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靠山
作者:錦若      更新:2021-07-26 06:08      字數:3037
  前頭有程貴兒上門逼迫,後麵有土匪洗劫,那往後自然就有可能會有董貴兒,劉貴兒......

  ??偏生她跟韓毅,除去能跟幾個衙役搭上話,且因著同吳家的生意往來,在許多人家得幾分活麵兒以外,根本就沒有真正可靠的靠山。

  ??說實話,他們心裏清楚的很,沒出事時千好萬好,一旦出事,那點關係根本不夠看。

  ??若說短期內尋個靠山的法子,莫過於她把手中被一些人覬覦的東西割讓出去。

  ??況且,她心裏明白,對於一些真正有權有勢的靠山而言,其實無需她把所有產業都奉獻出去。隻要能切中對方心思,那洗田的法子,還是種地的講究,亦或是化肥方子,都能成為她的籌碼。

  ??至於更為賺錢且利潤更豐厚的花肥跟營養水,還有她新研製的抗蟲藥粉,大抵是能保留下來的。

  ??在今兒早起的時候,她還一直在盤算,治田的法子跟化肥方子,該如何換的一份保障。

  ??畢竟,如今縣衙的實際掌權人程縣丞是不可靠的。

  ??而他往下數,也未必有人能敢在他手底下護著打傷他親侄子的人家。

  ??可往上,如今縣令還未到任。至於州府的官員,又不是尋常百姓能見得著的。

  ??她甚至都想著,尋吳棱鈺打問打問,看看能不能幫著引薦一番。

  ??卻沒想到,瞌睡送枕頭,她這剛犯了愁,新任縣令就已經到了家門口。

  ??林秀秀不是沒有心眼的人,隻看他詢問的事情,還有揉撚稻穗後驟然亮起的眼神,還有滿臉慶幸卻不含半點貪心的神情,就知他與程縣丞那般的官員不是一路人。

  ??所以,都不用他開口,林秀秀先點破了他的心思。

  ??她隻字不提什麽要求,不過卻明確表示了,她那法子用在桃溪村附近的田地裏有用,卻並不能保證解決武朝各地所有田地問題。

  ??楚濂一聽這話,忍不住驚奇起來,“你是說你願意把治田法子教給大夥兒,就連央地所用的化肥方子,也交給衙門使用?”

  ??不怪他大驚小怪,實在是林秀秀此舉,就跟一個天大的餡餅一樣,砸的他有些不敢置信。

  ??林秀秀點點頭,“不僅如此,我還可以把自個研究糧種的手劄奉上,好方便官府教田地不同狀況的人家,因地製宜的下種。”

  ??這麽一說,楚濂就高看了林秀秀一眼。不過這越發讓他覺得,林秀秀不像尋常人家的女子,既不小氣又不扭捏作態,且心裏自有溝壑非普通鄉下婦人可比。

  ??但要說她有什麽野心吧,偏這小婦人,並未趁機獅子大開口要房要銀錢,就一門心思守著個桃溪村。

  ??要是說先前,她因著消息閉塞而不知世事。那此時眼瞅著自個這一縣之主親自承諾,她的態度卻依舊不亢不卑,甚至半點沒有欣喜跟激動,實在難得。

  ??楚濂說不出自個的心思,隻是覺得,眼前明明沒有僭越,衣著打扮也並不出挑的婦人真真是通透的很。

  ??最後楚濂直接拍板,趁著旱稻將收的時候,他親自帶人來觀摩學習治田種地的法子。

  ??當然,往後林氏作坊出產的物件,但凡是官府需要的,整個縣衙都會優先選擇同她合作。

  ??甚至於,在知道林秀秀還有擴大生產的念頭後,他直接許諾官府會各方麵照顧。

  ??隻是半個多時辰,兩方就把正事兒定了個七七八八。甚至,能落在紙上的,林秀秀都毫不大意的全要求楚濂落在了紙上。

  ??而後官印一蓋,簽字畫押,也算是當場入冊登記。日後無論是楚濂,還是下一任縣令大人,但凡還是武朝的地界,這文書就有效。

  ??這大抵就是楚濂為官之後,談的最舒心的一件政事了。

  ??不過在私下了解之後,得知程縣丞的侄子曾上門逼過方子的事兒,楚濂心裏就隱隱生出些不滿來。

  ??既然程縣丞的親侄子都知道桃溪村的不同,那身為縣衙代縣令行事的縣丞大人,怎麽可能一點風聲都沒聽到?

  ??可偏生,他既沒有上門商談,也沒有上報州府衙門,這是在不正常。

  ??除非,他不僅僅想要朝廷的那點嘉獎,而是想要暗中抹去林秀秀甚至桃溪村的存在,獨攬功勞。

  ??要知道,前者許是他可以加官進爵,可真正能讓朝廷在意的,還是桃溪村跟林秀秀。

  ??可若是這法子跟東西,都是他想出來的,被冠以他的名號往上層層遞上去,那少不得能得了帝王青眼。從此,飛黃騰達,魚躍龍門都是有可能的。

  ??思及此處,楚濂不僅懷疑起,昨夜侯家寨山匪入村的事情,是否會有隱情了。

  ??畢竟,官匪勾結的事情,雖不常有,但也不是沒發生過......

  ??不過他目光掃過還有些顫顫巍巍的王氏跟林氏時,卻並未將心裏的想法說出口。

  ??待到讓長隨收好文書後,他就尋了趙裏正,讓他帶自己去村裏走動走動。

  ??不過他也並非是隨意閑逛,而是想要親眼看看,自個治下最有希望的村落是何等模樣。也去感受感受,許久未曾見過的田間莊稼入浪的場景。

  ??趙裏正現在是整個人都精神的快飛起來了,說實話,對於他們而言,縣令大人那就是天大的官老爺了。

  ??可這麽大的官老爺,還是打京城裏來的,整個大武朝僅有的探花郎老爺,現在不僅進了他們村,還跟他客客氣氣的說這話,這感覺想不飄都難。

  ??而韓家周圍的那些鄉親們,見著楚濂來並非尋事的,就各自提著鎬頭跟鐵鍬散開了。

  ??心弦鬆下來的眾人,有惦記著家裏營生直接回去的,也有擔心地裏旱稻臨收時候出岔子,所以結伴往地裏走的。

  ??還有一些婦人,在散場時候,瞧見自家皮猴子沒去學堂,當即就恨鐵不成鋼的擰著他們的耳朵往學堂送的......

  ??反正甭管怎樣,落在楚濂眼裏,那都是一副生機勃勃的鄉村生活。

  ??他走走停停,見著有搓麻繩的,又在家門口嘮嗑忙著曬幹草的婆子。待到走了一段後,隱隱聽到有朗朗的讀書聲傳來,不由詫異的問道:“村裏有多少人家供養孩子讀書了?”

  ??他是讀書人,自然知道,那些聲音絕不會是一個兩個孩子......

  ??趙裏正見他問這事,心裏那得意勁兒別提有多厲害了。他一臉喜氣的回道:“回大人,咱們村百十來戶人家,但凡願意讀書識字兒的孩子,都上了學堂呢!”

  ??這話一出,可結結實實的驚了楚濂一行人。

  ??也不等楚濂開口詢問呢,一旁的長隨阿南撇了撇嘴搭腔了。

  ??“你這裏正,也不怕話說大了閃舌頭。一個村子百十來戶人家供養一個讀書人還可信些,要說他們家家戶戶都能送孩子上學,別說我家大人不信,我都不信!”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