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烈士祠首祭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0-12-16 08:24      字數:2214
  過了端午節,朱慈烺從十二日開始每日沐浴更衣食素,三日後的五月十五日,就是忠烈祠落成後的首祭。

  這次祭典,不管別人朱慈烺是非常重視的,他甚至鼓動過崇禎參加,但是被禮部官員極力反對才作罷。

  禮部官員的理由很簡單,自古隻有臣拜君,哪有君拜臣的道理,如果強該規矩,不僅不能體現皇上的崇敬之心。

  反而會因為天子擊敗,損害了士卒們的陰德,不利於其陰靈安寢,也會讓他們的後代子孫不安。

  朱慈烺覺得也有道理,常言說過猶不及,真的要是皇上親自祭拜,那麽把君臣之禮置於何地?

  不過太子代替天子祭拜,禮部官員道沒有反對。

  朱慈烺也覺得這事一次收攏軍心的絕好機會,既然崇禎不想要,那麽他就笑納了。

  從五月初京師曉諭各裏坊,十五日當天不得批紅掛彩,不得著奏樂歌舞,不得宴飲比賽。

  所以這一天京城格外肅殺,淩晨時分,朱慈烺的車駕就出皇宮往忠烈祠而去。

  今日太子著特製黑色冕服,隨行錦衣衛以黑衫罩住紅衣,隨行新軍也配黑色腰帶。

  路上奏軍樂,擊戰鼓以招忠烈之魂。

  到了忠烈祠,禮部官員和兵部官員正在準備祭祀站位,朱慈烺本來可以在車裏休息一會。但是他怕出了什麽紕漏一直盯著。

  好在大家也知道太子對這事的重視,所以加倍小心,總算沒有出現差錯。

  當第一縷晨光升起,所有人站定,奏軍樂,升大明玄黃日月龍旗,升大明血紅持刀盾龍陸軍軍旗,升海藍帆船底遊龍海軍軍旗。

  代表著大明國家、陸軍和海軍旗幟所致皆為軍魂安息之所在。

  朱慈烺站在最前麵看著旗幟緩緩升起,因為大明還沒有國歌,所以隻能這樣一邊奏樂一邊升旗。

  後世的義勇軍進行曲固然振奮人心,但是朱慈烺可沒有那個實力填詞成為大明版。

  如果不改詞第一句‘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那畫麵太美,不敢看!

  旗幟升起,然後禮炮齊鳴,禮炮十六門代表著大明的十六位皇帝,鳴禮炮二十六響,代表著向大明建國二百六十八年戰死的忠烈的致敬。

  朱慈烺一開始打算打二百六十八炮,可是考慮到這個時代火炮質量,兩三分鍾一發的射速,中間大炮過熱還要冷卻。

  搞不好一天什麽都不幹了,就剩放炮了。

  禮炮采用的是子母炮,也就是大明版的後裝火炮,嗯!理念超級先進,領先世界數百年,

  無奈生產工藝落後,子母炮就是一門母炮提前預製多個子炮彈,這些炮彈都裝好炮彈和火藥,放在鐵桶裏,發炮時隻需要把鐵桶塞入炮膛,爆炸後抽出鐵桶再換下一個。

  基本上和現代火炮一個理念了,不過因為密閉不好,所以射程近,威力有限,又因為鐵質量不過關增加了炸膛的風險,所以一直不被大量采用。

  不過這種炮打仗不行,在這種禮儀場合用來當禮炮確非常合適,禮炮又不放炮彈,就是聽個響,所以不存在膛壓過大的問題。

  快速更換的子銃又去掉了清洗炮膛的時間,讓禮儀炮聲得以連續,不至於發一炮等半天的尷尬。

  子銃的取出又帶走了大量的熱量,減緩了炮管過熱的速度,不至於使得禮炮發射一半就要冷卻火炮。

  總之用現在最好的鋼材打造的這十六門火炮大大給朱慈烺長了臉,不過跟後世閱兵禮炮還是有點不一樣,因為引信不能精確控製,這放炮總能聽見一兩個雜音。

  但是這已經是訓練了一兩個月的成果了,朱慈烺也不好苛責太過。

  禮炮鳴響之後,朱慈烺代表崇禎宣讀冊封聖旨,內容就是忠烈祠建好,朕心甚慰,把各英烈供入忠烈祠永享香火供奉。

  再次強調大明不滅供奉不絕的約定。

  下一步就是由士卒送忠烈之靈位入忠烈祠,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儀式,為了照顧崇禎的臉麵。

  畢竟聖旨都沒下,裏麵先供奉上了,這把崇禎麵子放在哪?

  所以主殿的忠烈靈位要在宣讀完聖旨之後才入殿供奉。

  主殿的靈位上書寫著兩行大字:“為大明而戰死英靈永垂不朽,為華夏而戰死英靈永垂不朽。”

  這塊牌匾上的字是崇禎親自書寫,由軍中最好的工匠雕刻,木料是最上等的禦用金絲楠木。

  本來一開始打算用太監刻,但是太監們不敢,怕自己身上陰氣重驚擾了英靈,後來問了軍中將士他們也不喜這塊牌子由太監雕刻,所以改為軍中工匠雕刻。

  把靈位送入正殿,然後朱慈烺帶著百官祭拜,因為禮製朱慈烺隻能行鞠躬之禮,在朱慈烺的堅持下,禮部同意把三鞠躬改為九鞠躬。

  在禮部官員看來烈士並不是祭天地神靈,不能混淆一譚,太子又代表的是皇上。

  但是身後的官員還有軍中將領這要進行三拜九叩大禮。

  之後朱慈烺入正殿,敬香,在鞠躬九次,之後入二殿,二殿為曆代為華夏而戰的著名人物,例如衛青、霍去病、公孫瓚、嶽飛、等等。

  這些人朱慈烺要依次上香行三鞠躬之禮。

  然後入三殿,第三殿則為大明建立以來未驅除韃虜恢複華夏而戰死的大明將士,還有本朝戰爭中戰死的將士著名人物。

  朱慈烺再次上香鞠躬行禮。

  三殿之後是碑林,這些碑都是用上等的漢白玉雕刻,上麵密密麻麻的寫滿人名,而第一個最大的碑則是一個無名碑,即用來祭奠那些戰死而不知道名字的或者不便提名的人的碑。

  這要是挨個拜朱慈烺估計要累死了,所以朱慈烺在第一個碑那裏進行了行禮,然後由將士挨個去上香。

  過完這一步之後,剩下的就是告靈環節,也就是獻上捷報,獻上大明地圖,告知先輩大明今日之盛況,還有最新取得的成就。

  沒有什麽能比捷報還有開疆擴土能撫慰英靈的了。

  最新的大明疆域全圖,再次把長城以北數百裏納入統治,大明也再次在遼東建立據點,這些都要告訴先輩,以慰亡靈。

  最後則是再拜別靈,之後禮成,整個典禮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