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複社和幾社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0-04-19 22:15      字數:2328
  孫承宗到京城還要兩天,朱慈烺已經獲得了江南士林對他的非議的密報,當然像李仕釗這種極端隻是個例,不過江南對於給朱慈烺換老師的呼聲確越演越烈。

  畢竟大明對於長子繼承製還是很在乎的,而且朱慈烺也隻是個六七歲的孩子,即使大家覺得他有錯,那也是老師的原因。

  朱慈烺聽說迫於士林的壓力,朱慈烺的那些老師已經有人打算提出辭呈了,這對於朱慈烺可不是什麽好消息。

  朱慈烺還不知道那些人打的什麽算盤。借著學習的名義,限製朱慈烺的行為,約束他對商業的插手。

  朱慈烺覺得他要感謝崇禎的勸解,這還緊緊是糧食一樣就引起這麽大的反彈,要是真的插手鹽稅,那搞不好自己還真的會被加害。

  這也給朱慈烺提了一個醒,大明皇宮還是危機重重,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

  而且朱慈烺對於太醫的操守產生了言重的懷疑,醫者本身就是讀書人的身份,自範仲淹開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已經使得醫者的地位趨近於讀書人之列,而更多的讀書人學業無成之後轉而投醫也成了一種不錯的選擇。

  所以大明的醫者是讀書人,而這些讀書人自然更容易被東林複社利用,做出他們認為利國利民的大事。

  而且從防疫軍的反饋來看,十多個禦醫到了山西,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一個個爭權奪利仗勢欺人確是一把好手,而搶奪民間醫生的成果,虛報功勞更是信手拈來。

  禦醫的官僚化導致此次防疫中,禦醫幾乎沒有什麽貢獻。

  要不是朱慈烺為了皇仁堂的名聲,特批了一部分民間良醫升格為禦醫,那麽這次防疫的功勞就要被民間醫生占完了。

  現在鼠疫已經得到控製,雖然沒有絕跡,不過隨著治療藥物的發放,即使大爆發致死率也已經降低到十分之一以下,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對於大明來說,十分之一的死亡率還在承受的範圍之內。對於朱慈烺來說也達到了預期效果。

  所以論功行賞也需要提上日程了,當初朱慈烺答應的官位也需要上報崇禎批準。

  當初朱慈烺之所以要許下這麽多的官位,考慮的就是提高禦醫的地位,後世衛生部可是一個大部委,重視衛生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新生兒成活率。

  大明人口基數已經很大,朱慈烺覺得隻要把衛生工作搞好,即使不鼓勵生育,大明的人口也會迅速增長。

  以目前禦醫的功績來說,想要把他們提高到大部委級別那根本是想都不要想,三省六部製研究上千年,朱慈烺也沒有覺得他一個太子就能說動崇禎進行變革。

  不過禦醫的問題還是要解決,除了招募民間良醫補充宮廷用醫外,加強對禦醫的防範也很重要。

  大明自有成例,禦醫問診開方之後,由內監抓藥配藥熬藥,所以一般情況下,隻要保證方子沒有問題,那麽禦醫很難有機會對藥物動手腳。

  所以朱慈烺對東宮典藥的診病、開方、審核、抓藥、熬製、試藥等環節又進行了細致的規定。尤其是試藥必須由他當麵看著試藥太監喝下,確認沒有問題才喝。

  接著就是飲食,東宮飲食一直由東宮自己的小廚房製作,而崇禎和皇後偶爾也會賜下美食奇珍,這些都由貼身女官親自嚐過之後才會給朱慈烺吃。

  東宮的防衛由李若璉帶著的錦衣衛負責,安全上也沒有問題。

  做好了自身防禦之後,朱慈烺就琢磨著反擊了,敢說他不可君天下,這不是找死麽?

  江南士林複社一家獨大,但是複社之下確也並不是鐵板一塊,朝堂上挑起的黨派之爭很難動搖江南複社的統治地位,但是複社確並不是不可以分化瓦解。

  現在雲間有幾社,浙西有聞社,江北有南社,江西有則社,又有曆亭席社,而吳門別有羽朋社、匡社,武林有讀書社,山左有朋大社,僉會於吳,統合於複社。

  大家雖然同屬複社但是學派之間也有爭奪,隻不過因為複社太強所以壓製了那些雜音。

  現在情況確不一樣了,大明開放了報紙管製,天下喉舌也不再是複社一家獨大,加上這次為了糧食導致的江南非議,朱慈烺也終於下定決心進一步打擊複社。

  而最合適的目標就是幾社了。

  幾社位於鬆江府,也就是後世的魔都地區。‘買不盡鬆江布,收不盡魏塘紗’作為江南棉織業的中心,不管治學水平怎麽樣,光從財力上來說,就足以跟複社一較長短。

  而且幾社的幾位大佬可比複社那些有骨氣多了,幾社六子中有三人抗清,一人早死,僅有一人降清,比起複社大佬來說有氣節多了。

  幾社以‘絕學有再興之幾,而得知幾神之義’而得名,非親族故舊師生不得入,比起複社那種大開方便之門招收的社員要穩固的多。

  所以幾社又有財力,又有氣節,社團穩固,絕對是適合跟複社掰手腕的社團了。

  兩者雖然都號召複古,不過複社更傾向於政治社團,他們的口號‘蠲逋租,舉廢籍,撤中使,止內操’無一不是帶有明確的目的,為其利益階層說話。

  而幾社更像是一個文學社團,主要頭目更喜歡閉門讀書,吟詩作詞。

  朱慈烺把劉若愚、李若璉、統計司司正黃清源、典算司司正程錢、報紙負責人王進財都叫來:“江南糧商的反彈很厲害呀,老劉,你收糧計劃進行的怎麽樣了?”

  劉若愚低頭說道:“我已經跟江南各地官倉協調,我們會利用他們的倉儲剩餘來囤積糧食,到時候會由皇明海運運輸。”

  朱慈烺又看了看統計司的司正黃清源:“江南種糧情況如何?”

  黃清源遞上一份奏章:“在李千戶的幫助下,我們對鬆江府、太湖縣、江西九江縣,湖北黃岡縣等十餘個縣進行了調查統計,其中鬆江府太湖縣等地本地已經沒有餘糧外銷,其餘地區還在統計。”

  朱慈烺敲了敲椅子扶手:“從各府縣調閱檔案,調查往貧困地區傾斜,若是江浙無糧可購,那就證明這些地方百姓不缺吃的。”

  黃清源拱手:“是。”

  朱慈烺敲著椅子扶手說道:“李若璉,你想辦法讓複社生員寫一篇文章,懟一下鬆江府的棉花種植導致大明糧食不足的問題,然後暗示一下幾社說是讀書人,其實就是一群織布的低賤匠戶商戶,說一下他們罔顧國家大義,隻知道自己賺錢滿身銅臭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