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借力使力
作者:五九白丁      更新:2021-08-11 00:09      字數:2490
  朝堂下,“呼啦啦”站出了十幾人,雖然品階都不高,可這都是都察院的中堅力量。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到兩名禦史針對某件事上書。像今天這樣十幾名禦史一起上書的情況還真不多見!雖然已經提前得到消息,可是滿朝文武大臣們還是忍不住開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原本肅穆莊重的朝堂頓時變得像個菜市場一般。

  ??高坐在龍椅上的弘治皇帝麵帶微笑的看著自己的滿朝文武,卻並沒有出言阻止。皇帝不說話,可是有人卻不得不開口。

  ??“肅靜,朝堂之上如此喧嘩成何體統!”內閣大學士劉健眼見秩序越來越亂,他氣沉丹田,大喝一聲,頓時所有人的聲音消失不見,意識到自己行為不妥的文武百官,紛紛歸班。

  ??“陛下,此時如今已經鬧得滿城風雨,還請陛下早日定奪!”劉健維護完朝堂秩序,隨即轉身麵朝禦座,開口向弘治皇帝諫言。

  ??弘治皇帝笑著說道:“辛苦劉公啦,諸位愛卿近日上書言及西山之事,此事的原委朕心裏一清二楚。朕這裏有一份奏疏,乃是太子所奏,蕭敬,你拿給諸位愛卿們看看!”

  ??蕭敬領命,立即將一份早就準備好的奏疏雙手遞給大學士劉健。其實這份奏疏,三位大學士都已經看過,但是三人還是裝模做樣的“詳讀”了一番,大學士謝遷還隨口說道:“這份奏疏確實是太子親筆所書,其上亦有陛下的禦筆朱批。”

  ??奏疏很快的傳閱了下去,百官們三三兩兩的湊到一起,小心的閱讀完奏疏,再繼續往下傳。弘治皇帝也不著急,接過蕭敬奉上的香茗,耐心的等著百官將奏疏看完。

  ??奏疏上除了應該保密的部分,詳細說明了西山事故的原委,以及後續處理結果。至少從奏疏的內容看得出,太子在這件事的處理上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而且對於這件事的善後也是十分的到位。這讓很多大臣都是邊看邊點頭,臉上也浮現出滿意的笑容。

  ??吳昱等人一字一句的詳細閱讀了整篇奏疏,諸人還對其中的一些細節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初步商議的結果讓他們感覺這份奏疏所寫內容應該是真實的。吳昱恭敬的將奏疏交換,然後俯身跪倒:“臣惶恐,太子奏疏臣等詳加討論,感覺應該所言不虛,臣在沒有詳細了解此事緣由的情況下,就貿然上書,請陛下治罪!”

  ??其他十餘位禦史也連忙跟著請罪。

  ??弘治皇帝一揮手,笑著一揮手道:“諸位愛卿平身,風聞奏事本是禦史職權,京師裏出現了這麽大的事,諸位愛卿上奏朝廷也是在盡本分,朕是不會怪罪的。至於此事究竟如何,其實朕也是疏於調查。這份太子的奏疏也是昨夜才從湯山加急送入宮中的,雖然太子在奏疏中所言非虛,但實情到底如何還是需要再做深入的調查,朕覺得太子奏疏中有句話說的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話音剛落,有一人立即出班應答,眾人一看正是都察院左都禦史戴珊:“陛下所言極是,天下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此事傳聞與實情出入極大,如果單憑太子一份奏疏恐難以服眾,督察院懇請陛下恩準,對此事開展詳查,還皇家清譽,還太子公道,對蓄意造謠生事者予以嚴懲!”

  ??隨即又有一人閃身出班,乃是新任禮部尚書吳寬:“陛下,臣同意戴禦史所言,此事確實事關皇家清譽,不可有一絲馬虎,還請陛下恩準徹查此事!”

  ??其他文武百官相互看了看,一同行禮道:“臣等附議,請陛下恩準徹查此事!”

  ??弘治皇帝將手中茶碗放到一側案幾上,看著下方眾臣,微微點頭,心裏暗想:“還真讓朕的兩個皇兒說中了,看來真的有人要倒黴了,罷了,就交給這兩個孩子去處理吧!不過他們說的改革都察院行事規則,杜絕風聞奏事的建議倒是真的很有必要,這一次就用到了我兒身上,下次還指不定針對誰呢?”

  ??想到此處,弘治皇帝開口道:“既然眾愛卿一致要求,那朕就準了你們的請求。著英國公張懋全權負責,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抽調得力人員,皆聽命於英國公共同調查此事,務必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

  ??聽見弘治皇帝將如此重任交於自己,英國公張懋深知責任重大,他趕緊出班領命,“臣張懋遵旨,臣定不負陛下所托。”

  ??弘治皇帝接著說道:“自太祖皇帝改禦史台為都察院,都察院便肩負監察百官,駁返刑名之責。但是朕以為,都察院一直特有的風聞奏事之權,實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太過草率。朕覺得應該改變這種作風,現命左都禦史戴珊負責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重新製定都察院人事架構、行事章程,進行朝議,交內閣審核後,由朕簽署施行,確保今後都察院諫言辦案均有理有據,有法可依。眾卿以為如何?”

  ??朝堂上頓時一片安靜,文武百官都沒有想到,弘治皇帝竟然借著徹查西山這件事,剝奪了督察院風聞奏事的特權,看來皇帝陛下之前一直不對西山之事表態,是有所謀的。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無聲的交流著,權衡著利弊,最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左都禦史戴珊的身上。

  ??大明曆來黨爭激烈,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爭的是你死我活,唯獨在弘治這一朝,竟然出現了難得的和諧景象,朝堂上相互傾軋的事可以說是最少的。

  ??戴珊心知此時,皇帝雖然表麵上依然和風細雨,但是內心還是有些生氣的。作為左都禦史他也深知風聞奏事這種特權的缺陷。他思索片刻後,答道:“風聞奏事一舉,可使民情有機會上達天聽,本是太祖皇帝開言路,監察百官之舉。然,到今日,臣亦深感其不足之處,禦史言官風聞之事往往隻是道聽途說、無憑無據,反而擾亂了朝廷的政令,臣對陛下此舉深以為然,臣定當不負陛下所托,盡心竭力完成都察院改革之事!”

  ??諸事議定,禮官“唱”奏事畢,弘治皇帝自回後宮,文武百官也各自回衙府公幹。

  ??英國公張懋則親身來到刑部,待點起人員後就要赴西山對此事進行調查。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