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太子好利不可君天下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0-04-11 20:27      字數:2192
  孫承宗正講的興起,江南士子李仕釗起身:“孫師,學生聽說最近太子殿下多次給你寫信邀請您為東宮顧問,您都拒絕了,您也覺得太子殿下做的不對麽?”

  孫承宗皺起眉頭:“太子有何不對?東宮事關國體,汝等有何異議?”

  李仕釗梗著脖子說道:“江南有士子言‘太子貪利,不可君天下!’”

  孫承宗氣的一拍桌子:“放肆!何人出此惡語!”

  李仕釗被孫承宗氣勢所懾,呐呐不敢言。畢竟是為官數十載的人物,積威之下學子們個個噤若寒蟬。

  孫承宗吸了一口氣:“太子殿下雖然年幼,雖然言利,但是並沒有閑遊嬉戲,也沒有貪圖享樂,其所獲之利無不用於國計民生,無論是防疫、招撫流民、給新軍籌響哪一件不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此為私利耶!此乃利國,為大明江山社稷牟利,你等有何資格職責?”

  李仕釗小聲逼逼道:“那也是與民爭利……”

  孫承宗冷臉看了他一眼諷刺道:“與民爭利?是與你們爭利了吧?太子已經承諾將會承擔練響花費,若不是太子承擔這部分,加派給天下百姓,百姓又不知多少人賣兒賣女,妻離子散成為流寇。我聽說太子殿下計劃把山西收糧經驗推廣到全國觸犯了某些人的利益?怎麽忍不住跳出來了?”

  李仕釗臉色漲紅:“君子怎會言利,我為天下萬民計,以史為鑒君王貪財國必動蕩。”

  孫承宗不屑與他爭辯對方的人品:“我這裏不歡迎你,今日之後你就不必來了,今日就講到這裏。”

  大家起身恭送孫承宗,然後自覺的跟李仕釗拉開距離,耳邊竊竊私語:

  “聽說李家是南直隸最大糧商……”

  “聽說複社好多人都在說……”

  “太子殿下其實也是很賢明的……”

  “太子年幼,這肯定是侍讀侍講們沒有教好……”

  孫承宗回到馬車上,孫承宗坐的這款馬車並不是普通的四輪馬車,而是皇明車馬造的偏廂車,朱慈烺送車過來就是想找孫承宗對這款車提一些改進意見。

  而孫承宗為了測試幹脆直接坐在馬車上出行,高陽縣不比京師,即使縣城內也沒有做到所有道路都鋪了磚石,但是安裝了片狀減震彈簧的馬車比起兩輪的馬車行駛穩定的多了,孫承宗甚至能坐在小幾上泡茶寫信。

  孫承宗翻開一本書稿審查完最後幾頁剛好回到府門口,合上書把書稿,書稿的封麵上露出書名《車營扣答合編》。

  孫承宗回府之後從書房取出一個木匣,把書認真的放好:“啊修你進來一下,把這本書送往京城交給太子殿下。”

  朱慈烺聽說孫承宗有寫一本《車營扣答合編》就寫信索取,孫承宗收到朱慈烺送的四輪馬車之後,發現四輪馬車不僅比以前的偏廂車有更大的載重,而且編組成陣型也更穩重,也就意味著能裝上更重的火炮,更穩固的防線就需要調整後邊人員的配置。

  所以孫承宗對車營編製又進行了調整,對書上的細節又修改了很多地方,直到今天才定稿,派家丁送往京師。

  消息送出不久一隊錦衣衛:“孫承宗接旨,陛下口諭孫師年事已高,不必全禮。”

  等一切準備停當錦衣衛展開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禦極以來,夙興夜寐,唯恐德薄智寡,故選賢良而任……今邀孫師承宗奏對平台,谘以國事,孫師勿英朕不屑……”

  孫承宗瞬間老淚縱橫,顫顫巍巍的跪下:“臣孫承宗領旨。”

  錦衣衛收起聖旨,下拜道:“孫師,陛下口諭:孫師年事已高,不堪舟車勞頓,可慢行。另外,此乃太子殿下書信。”

  孫承宗嗬嗬一笑:“皇上無需掛念,我這把老骨頭還算硬朗,一頓還能吃兩碗栗米,哈哈哈……來人備車,進京!”

  孫承宗家的管家捧來幾包銀子,孫承宗嗯了一聲,管家給錦衣衛送上賞錢:“幾位遠來辛苦,這些茶水錢萬勿推辭。”

  孫承宗家中的子侄家眷都從各處歸來,孫承宗回到正廳,打開太子的書信認真讀了一遍,見大家都來了沉吟半刻鍾說道:“此次進京陛下有意任我為宣大總督,平台奏對問邊防之事,若是順利我將直接赴大同上任,你等在家治學守家,謹守家風……”

  孫夫人無奈的說道:“老爺,您都古稀之年,大明賢才如此之多,為何非讓你一個半截入土的老人來回奔波,老爺咱還是跟陛下說說咱們不去了。”

  孫承宗不悅的哼了一聲:“婦人之見!大明正多事之秋,聖皇銳意革新,我當助之。”

  孫夫人歎了一口氣:“老爺您若……我陪你一起去吧?”

  看著夫人花白的頭發,佝僂的身形,孫承宗搖搖頭:“你不要去了,我走之後,你要在家督促他們讀書,我孫承宗號稱天子之師,但是子孫中竟然隻有一人及第,有何麵目說是詩書傳家?”

  孫夫人淚眼婆娑:“老爺,您這一去不知道多久能回來,身邊沒有個人伺候著,我怎麽放心,大同那邊幹燥風沙大,您一定要小心身體,若是無事早些還家。”

  孫承宗點點頭:“我觀朝廷剿賊方略已無漏洞,不出兩年必然安定,到時隻要北方建奴不突然南下,流寇不足為慮,必被剿滅。到時候以中原之軍定建奴,不出三載我就可以歸家養老,大明中興可期,我當為陛下守好北方門戶。”

  孫夫人不懂這些軍國大事,她隻知道老爺說了,三年就回來:“三年?老爺,您一定要如約回來啊!”

  孫承宗收拾好行禮第二天就坐上馬車,教過的士子紛紛到城外十裏亭送行,孫承宗拉開車簾揮揮手士子們拱手拜別。

  京城裏因為孫承宗的歸來引起了軒然大波,要說入閣沒有人比孫承宗更有資格了,這樣一位人物到京城,各派之間的爭端立刻偃旗息鼓,大明朝的朝堂上第一次因為一個人的聲威使得百官不敢言其過。

  崇禎並沒有跟百官說召孫承宗來的目的,但是按照慣例平台奏對之後都會大用,所以孫承宗出山已經是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