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 講武堂拆分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1-01-09 14:44      字數:2264
  當然不得不說施琅的提議確實提到了點子上,能消滅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主力,對下一步的行動確實幫助很大。

  從這件事,朱慈烺看到了海軍參謀部的不足,因為傳統的陸地強國,大明軍人對於海洋天然忽視。

  海戰不同與陸戰,陸戰從戰史,從同僚,從自己的觀察想象中都非常容易熟悉上手。

  但是海戰確不是,你會遊泳是不是就是一個合格的海軍了?顯然不是,這就像會走路就能成為陸軍一樣。

  海軍不但分類複雜,而且專業性極強,陸軍軍官輪訓,一個月一個崗位,不僅能學會還能做好。

  海軍軍官要是這麽訓,估計一個月都未必能學會一個崗位。

  特別是大明這種,全新兵種,全新船隻,全新訓練辦法,全新作戰方法,除了加入其中,你根本沒有辦法從其他渠道獲得相關知識。

  連作戰發放都是全新的,想要形成自己的作戰理念,戰略態度,那就更無從談起了。

  海軍參謀的計劃並不算錯誤,說到底他們還是被陸戰思想所束縛,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海軍參謀可能覺得,打大琉球就是打大琉球,要是巴達維亞派兵增援,那大明在打巴達維亞。

  這就忽視了海軍作戰的特點,海軍決戰於海洋,就像騎兵決戰於草原,一城一地的得失並不重要,消滅敵人的主力,才是致勝的關鍵。

  海軍參謀部需要一個挑起大梁的人才,但是大明確沒有,或者說有但是朱慈烺不願意用。

  如果沒有戰略人才,是不是可以依靠數量取勝呢?

  答案自然是可以!發揮集體智慧,就算不如別人靈光一閃,但是至少不會輸在大勢上。

  也就是說大明是時候成立一家海軍學院了!

  朱慈烺沉吟了一下,海軍學院還是不要設在京城了,沒有海的地方怎麽培養海軍將領?

  所以講武堂海軍學院需要遷到天津,在那裏成立天津海軍講武堂。

  海軍講武堂不但用來培養海戰將領,以後海軍造船、研發、設計等等人才都要培養。

  風帆戰艦的潛力即將耗盡,但是朱慈烺實在沒有能力依靠自己的知識讓大明跨入鐵甲艦時代。

  這隻能指望人才培養以後這些專門人才自己研究了。

  同意了吳大海新的作戰計劃,朱慈烺就奔向暖閣,既然都分出去一個了,朱慈烺自然不介意繼續分割。

  講武堂現在規模太大,大明隻有這麽一個陸軍學院也不夠滿足大明多樣化的戰爭需求。

  這次海軍參謀的失誤就是一個教訓。

  所以按照這些特殊師級單位的設置,講武堂至少可以分為極地學院、高原學院、山地學院、草原學院、西北學院。

  除了地域學院之外,大明還可以按照兵種分學院。

  例如陸軍學院、炮兵學院、後勤保障學院、騎兵學院、指揮學院、軍工學院等等。

  當然怎麽分還是要先跟崇禎報備一下,這種事情比較敏感。

  崇禎現在也闊綽起來了,入冬之後就已經燒起地暖,火盆都不用了,待在暖閣不出來。

  遙想當初,隻有冬天最冷的幾天才舍得燒暖閣,現在一個字形容,爽,兩個字暖和!

  崇禎暖閣當初燒的是最好的雪花白炭,一斤炭一兩銀,現在暖閣燒的是上好的無煙煤煉製的焦炭,一兩銀子五十斤。

  以前一天就要燒掉一百兩銀子,現在一個冬天一百兩銀子就夠了。

  當初一兩銀子都要扣扣索索,現在內廷一萬兩銀子以下的賬務,都交給皇後去管了。

  朱慈烺到了崇禎放下手裏的奏章:“是南邊戰事出現什麽變化了麽?”

  朱慈烺彎腰把事情經過說了一變,崇禎點點頭:“這麽說來這個施琅也算是個人才!”

  如果施琅知道他被崇禎誇獎了,一定很高興,這叫什麽,這就叫簡在帝心!以後前途可期了!

  朱慈烺端起茶杯:“父皇,兒臣想為什麽這麽多海軍參謀沒有想起來,偏偏施琅提出大家才想到?”

  崇禎疑惑的問道:“你想讓施琅進參謀部?”

  朱慈烺搖搖頭:“不是,兒臣是覺得參謀部要加強,海軍參謀部人才太少,需要擴大,而且京城不靠海,也停不下戰艦。

  所以把海軍學院設在京城就有點不合適了,沒有海怎麽培養海軍?

  所以兒臣想著是不是把海軍學院遷移到天津,然後再進行擴大。

  除了海軍學院之外,大明現在軍種增多,軍隊數量和類別也在增加,單單隻有一所皇家講武堂,培養的人才也不夠用。

  而且像山地戰、高原戰、極地戰、西北沙漠草原戰這種特殊地域環境,全都放在京城,也不利於軍種的反戰和培養。

  再有就是像炮兵、騎兵、指揮、軍工、後勤等等也可以專門成立學院。”

  崇禎沉默了一會:“當初你不是說,成立講武堂,讓大明的將軍都出自天子門生,這樣才能籠絡軍心?

  現在要是分開,那麽朕是不是要當所有學校的校長?”

  朱慈烺驚訝的看了一樣崇禎,沒想到這個自己父皇竟然還記得。

  朱慈烺解釋道:“此一時,彼一時。當初的環境,大明各軍山頭林立,軍隊亂象叢生,更有軍頭聽調不聽宣,儼然一副軍閥做派。

  但是現在大明軍改完成,軍官皆出自講武堂,軍隊也更加專業化,大明隻需要完善自己的軍功爵製度,到時候掌握軍功晉升,做到恩自上出,自然能避免將領離心。

  而且新的武器和戰術,越來越依賴後勤,軍官在沒有後勤沒有彈藥供應的情況下,根本無力生亂。

  再說了,在各地建設專業學院,並不是替代講武堂,隻是補充講武堂缺少的分類。

  等這些軍官晉升高級之後,依舊要往講武堂進行深造,到時候自然會成為天子門生。

  各地講武堂也會進行忠君教育,錦衣衛東廠也會監督。

  現在極地師那邊軍官晉升,受訓半年,路上來回也需要半年,這太耽誤時間了,以後東南地區也是,來回往往數月,底層軍官受訓全耽誤在路上了。

  在各地建設分校,也能解決這個問題。

  還有炮兵造炮這種技術,也需要專門的學校學習研究,到時候才能保證大明火炮技術始終領先其餘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