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玉米土豆紅薯
作者:淮南王劉安      更新:2021-08-03 07:54      字數:3916
  崇禎二年五月初,楊鶴以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接替武之望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六月,楊鶴到任時大梁、大旺、王二已被鏟除。但陝北連年大旱,隨之而起的起義軍越來越多。與楊鶴代替武之望總督三邊的同時,張夢鯨代替嶽和聲巡撫延綏,以劉廣生代替胡廷宴巡撫陝西。而此時的延安知府為張輦,米脂知縣為晏子賓。

  ??從崇禎元年十一月項羽進入龍門石室開始計算時間,不知覺間已經半年過去了。這半年間,大夏的方伯為魏王魏豹,魏國又與秦國晉國相互牽製。因此大夏天下局勢非常穩定,這半年間諸國並無戰事,大夏諸國矛戟入庫,馬放南山,諸國庶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大夏諸國各種穀物產量在和平的環境下節節攀升,不過由於晉國晉莊一直在收購粟米,因此市麵上的糧價並未出現暴跌的情況。晉莊的轉口貿易使得大夏諸國的市麵上出現了大量大明國生產的胡椒、辣椒、煙草、棉布與瓷器等產品。

  ??不過項羽很清楚,崇禎十七年之前大明是連年幹旱與蝗蟲交替發生,水旱災害此起彼伏,大明全國上下糧食連年欠收,因此這大明的糧食生意還可以再做十幾年。為了提高晉國糧食產量,項羽不由的想到玉米、紅薯與土豆這三種高產作物。

  ??玉米、紅薯、土豆這三種糧食作物原產於美洲,具有耐旱、耐貧瘠、產量高等特點,被稱為美洲高產作物。這裏簡單介紹一下這三這高產作物。

  ??先說說玉米,隨著美州新大陸的發現,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文明都無再法獨善其身。一些傳統的農業產區也開始受惠於哥倫布開啟的物種大交換,幾種來自自美洲的高產作物,就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了全世界,決定了日後的曆史和人口分布。

  ??首先被西班牙殖民者帶回舊大陸的作物是玉米。這種高產作物就以其耐存活、易養育、適應性強而遍地開花,並在16世紀中後期傳入東亞。當時傳播路線有三條包括從波斯和中亞地區進入甘肅,或者經過傳統的西南絲綢之路抵達雲貴高原,最後還可以通過南洋群島登陸福建沿海。

  ??因為將玉米從海上帶的是葡萄牙人,他們將玉米稱為ilho,經過翻譯後就有類似於麥的發音。所以明末的農民將這種新作物稱為番麥。當事人依舊以好奇的目光打量這種外來植物。雖然玉米的花朵類似於稻穗,須子如同紅色絨毛,但是整個包穀的果實如同寶塔。一顆顆子粒和桐子差不多大,看起來晶瑩飽滿,黃白色的顆粒看起來非常誘人。每年3月種植後,到7-8月就能收割。最初主要是在山地種植,以刀耕火種的粗放模式經營。但依舊有很不錯的成活率和產量。

  ??不過,由於這種作物長相奇特,還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加上在當時沒有廣泛種植開來,所以一度被視為名貴植物。根據著名小說《金瓶梅》描述,大戶人家在宴請賓客時,會用玉米麵搭配玫瑰餡或鵝油餡。將玉米麵與小麥麵摻勻,澆入燒化的鵝油,再開水燙邊燙邊攪,等略冷再用手搓揉成塊。最後把搓揉好的麵粉分成5塊,抹上鵝油,撒上鹽、花椒麵,卷出條按薄,逐塊如法待用。可見在中原人初步接觸玉米時,其地位相當珍貴。

  ??玉米的優點很多,但這可以說是影響其命運的一個優點。明朝農業用地的開墾已趨於成熟,也就是說可以利用的平原基本都開墾了。剩下的便是不易耕種的山區,而山區種植作物中的佼佼者就是玉米。

  ??堂堂高產作物,事實上在古代農業技術條件的限製下,平原地帶玉米的產量與傳統北方作物相比,並沒有突出的優勢。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玉米僅被栽植在山區、瘠地一帶。玉米當時的優勢在山區,而開始朝廷可能注意力一直隻在平原糧食主產區,恰好晉國國土山地多而平地少,因此將玉米推廣到晉國山區十分合適。

  ??接著簡單介紹一下紅薯,同樣是在16世紀,這種作物在從南洋和菲律賓傳播,分別登陸廣東和福建沿海。特別是在山多地少的八閩地區,這種作物的優勢最早被放大。當時福建人陳振龍是往來於明朝和菲律賓的商人,他注意到這種作物特別適合在疏鬆深厚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適合在沿海和低山丘陵地帶推廣。於是冒著被西班牙殖民者懲罰的危險,將紅薯的薯藤和薯種帶回商船,並提前學習了種植技術。隨後在福建南台的紗帽池試種,還獲得了成功。於是通過兒子的關係,向福建巡撫大力推薦這種高產作物。

