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地方機構改革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0-12-16 08:24      字數:2252
  學社成立新的詩社文學社、扶持一部分偏向太子的社團這些,扶持倒是做了,但是成立新的社團?這個真的有必要?

  反正現階段朱慈烺持保留態度,別自己搞社團搞的嗨了,手下給他來個君主立憲,那他就蛋疼了。

  這並不是朱慈烺杞人憂天,要知道朱慈烺成立的社團,那將來肯定是要執政的。

  既然執政了,一大幫子人難保不生出幾個野心家,到時候權利越大野心越大,又是集合了這麽一大堆人的正規社團。

  朱慈烺就是要杜絕這種被人鑽空子的可能性。

  而賽伯溫說的招募幕僚官員,這個確正合時候,崇禎可是剛給朱慈烺開放了開府的權限,朱慈烺自然要好好的規劃使用一下。

  目前朱慈烺握在手裏或者朱慈烺建立的部門有:

  統計司

  錦衣衛(南鎮撫司、昭獄、各省緹騎隊)

  講武堂

  參謀部(陸軍參謀部、海軍參謀部)

  後勤部

  裝備部

  軍人事務部

  東宮六局(典璽、典膳、典服、典藥、典乘、典兵)

  皇明商號(皇仁堂藥局、皇明特供、皇明商號、皇明車馬、皇明軍工、皇明造船、皇明煤炭、皇明鋼鐵、皇明糧號、皇明鹽業、皇明食品、皇明出版、皇明銀行)

  大明戰略儲備糧庫

  大明皇家實驗室

  大明皇家圖書館

  大明理藩院

  大明生產建設兵團

  等……

  可謂是部門多,事情多,每天朱慈烺緊緊是處理各部送上來的事務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這次若是開府,朱慈烺自然要把這些部分都理順了。

  而且朱慈烺之所以迫切的想要插手地方事務,原因有很多,例如對於大明的稅收係統非常不爽。

  以前地方稅務由地方官員征收,然後地方按照需求截流之後,在把剩餘部分按照各部規定的種類和數額上繳各部。

  統計司插手之後,隻是動了上層,把上繳各部改為統一上繳到統計司。

  隻是另外加了一項審計地方稅務支出。

  但是從這兩年的審計結果來看,那是錯漏百出,已經有三百多名縣令及以上官員因為稅務問題被奪職下獄或者抄家。

  這已經占了縣官的兩層多以上。

  而且這還是朱慈烺怕一下子抓完了每人幹活手下留情的結果,否則全部抓起來沒有一個冤枉的!

  而且地方上不僅上繳自用問題多多,收稅也是一大堆問題,搭車收費,亂改收費數量,虛增收稅名目等等問題屢禁不止,總有人以為自己聰明絕頂,想的辦法能瞞天過海。

  這裏麵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官員插手稅收,縣令對於稅吏有管轄權。

  所以朱慈烺想要趁機把稅收係統從地方獨立出來,不僅僅是收稅,以後地方財政也將獨立結算,也要有預算決算。

  也就是要把統計司也開到地方,把稅收從地方拿上來。

  這樣一來以後地方上的財權就完全歸統計司掌握,到時候那些想要作妖的操作空間就進一步被限製了。

  除了統計司和稅收之外,另一個部門衙役也需要獨立出來。

  這樣一來從地方官員手中拿出了財權和執法權之後,地方上的權利就被極大的製約了。

  衙役獨立出來成立新的公共安全事務部負責一般案件,加上地方上錦衣衛緹騎鎮壓暴亂。

  兩相結合形成新的大明國家暴力機關,替代以往軍隊的作用。

  要知道新的軍隊編製之後,大明的軍隊總數將會降低到六十到八十萬左右。

  這個數量也是大明財政能承受的極限,這還是朱慈烺預算未來幾年大明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

  就像現在新軍規模已經擴張到三十萬,目前維持一萬人規模的新軍每年要五十萬兩左右的銀子。

  三十萬新軍就是一千五百萬兩銀子,已經占到大明全年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按照後世的經驗,軍費最好占財政收入百分之十以下才不會影響國家的發展。

  當然大明這個財政收入也沒有算皇明商號的利潤,如果算上皇明商號的利潤,大概也就是百分之十五左右。

  未來幾年通過改革和發展經濟,大明的稅收還有皇明商號的收入都會增長。

  到時候預計軍費將會占到大明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內,在四千萬兩以下。

  而即使維持八十萬常備軍,這些士卒不可能遍地駐防,例如大明有一千七百個縣,即使每縣駐紮五百人的駐軍,那麽也需要八十五萬駐軍。

  也就是說,大明常備軍都用來駐紮才能維持每縣五百人不到。

  以後大明的疆土絕對不止於此,以後衛所也都要改為生產建設兵團,那麽這些士卒更不可能夠這樣駐紮。

  所以以後軍隊肯定要從地方駐防的事務中脫離出來,隨著火器的進步,城牆的作用越來越有限,以後隻能用來旅遊觀光,或者設卡檢查使用了。

  這樣一來,即使有反賊暴亂占領城市,隻要新軍趕到,那也是頃刻撲滅。

  那麽地方上隻需要留夠治安力量就行了,有小規模的暴亂或者匪盜錦衣衛緹騎出馬就能解決。

  隻有規模超過錦衣衛緹騎能力範圍,甚至占領了州縣,新軍才會參與到行動中。

  除了這兩塊要獨立之外,地方上還要加強教育和衛生的投入。

  教育這一塊還好,從古至今華夏都重視教育,隻需要在原有教育體係的基礎上,加入新學體係即可,然後就是給予更多的經費。

  而衛生這一塊確是一直被曆代忽視的,大明雖然有衛生官員但是已經轉變為皇家的私人醫生,對外職能則全部交給地方。

  上麵不問,下麵的人肯定不會主動幹活,所以醫療也沒有人重視。

  但是對於朱慈烺來說,醫藥衛生確是大事,關係到人口增長的大事。

  所謂人口自然增長率就是出生率減去死亡率,出生率想要提高肯定是沒有好辦法了,提前結婚肯定是不可取的。

  所以隻有從降低死亡率上找辦法,尤其是新生兒死亡率,因為醫療水平的原因,大明小孩到成年的夭折比例是非常高的。

  即使尊貴如皇家,皇子薨斃也是常有的事情。

  這樣就可以迅速拉攏一批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