工群眾排憂解難》長篇通訊,《冀東鐵道報》頭版頭條刊發,迅速又被《人民鐵道報》《冀東工人報》《工人日報》《光明日報》轉載。

  ??冀冀東機務段覺得,機務部門既然是“火車頭”,絕對不能標榜“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封建思想,通過全麵落貫徹實職工當家做主,提高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際行動,形成了齊心協力保安全的良好氛圍。

  ??韓大路高興地說:“單位能一門心思為乘務員著想,和以前相比,現在乘務員每月收多入20多元,不把火車開好,就對不起單位。”

  ??打鐵先須自身硬。自改革開放以來,冀東機務段始終把加強黨組織建設、強化領導幹部教育、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放在首位。

  ??冀東機務段在轄區內燃機車全麵更新換代的關鍵時刻,不忘對機車乘務員進行“萬冀線精神”傳統教育,聘請參加萬冀線建設的老一輩,深入客運和貨運車間,給幹部職工講建設萬冀線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麵對麵、零距離和建設者交流,談未來、話理想、展望鐵路改革發展的美好前景。

  ??春雨潤物細無聲。尤其是五六十年代萬冀線上《梅婷》《張嘉旺》《趙德才》等人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深深打動了積極接受內燃機車駕駛培訓的每個乘務員,激勵他們在機車全麵更新換代中展示作為、再立新功、書寫輝煌。

  ??千百年來,曆史已經證明,一個國家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民族不能沒有夢想、一個企業不能沒有精神。

  ??中國鐵路建設者在修建萬冀線時淬煉出的“不怕苦敢為人先、建鐵路拋灑熱血、獻青春無怨無悔”的“萬冀線精神”永遠不過時。

  ??自“萬冀線精神”誕生以來,不斷鼓舞激勵千千萬萬的冀鐵人不講條件、艱苦奮鬥、默默奉獻、展示作為。而且,“萬冀線精神”在全路乃至全國被發楊光大。

  ??鐵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經濟命脈,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鐵路牽引動力先進與否直接影響運輸效率的高低。

  ??冀鐵人尤其是第一代機務人記憶猶新,解放前,我國沒有一台自己製造的機車。

  ??新中國成立後,鐵路部門從仿製國外機車著手,於1952年製造出第一台蒸汽機車,1958年開始製造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

  ??隨著中國鐵路裝備製造水平的不斷提高,冀東鐵路局的牽引動力逐步得到進步升級,給生產布局、運輸組織方式、運輸管理等帶來了新的變化。

  ??今朝喜鵲報遠餉,1980年12月30日,冀東機務段管內全部實現內燃機車牽引,對火車司機是莫大的鼓舞。

  ??冀東機務段的火車司機老蔡情不自禁地對記者說:“銅川站至玉屏山區段坡陡、山洞多,機車行走起來劇烈晃動,火車排出的煤煙,嗆得人喘不過氣來,退乘後火車司機個個都變成了‘黑人’。

  ??現在,我段實現內燃機車牽引,讓我們火車司機揚眉吐氣。”

  ??是啊,落後的牽引設備,快速增長的貨物運量,捉襟見肘的客運方式,已經跟不上改革發展的需要。

  ??冀東機務段的老司機都記得,50年代,冀東機務段隻有17台蒸汽機車;1957年以後,解放6型陸續調出,增配解放1型;1962年達到45台;1959年,鐵道部還配屬冀東機段11台由前蘇聯製造的菲德型(FD)蒸汽機車;1966年起,陸續配屬建設(JS)型和大功率的前進(QJ)型貨運蒸汽機車;截止1979年底,冀東機務段共有建設(JS)型內燃機車63台。

  ??如今,63台(DF)1型內燃機車取代63台建設(JS)型內燃機車,冀東至萬水間貨運區段運行時間上行由6.9小時縮短至4.7小時;下行由6.7小時縮短4.5小時;客車運行時間由275分鍾縮短至155分鍾,這是冀東機務段機車牽引的新突破。

  ??誠然,婦孺皆知的瓦特先生做夢都想不到,他站在前人肩膀上發明的新式蒸汽機,在遙遠的東方,在冀東鐵路局,在美麗富饒的中原大地上威風凜凜地馳騁了近半個世紀,風風光光在中華民族的金猴之年——1980年12月30日,轟轟烈烈地退出冀東機務段曆史舞台。

  ??從此,一列列蒸汽機列車,拖著長長的白煙,在冀東機務段轄區,在中原廣袤的土地上,在礦藏豐富的溝壑山穀中威風凜凜迂回跋涉的情景一去不複返了。

  ??這,也將成為一代又一代火車司機,乃至鐵路人的回憶!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