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贏在細節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0-12-16 08:24      字數:2224
  在以前的時代,鐵器代表的是兵器,代表的是生產力,代表的是兵力多少。

  兩軍拚殺,考驗的就是誰的刀更鋒利,誰的盔甲更牢固,誰的鐵箭更多!

  所以限製了草原上鐵的獲得,那麽草原民族實力就會大大降低。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大明軍隊開始火器化之後,無論對方的刀再鋒利,大明不跟你拚刀了。

  所以朱慈烺決定放鬆鐵器管製,頂多是限製優質鐵的出口。

  大量向草原傾銷鐵鍋、割肉刀、鐮刀、馬蹄鐵、馬掌、鐵釘、車軲轆、車軸等等。

  其實這也是永平鋼鐵產量增長不得不找新的銷路的原因。

  特別是下半年之後,邯鄲和萊蕪的鐵廠開始出鐵,那麽朱慈烺手裏的鐵產量還會翻番上漲。

  那可是四億斤鐵,一年六七百萬兩銀子的生意。

  這個還是生鐵塊的價格,如果加工成成品在出售,價格還會上漲。

  之所以選擇賣給草原部族,因為他們出價高啊!在大明境內每斤鐵價格也就在十文左右。

  但是到了草原,那至少就是二十文起,一口鐵鍋用鐵五斤在大明緊緊賣六十文左右,到了蒙古一下子就變成了一百二十文以上。

  正看呢,外麵李若璉回來了:“稟告太子殿下,最新的蒙古方麵統計結果。”

  朱慈烺接過,從多爾袞撤退以後,錦衣衛就開始鼓動投靠建奴的蒙古部落南遷。

  這既是對人口的爭奪,也是對建奴戰爭潛力的消耗。

  到了今天已經有一百多個部落南下,人數大概有五萬多人,加上河套等地這兩年收攏的蒙古部落。

  在大明治下的蒙古人總數突破了十五萬,約占所有蒙古人的三分之一。

  而剩下的三分之二,有一半是科爾沁部族,另一半才是投靠建奴的其餘部族。

  眼看春暖花開,大明把防線北遷到歸化城答魯城一線,那麽整個漠南蒙古想要再回到他們過去的草場,那麽就必須仰大明的鼻息。

  科爾沁人已經得到了皇太極的許諾,將會把沈陽西北的所有草場都劃撥給他們,再加上他們手裏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足夠他們生息。

  建奴勢力的收縮導致科爾沁人無心也無力南下幫助這些部落討要草場。

  沈陽爭奪的白熱化,沒有建奴願意挑頭幫他們奪回草場。

  甚至皇太極幹脆派人堵住他們南遷的道路,把南遷的部落都打上私通大明的標簽,然後打散了跟科爾沁人瓜分。

  而剩下的十多萬蒙古人,僅僅能組織一萬餘的騎兵,這些人自保尚且不足,如何還敢南下爭奪。

  科爾沁占領了最肥美的草場,不許他們放牧,他們隻能被迫西遷。

  今年大明正進行軍改,沒有決戰的打算,但是朱慈烺也絕對不會放任他們休養生息,發展壯大。

  科爾沁人好像感覺到了他們風雨飄搖的命運,那些蒙古同族已經不足以成為他的屏藩,明軍兩次決戰都有部隊企圖偷襲科爾沁部。

  雖然兩次都沒有成功,但是大明滅亡科爾沁人的心已經昭然若揭。

  所以科爾沁也不講什麽道義了,不惜跟皇太極合作,對同族下手。

  說白了還不是這種不安全感,讓他們想要增強自保之力。

  其實他們的擔心是正確的,朱慈烺有時候比起討厭建奴本事更討厭科爾沁,這個助紂為虐,甘當建奴鷹犬的蒙古部族,其罪過比起漢八旗更甚。

  如果不是科爾沁的投靠,建奴怎麽能穩住西線,從容數次南下大明入寇。

  如果不是科爾沁人的投靠,林丹汗怎麽會敗的這麽慘,如果有林丹汗的牽製,建奴何至於膨脹到這個地步。

  每一次建奴南侵都有科爾沁人當向導,衝鋒在前,科爾沁現在每個人手上都沾滿了大明百姓的鮮血。

  朱慈烺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要不然一定讓他們受到懲罰遭到報應!

  相比起大明,額哲部規模不僅沒有擴大,反而因為糧食不夠減少了不少,這位額哲汗現在統治的人口不足兩萬,騎兵不足八千,儼然已經退出了舞台。

  現在額哲依靠為大明防守河套西麵和北麵的敵人來獲得大明的照拂。

  朱慈烺一直計劃的畜牧證製度也正在有序的推進。

  朱慈烺翻到下一頁,上麵統計的是漢人部落的情況。

  自從改革了馬政之後,朱慈烺一直都在嚐試建設漢人部落,這些部落除了馬政中願意北遷的漢人之外,還有從蒙古解救的奴隸等。

  漢人跟蒙古人學習放牧,蒙古人跟漢人學習種田,糧食和牧草都要提前種植,最好讓蒙古過上半耕半牧的生活。

  目前每個區域僅有三個到五個這樣的漢人部落。

  第三頁則是宗教,後世喇嘛教在蒙古興盛,然後蒙古就再也沒有崛起過。

  所以朱慈烺大力推進了佛教進蒙活動,為了這個活動朱慈烺從各寺廟選擇了不少有才能的和尚。

  然後集中培訓他們醫術和天氣預報等知識。

  草原上最值錢的人才是什麽?當然是能治病的巫師還有能提前預測天氣,尋找草場的人。

  這些和尚已經培訓了近一年,能熟練的辨別常見病症,並使用皇仁堂的成藥。

  還能解決常見的牲畜疾病。

  如果解決不了的?顯然一個是因為你心不誠,或者心太誠,佛祖召喚你去西方極樂世界了。

  第四頁則是招募服役蒙古壯丁計劃的成果。

  新來的五萬多蒙古人,為大明帶來了六千多名壯丁,這些人目前主要用來建設那些新城。

  蒙古方向已經不足以威脅大明,備戰已經不是第一要務,所以沒有必要把所有的青壯都投入軍隊。

  如果是去年,這些壯丁肯定會被編入軍隊,但是今年,先幹活吧!要是真的需要打仗,這些人也不是優先選擇。

  降低異族在騎兵中的比例,是朱慈烺一直重點關注的事情,先是祖家騎兵入河套,接著招募漢人騎手,現在大明邊軍中蒙古人的數量依舊維持在兩萬多,但是漢人的數量已經增加到三萬。

  這次軍改之後,這個數量還會增加,而且朱慈烺已經明確下令,禁衛軍和前十番號的師將不允許使用外族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