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新戰術思想
作者:閃爍      更新:2021-07-25 20:50      字數:5729
  二誠,作中,最關銷的邁是空軍與天軍合並這件靳…

  ??單就作戰用途而言,空軍與天軍並無本質區別,都為奪取戰場製高點,為己方創造最有利的攻防條件。當初,共和國與美國等幾個大國。將天軍設為獨立軍種,主要就是為了提高天軍的地位,加快天軍的發展速度。實質這,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各國將空軍設為獨立軍種的意義完全一樣。問題是,隨著天軍的地位得到承認,戰力日趨成熟。獨立於空軍之外的必要性大大降低,負麵效果愈發突出。受此影響。在四隻前後,共和國與美國先後做出將空軍與天軍合並的決定。並且很快付諸實施。

  ??合並兩大軍種,絕對是件說比做容易得多的事情。

  ??拿共和國來說,合並兩大軍種,意味著數以萬計的軍人將提前退役。根據共和國國防部在田年製訂的合並計劃,僅計劃裁退的文職軍人就多達醜。籠統計算的話,大致需要裁退7萬名軍人。如果解決不了這7萬人的問題,足以讓軍隊亂套。正是如此,空軍與天軍合並初期。所有工作都圍繞人事展開。即首先解決人事問題,確保所有必須裁退的軍人都得到妥善安置,然後才談合並事宜。

  ??隻有這麽做,才能最大削弱合並中的阻力。

  ??當然,實際情況遠沒有這麽理想。

  ??空軍與天軍的合並工作從目年下半年正式開始,也就是說,裴承毅擔任國家副元首之後,才將合並工作提上日程安排。因為在此之前,國防部就對合並中所遇到的人事問題進行了處理,比如在田年到口年上半年間,國防部總共安排了近3萬名空軍與天軍軍人接受再就業培刮,還以委托的方式,跟國內數家大型企業簽訂了退役軍人用工合同,以此確保退役軍人能夠迅速容入社會。曰年年初,國防部還針對兩軍合並的相關事宜,在空軍與天軍內部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名義上是在征求意見,實際上卻是對兩軍重疊崗位的具體情況進行摸底,並且給注定要被裁退的官兵打預防針。正是因為做好了前期準備。所以曰年初,兩軍合並工作就正式啟動了。

  ??首先合並的。自然是兩軍司令部。

  ??因為在溺年的時候,空軍參謀長還兼任總參謀長。所以在合並初期,由空軍參謀長出任新天軍參謀長,原天軍參謀長則出任副參謀長。也正是如此,4年之後,即曰年更換總參謀長的時候,才有人提出應該由陸軍參謀長兼任總參謀長。而不是讓天軍參謀長出任總參謀長。

  ??不管怎麽說,第一步走得很順利。沒有遇到多大麻煩。

  ??總的來說,合並工作能夠順利展開,與裴承毅的部署有很大關係。

  ??島年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空軍吞並天軍,而不是天軍吞並空軍,不然不會由空軍參謀長出任新天軍參謀長。實際情況則截然相反,除了參謀長一職之外,新天軍的要職幾乎都在天軍將領手中,比如幾大兵種司令中,隻有支援航空兵沒有變。其他幾位司令都來自天軍。更重要的是,為了不使這種一麵倒的情況遭到空軍反對,在此之前,裴承毅就安排了多位空軍高級將領轉投天軍,比如空軍上將梅樂馳就在颼年轉投天軍。以天軍上將身份出任戰略司令部司令。如此一來,到兩軍合並的時候,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了。為了獲得兩軍高層支持,在合並工作正式開始之前,裴承毅還以國防部長的身份對兩軍高層人事做了調整,將年紀在的歲以上、即將退役的將領安排在了重疊崗位上,以此來保留年輕有為的將軍。也就是說,到合並工作正式開始的時候,在兩軍高層占據要職的將軍大都讚同合並,幾乎沒有反對聲。

  ??從共和**隊的情況。搞定兩軍高層,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別的不說,至少在人事方麵,已經不存在多少麻煩了。

  ??正是如此,合並工作開始後,最大的問題來自基礎建設。

  ??這裏必須提到一件事情,即《斯德哥爾摩協議》對空軍與天軍合並產生的影響。眾所周知,《斯德哥爾摩協議》出台的時候,空軍與天軍合並的事情還沒有個。眉目,所以該協議分別對空軍與天軍做了約束。

  ??如此一來,在協議生效之後。不管是空軍吞並天軍、還是天軍取代空軍,都意味著必須舍棄部分軍事力量,使國家安全受到影響。毫無疑問,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接受的結果。要是在和平時期,也許會通過單獨談判的方式,來確定空軍與天軍合並之後的軍控事宜,但是在田年左右,既沒有必要條件、又沒有充足時間,共和國與美國都沒考慮為此另立一份協議。更重要的是。在共和國與美國看來,《斯德哥爾摩協議》本身就是為了第三階段削減工作順引脹二生的“實際意義並不明顯,比如該協議就沒有對兩與海軍的現代化建設產生多大影響。自然沒有理由為了該協議規定的條款,對空軍與天軍的合並另尋出路。