  ??在1594年的大旱中,這種作物首先發威。在各縣都取得了不錯的收成,幫助福建人渡過難關。在聽聞福建的成功經驗後,紅薯北上傳到了長江流域和江浙地區,並得到了當時徐光啟的大力推薦。當時人對於紅薯的高產性能推崇備至,認為其占地少而產量大。而且枝葉緊緊貼在地上,可以躲避風雨侵襲。即使在收獲之後土地中還有殘存的根莖,連蝗蟲都難以破壞他們的根係。最重要的是,紅薯生熟皆可食用,具備很好的即食性,可以緩解人的饑寒之急。

  ??徐光啟就為推廣紅薯種植而總結了“甘薯十三勝”進行宣傳:“一畝收數十石,一也;色白味甘,於諸土種中,特為敻絕,二也;益人與薯蕷同功,三也;遍地傳生,剪莖作種,今歲一莖,次年便可種數百畝,四也;枝葉附地,隨節作根,風雨不能損,五也;可當米穀,凶歲不能災,六也;可充籩實,七也;可以釀酒,八也;幹久收藏屑之,旋作餅餌,勝用餳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於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種,初冬收入,枝葉極盛,草穢不容,其間但須壅土,勿用耘鋤,無妨農耕,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盡,尚能複生,蟲蝗無所奈何,十三也。”

  ??紅薯真的是太優秀了,適應性強,水肥需求低,麵對惡劣氣候也能有收成。但是它一直走不出南方,主要還是因為薯種越冬問題。

  ??紅薯是喜溫植物,番薯的繁殖材料薯塊、薯苗在冬天無法經受嚴寒。薯塊的保存溫度需要10~15c,受凍過熱都容易爛壞。所以南方的番薯栽培技術並不適用北方的栽培。

  ??明朝主張推廣紅薯的徐光啟當然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提出“欲避冰凍,莫如窖藏”的方法,他的《農政全書》中還介紹了五、六種番薯藏種方法。有了薯種窖藏方法,紅薯才終於走向了北方。

  ??不過紅薯隻能用來暫時緩解人的饑寒之急,真要長期以紅薯為主糧,那鐵定要營養不良,因為紅薯當中太多植物纖維,吃一大堆紅薯一拉屎就全沒了,而且吃多了還容易肚脹。

  ??最後來介紹一下日後的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土豆,土豆又名馬鈴薯。

  ??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所寫的《農政全書》中記載有“土豆”。在《農政全書》卷二十八記載有下述一段話:“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

  ??土豆是十七世紀前期由荷蘭殖民者帶入台灣,所以又叫荷蘭豆。

  ??明朝其實已經傳入中國沿海,但是由於17世紀的土豆,由於沒有經過基因改良,隻能生長在與其原產地安第斯山脈氣候類型相似的地方,別的地方即使種植土豆,產量也非常低,質量也不好。由於中國沿海的地勢氣候跟安第斯山脈相差太大,所以當時引進的土豆產量質量非常低,所以根本競爭不過本地農作物。

  ??17世紀歐洲人也沒有大規模種植土豆的,就是因為土豆原產地安第斯山脈地勢氣候屬於低緯度高海拔地區,歐洲大陸和中國沿海明顯不適合這種原始土豆的種植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麵積種植馬鈴薯。

  ??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

  ??馬鈴薯的優點,比如生長周期短、產量高、土壤要求低、耐寒等。但是馬鈴薯會在歐洲輾轉兩百年,之後歐洲品種來我朝又耽擱幾十年,跟它某些妨礙推廣的特點確實脫不了關係。

  ??長得醜馬鈴薯外形不規則、瘤節較多、芽眼較深、不易削皮、顏色欠佳。人們還懷疑他它有毒。雖然算起來,馬鈴薯真有毒,芽、芽眼處富含龍葵堿,稍微吃多了就麻痹了。外形和出身的缺陷,讓它在歐洲長期不受待見。

  ??馬鈴薯在歐洲發光發熱後,迅速成為主要作物之一,十九世紀愛爾蘭就有2/5的人口依賴這種廉價作物。然而早期人們沒有認識到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性,一朝爆發,1845-1852年馬鈴薯晚疫病流行就造成了其人口20-25的下降。

  ??這不僅僅是馬鈴薯的問題,很多通過無性繁殖的作物都會有這個問題。品種退化的表現通常有產量降低,品種的優良性狀消失,抗性下降等等,所以需要培養新的品種。然而育種是一件很耗費時間的事情。那為什麽不用實生繁殖呢?因為栽培馬鈴薯是高度雜合的,實生繁殖會發生性狀分離,再種下去的馬鈴薯種子長出來的就不是過去的它了。

  ??總得來說,在明朝這個時候,玉米、紅薯和土豆這三種作物在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帶,其產量並沒有比小麥、粟米及水稻更有優勢,他們的作用在於開發不適宜小麥、粟米及水稻耕種的山地。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