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爭相攬事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1-01-21 17:32      字數:2177
  最近這些天,朝堂上在對大明五年計劃做最後審議,隻不過因為皇上和太子之間的微妙氛圍,導致整個五年計劃審議疑雲重重。

  第二天上朝,當朱慈烺準備再提五年計劃的時候,戶部尚書李待問慢慢悠悠的走出來:“陛下,臣有話說。

  太子殿下五年計劃製定的很好,確實有利於指導大明發展。

  但是臣覺得,這些計劃製定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朝堂的作用,把很多本該朝堂來做的事情,分給了皇明商號來做。

  臣不是覺得皇明商號做的不好,但是朝堂就是朝堂,商號就是商號,商號豈能代替朝堂來決定大明的政策方針執行問題?

  所以臣覺得五年計劃應該重新審議,把應該朝堂做的事情交給朝堂,把商業上的事情交給商號。

  除此之外,朝堂應該成立專門的監管部門,專門監督各衙門和商號五年計劃的執行情況。”

  朱慈烺眯著眼睛,果然這些人的動作好快!而且一下子擊中要害,果然不能小看這些老狐狸。

  其實五年計劃本身朱慈烺把他視為東宮勢力的一次延伸,而且為了五年計劃實行,朱慈烺打算成立一個五年計劃執行司。

  這樣就能插手很多朝政事物。

  但是沒有到自己跟崇禎之間的風雲突變,朝堂這些人又開始跳了起來。

  如果由朝廷主導這次五年計劃,那麽不僅朱慈烺延伸東宮勢力的企圖破產,甚至還會因此丟掉很多權力。

  崇禎對於這位戶部上書的提議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那就朝議一下,哪些可以放在朝堂,哪些又可以放在商號。

  李愛卿身體有疾,賜坐!”

  戶部尚書李待問得了痿病行走不便,而這位戶部尚書又有善名,頗得崇禎尊重。

  李待問謝恩之後,繼續說道:“陛下,首先這一條農業規劃,我戶部就當仁不讓,按照五年規劃要求,確保大明關內糧食種植麵積。

  這個我們可以由戶部農田司責成地方官員推行,對於推行不利的官員我們也可以追究。

  這個比皇明商號所謂的經濟調節、紡織工廠審批限製、收購價調節等等要簡單有效的多。

  還有就是推行南方甘蔗和水果種植,這一塊,臣以為也可以由地方政府負責。

  而新作物的研究開發這一塊,可以交給皇家科學院,但是推廣臣覺得,也應該由地方官員負責。

  當然因為墾殖公司這一塊其是自主經營,且在關外,朝中官員數量不足,臣覺得可以交由皇明商號代管。”

  戶部說完,禮部尚書林欲楫也站了出來:“陛下,臣覺得,教育之事,乃國之本也,豈可交予商賈之手?置大明禮部於何地耶?

  五年計劃之中,多有普及教育之論,然又多次提及新學,須知儒學為骨,新學為用,人豈可因事而亡骨?若如此!必是趨炎附勢之徒也!

  故而臣以為五年計劃,普及教育,應當以儒學為骨幹,先學‘三百千’在學四書五經,格律音律,最後在稍微學習新學。

  則百姓明事理,知忠孝,有節義,懂廉恥,方不違教育之初衷,須知隻有正身才能修德,隻有德修則萬事備矣!

  若是無德有才,此為歪才,不可用以棟梁,稍有不滿必生怨懟,其危害甚大!猶如碧水之中滴入濃墨,君子之國出一小人。

  而禮部身兼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負有教書育人之責任,所以五年計劃之中教育之事應當有我禮部負責。”

  太醫院院正猶豫著站出來:“陛下,大明太醫院集天下名醫於一堂,乃是大明醫療之最,也是大明最權威之醫療機構。

  今五年計劃提出,普及醫療、修補醫典、鼓勵中藥種植養殖、研究推廣新藥新醫療技術。

  防疫之事皇仁堂雖然稍有功績,但是我太醫院也全程參與。而且很多善政良法都是出自我們太醫之口。

  所以我們太醫院願意承擔部門五年計劃之中關於醫學方麵的任務。”

  工部尚書劉遵憲也緩步走出:“陛下,臣工部在這次五年計劃之中,為何沒有職事?

  我工部掌握全國工匠官籍職掌土木興建之製,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

  凡大明之土木、水利,機器製造、礦冶、紡織等無不歸我工部管理,然則五年計劃各種標準為何隻要皇明商號實行?我工部還有何用?

  大明前幾年作戰緊急調配一批工匠到東宮使用,然戰事已過,大明如今安泰穩定,百廢待興,正是工部大有為之時。

  還請陛下做主,把工匠各歸其位,讓工部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工部也願意選派官員,監督民間各業執行五年計劃之規劃。

  其中水利這一塊,臣以為‘治黃百年工程’跨度太大,勞民傷財,應當緩行,百姓剛剛吃飽飯,正是修養生息之時,且治黃工程並無必要。”

  朱慈烺眯起了眼睛,其他的他都忍了,但是這個劉遵憲敢壞他治黃大事。

  這時終於治黃司司正潘河平正身而出:“臣以為不妥,治黃百年工程,工程浩大,但是臣正是擔心耗竭民力,故而改為百年。

  實際上每年的治理經費不過數百萬兩而已,但是其功在千秋,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黃河水患。”

  劉遵憲淡淡的看著他:“如此重大工程,豈能你一人而決?可曾經過部議?可曾經過朝議?急而冒進,若是無用,那麽豈不是勞民傷財?

  所以臣以為,應當緩行,應該邀請更多相關人才,認真商議,最後製定可行之方案,確保萬無一失,方能破土動工。”

  潘河平激動的說道:“此治黃之策,乃是我祖父我父親和我潘家數代親族畢生之心血,我們走遍大河南北,足跡遍布半個華夏。

  這才定下這‘四河分流三堤法’若是能建成此工程,大明以後再無黃河之患。

  再說此法雖然耗時百年,但是隻要一期工程完工,當時就能起到效果,而後續工程,更是增加航運、漁業、灌溉等等於一身,使得整個北直隸都將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