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約束等於保護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0-12-16 08:23      字數:2173
  朱慈烺見崇禎不說話,繼續說道:“其實這樣的限製還很多,例如醫生,大明一直雖然有禦醫管理的軍醫製度,但是其實從永樂至今已經名存實亡。

  各軍隊外出征戰,要麽征召當地的遊方郎中,要麽就是在家鄉征召郎中攜帶隨軍,不僅水平參差不齊,數量也少到可憐。

  甚至很多衛所軍,一衛之兵五千人隻有一個到兩個大夫,而且這些大夫隻給那些軍官和家丁看病,普通軍戶得病隻能自生自滅。父皇您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崇禎不太理解:“這意味著什麽?”

  朱慈烺對於崇禎這種一點社會常識的回答那是相當無語,聽聽這是人話麽!這不就是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

  朱慈烺吸了一口氣:“假如他們知道要是受傷也不會有人醫治,他們還敢受傷麽?假如他們知道如果自己戰死了家裏的妻兒老小可能都會餓死,他們還會拚命麽?

  這樣的軍隊到了戰場,是問,有誰敢受傷,有誰敢戰?又有誰有勇氣拚命,這樣的軍隊又有什麽戰鬥力可言呢?”

  崇禎記得朱慈烺當初研究外科的時候跟自己說過這樣的話,當時可能心思全在那場招標上,並沒有把這個聽進去。

  現在回想起來,確實,隻有士卒知道即使受傷也有人醫治,而且一定能治好,大家才會敢打敢拚。

  朱慈烺說道:“目前皇仁堂雖然一直在努力培養外科醫生,但是這畢竟是一個新興學科,不僅學生們是第一次接觸,就連老師也都沒有什麽經驗。

  從皇仁堂建立到現在才半年而已,最近那些優秀的學員各新軍也隻有再外出任務的時候才能配備,而老師更是隻有新軍五千人才分到一個。

  這些人學生還都是一些有外科經驗的醫生,而下一批確隻是一些學徒,預計至少要兩到三年的培養才能獨當一麵,新軍緊緊是滿足當前的需求都不足,更不要說繼續擴大了。”

  崇禎突然感覺壓力好大,連忙問道:“為何不全大明招募良醫配給各新軍?”

  朱慈烺搖搖頭:“父皇,整個大明都處在一種缺醫少藥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麽皇仁堂的成藥會賣的這麽好的原因。

  這都是很多人根本看不起病,請不起醫生,幹脆買些成藥回去吃個試試。如果大規模的招募民醫轉換成軍醫,那麽百姓生病豈不是更加難找到大夫。”

  崇禎轉了幾圈:“我知道你提出問題向來都有解決辦法,既然你發現了醫者的不足,那可有解決的辦法?”

  朱慈烺抬起頭:“辦法倒是有,在各地多開醫學堂,讓更多人學習此技藝,經過幾十年努力,這個問題一定能得到解決!”

  崇禎懷疑自己聽錯了:“幾十年?”

  朱慈烺攤攤手:“沒有辦法,從零培養,總要一步一步的來,如果大明一千人需要一名醫生,那大明就需要十五萬醫者,這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

  崇禎愣了一下:“一千人一個醫生?”

  朱慈烺點點頭:“父皇,大明現在每個村落大概有兩到三百人左右,如果一千人有一個醫生,那就代表著三到五個村子才有一個。

  這個比例並不高,要知道醫生也分很多種,例如有骨科、外科、內科、兒科、婦產科、跌打損傷等等一堆。

  並不是所有醫生都擅長所有疾病的治療,這樣算來,要是想找到一個好的外科大夫,一個縣可能隻有一個到兩個,這個比例已經非常低了。”

  其實朱慈烺是在偷換概念,要知道即使到了後世這個比例也很誇張了,後世華夏進入二十一世紀才做到三五千人一個注冊醫生,老美這麽發達也緊緊做到六七百人一個醫生而已。

  崇禎皺眉問道:“那現在的問題怎麽解決?明年的戰爭怎麽辦?前線的士卒豈能等上幾年再醫治?”

  朱慈烺抱拳:“父皇放心,明年的戰爭兒臣覺得戰場主要應該在京城以北的地區,所以在京城北麵的幾個大城集中建設一批醫院。

  到時候皇仁堂還是有能力維持這些醫院的運轉的,到時候由老師帶著學生能解決大部分的外科手術,戰場上最多的還是刀劍槍傷,最近隻要重點培養外科,還是能在幾個月教會的。”

  崇禎又看了看桌子上的奏章,才想起來,太子這次來好像是為了解決這個通貨緊縮啥問題的。

  當即坐下問道:“你說的這個通貨緊縮真的會有這麽嚴重?”

  朱慈烺嗯了一聲,崇禎想了想說道:“那你打算怎麽解決?有主意了麽?”

  朱慈烺抱拳說道:“兒臣打算從四個方麵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就是朝廷報紙詳述這些人的罪狀,公布在報紙上。

  第二為了規範商業行為,表明朝廷的決心,對於經營這種外貿生意的商戶,除了規定的互市之地外,其餘的交易都要有經營許可證。

  第三就是為了增加貨幣流動性,朝廷可以進行一次大采購,增加京城民間的現金!

  第四為了規範商人的行為,朝廷應該整理頒布《商律》約束天下商戶。”

  崇禎一聽就不太理解了:“這一地還行,這第二和第四是什麽意思?還有朝廷采購錢從何來?”

  朱慈烺解釋道:“父皇,商人們之所以害怕並不是應為朝廷管的太嚴厲了,而是他們不知道朝廷到底哪些是會管哪些事不會管,這種擔心的情緒才促使大家不敢經商。

  第二和第四條看似對商戶進行了約束,但是實際上也是對他們的一種保護,隻要告訴他們什麽事情可以做,什麽事情不可以做,哪些是做了會有什麽後果,而那些事情做了不會有事。

  這樣一來商人們就會在大明劃定的範圍內經商,大家的心思也就定了,那這種不敢投資的行為也就不會有了。”

  崇禎點點頭,朱慈烺這麽說好像確實有道理,隻要明確的告訴他們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那麽這些人還怕被莫名其妙的抄家麽?

  崇禎接著又問道:“那第三條怎麽回事?為什麽朝廷要大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