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你說的都對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0-12-16 08:24      字數:2247
  朱慈烺引用了太祖的話,崇禎立刻無言,他能說太祖說的不對麽?當然不能。

  朱慈烺接著說道:“縱觀華夏周圍各族,華夏強大則臣服為藩屬,但隻要華夏稍顯頹勢,其必然爭相撕咬,欲食華夏而肥幾。

  太祖當年設立不征之國原因也說的很清楚‘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可見太祖對於藩國不征,愛護和仁慈隻是一個方麵,但是征伐無用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崇禎想了想說道:“朕和你說的是仁慈之心,並不是攻伐之事!”

  朱慈烺也無辜的說道:“是啊!兒臣說的也是仁慈,您看,咱們不打他們就不錯了,這還不夠仁慈的麽?”

  崇禎立刻臉黑了,什麽叫不打就不錯了,怎麽得,你還要打他們不成?

  看崇禎的臉色朱慈烺解釋道:“父皇您看,大明對高麗何其仁慈,有再造之恩,但是高麗確背叛投靠建奴。

  咱們可以理解原諒他們是因為大明無力照顧,但是他們不能以此為理由給自己開脫不是。

  現在大明隻是讓他稍微出一點力,雖然可能導致糧食歉收,但是咱們不是也在努力幫忙收購糧食麽,總不至於餓死他們。

  所以不至於說成不仁吧?”

  崇禎勉強解釋了一下:“自古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是易亂之源’太祖當年設不征之國,正是想還天下萬民以安寧,是大仁慈的表現!”

  朱慈烺點點頭:“父皇說的對,孩兒受教了。以後一定以太祖和父皇為榜樣,仁者愛人。”

  崇禎這才滿意,爭辯這麽久不就是為了這句話麽,要是在爭下去,對誰都不好看不是,既然太子服軟,那崇禎也就順勢借坡下驢,這個問題揭過。

  朱慈烺之所以不願意在爭辯,是覺得這種爭辯沒有意義,朱慈烺不可能通過三言兩語改變崇禎的人生觀價值觀。

  而朱慈烺自認為自己能獨立思考,不是崇禎幾句話就會推翻自己原有的觀念和行為方式。

  既然誰也不能改變誰,那爭辯還有什麽意義?除了使得崇禎搞得一肚子氣,其餘的一點作用都沒有。

  朱慈烺順利告辭,回到東宮安排人把內庫的那一份銀子上繳。

  不是朱慈烺貪財,這內庫要了三成,足足有五百萬兩銀子,容不得朱慈烺不心疼。

  這一筆錢雖然拿的燙手,但是既然拿到手,朱慈烺也沒有在還回去的道理。

  原本以為這一次行動會打擊大家貸款的積極性,沒有想到懲治騙貸反而宣傳了貸款行動。

  大明很大,江南已經開始收糧,江淮地區糧食才剛剛成熟,而黃淮地區距離成熟還需要十多天,黃河以北更是要半個月以上。

  所以夏收會持續一個月多月的時間,從南向北,從東向西。

  今年對於大明百姓來說,絕對是幸福指數爆棚的一年。

  流寇被消滅,大家的安全有了保證,而沒有了流寇那麽剿響和練響也跟著取消了。

  皇明糧號在每個縣都設立了糧食收購站,給的價格高,還是足銀,賣糧食的百姓最多隻要排隊三天,就能把糧食賣掉。

  沒錯排隊三天,因為賣糧食的人太多了,大家不得不排隊等待。

  而皇帝仁慈,今年遼響也取消了,這三響的取消,加上皇明糧號的糧食收購,今年大明百姓至少能緩一口氣了。

  所以進入夏收之後各地的流寇迅速消失,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

  百姓要是能吃飽飯,誰會提著腦袋當流寇,而且今年的流寇還特別不好當。

  大明難得安定下來,崇禎有了這筆錢惦記著整修河道,畢竟旱災全看天意,但是水患確是可以預防的。

  而朱慈烺想用這筆錢填補軍費的虧空,雖然盡量克製,但是步子還是邁的太大了。

  朱慈烺可不想‘創業未半,而花光預算。’

  有了這一筆錢填補虧空,今年朱慈烺的財政窟窿就能降低到千萬以下,也就不用急著賣出產業來還債了。

  戰爭按照計劃有序推進,參謀部接管了所有指揮工作,在崇禎和英國公等軍方大佬的監督下,朱慈烺完全不用操心戰爭過程。

  戰爭不用操心,其他事情確一大堆,今天朱慈烺主要的問題就是解決修路的問題。

  而隨著宛平新城和通州新城的有序推進,新的官道修建計劃也提上日程。

  現在大明最需要的官道有兩條,一個是通州到天津港,一個是通州到山海關再從山海關延伸到遼東。

  相比其京城到宛平和京城到通州的道路僅有百十裏,這兩條路一個幾百裏,一個上千裏,這個可是大錢!

  雖然朱慈烺也相信要致富先修路的說法,但是要是修路修破產了,那還致個屁富。

  而且在水泥瀝青等沒有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普通的三合土公路不僅耗費成本,而且維護成本高,使用年限短,等於花了大價錢修路,結果僅僅能用十多年。

  所以同時修兩條路是不換算的,代價也是目前的朱慈烺所不能承受的,況且相比通州到天津是為了經濟和貨運便利,通往山海關延伸到遼東的道路完全就是戰爭需要了。

  朱慈烺對於這種臨渴掘井的行為一點都不感冒,這個時候修路,路還沒有修好,仗都打完了!

  而如果不修到遼東的路,那就要給運往遼東的物資和人找一個便捷的通道。

  從目前來看,最好的方式應該就是疏通水路,物資從天津起運效果最佳了。

  而山海關旁邊,就是後世著名的秦皇島港,隻要在那裏建立一個港口,那麽從通州到山海關的陸路就省掉了。

  而且在那裏設立港口因為在山海關以內,可以為遼東建立一個穩定的物資儲備倉庫,不必擔心建奴的襲擾。

  而整個遼西走廊都是依山靠海,走海路運輸比起陸路也方便省事的多,也不用擔心便宜了建奴。

  所以朱慈烺綜考慮之後,決定第一是疏通航道,海河支流眾多,有些適合航運,有些則需要疏通之後才能使用。

  建設秦皇島港區,以及對遼西各河流港口進行修繕,用海路代替陸路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