  ??針對這一問題,共和國當局采取了非常直接的辦法,那就是讓空軍名存實亡。

  ??按照新的編製體係,空軍三大航空兵中。隻有支援航空兵全數保存了下來。而且得到了適當加強,戰略航空兵取消並入天軍。戰術航 空兵拆散並入陸航與海航。因為《斯德哥爾摩協議》對陸航與海航也做了限利單獨對陸航的總規模做限製,海航則以艦載航空兵與岸基航空兵為別,分別做了限製。所以到力刃年的時候,空軍司令部仍然存在。而且空軍的三大航空兵司令部也存在。隻是空軍參謀長兼任了天軍參謀長。而兩大兵種司令部的具體職權則掌握在天軍與陸航、海航手中。

  ??拿戰術航空兵來說,改編完成之後,重型製空戰鬥機部隊全數歸於海航,多用途戰鬥機部隊則盡數刮給了陸航。當然,肯定有人會想,這麽做會不會對共和國的本土安全、特別是國土防空造成影響?如果說沒有影響,那肯定是騙人的。不管怎麽說,空軍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肩負起了國土防空的重任。如果換個角度看。就會發現,這個影響並不大。關鍵隻有一點,那就是田年之後的共和國不再是 田年前的共和國,不但國土防空的壓力不再像以往那麽大。而且國土防空的手段也多了許多。

  ??可以說,印度戰爭之前,共和國的所有對外戰爭都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安全的戰略環境。

  ??客觀的評論,從力 瞬到曆年的力年間。共和國完成了第一階段戰略擴張。建立起了東起朝鮮半島。經琉球群島、東南亞地區、安達曼群島、南亞次大陸到中亞地區的弧形外圍戰略防線。獲得了從沏千米到。千米不等的戰略防禦空間。攤開地圖看一下就知道。在這道戰略防線上。空軍能夠挑起防空大梁,海軍航空兵也不例外。即便不考慮以攻擊性為主的航母戰鬥群,僅依托岸基航空兵,海航都能完成空軍的所有戰略防空任務,守住共和國的大門。

  ??當然,在北麵,共和國的本土仍然直接暴露在了俄羅斯的炮口之下。

  ??問題是,共和國本土北部地區的安全。並不是防空力量就能解決的。說直接點,就算空軍沒有撤消。哪怕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製空戰鬥機部隊。也無法完全確保共和國北部地區的安全。對此,共和國當局采取了雙關齊下的策略。一是降低麵向俄羅斯的北疆等幾個省份的重要性,通過政策引導。將這幾個省份的人口適當內遷,即人為製造出勁到勸千米的戰略防禦空間。二是以積極攻勢部署應對俄羅斯的挑戰,即用進攻對付進攻,迫使俄羅斯在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以戰略防禦為主。削弱俄軍的進攻實力。從根本上講。如果能夠在開戰初期積極進攻,將戰場設在敵國境內。共和國北部地區的防禦問題就不是很突出,甚至沒有必要過分擔憂。

  ??如果僅從防空角度考慮。除了海航之外,共和國還有更多的防護手段。

  ??首先就是地麵防空係統。可以說。沒有誰敢懷疑共和國的本土防空係統。要知道,共和國是最先淘汰中近程防空導彈。在本土各主要城鎮部署能量攔截武器係統的國家,也就是第一個將戰略防禦係統向中小城市鋪展的國家。按照共和國公布的國防藍皮書,到田年的時候,所有人口在力萬以上的城市都配備了攔截範圍在刃千米以上的攔截係統。並且計發。再花到舊年時間。為所有人口在2萬以上的城鎮配備攔截範圍在目千米以上的攔截係統。並且將中等城市攔截係統的作戰範圍擴大到巧千米。因為共和國本土城市的平均間隔距離在四千米左右,而在騰衝一漠河線以東的人口密集地區,城鎮的平均間隔距離不到田千米,所以在田年左右,共和國已經具備了全麵本土防禦能力。

  ??雖然這種點防禦能力隻能應付一般打擊。但是在此之上,還有國家級別的戰略防禦係統,能夠透過戰略防禦係統到達城鎮上空的,也隻是個別目標。因此共和國的本土防空能力絕對能夠滿足戰爭需要,應付俄羅斯這種大國的突然襲擊。

  ??當然。關鍵還是戰略防禦係統。

  ??總而言之,取消戰術航空兵。對共和國本土安全的影響並不明顯。

  ??與之相對的,則是此舉帶來的巨大好處。

  ??要知道,在印度戰爭與中東戰爭中,共和國陸軍航空兵就一再證明,直接隸屬於陸軍的空中打擊力量,與地麵部隊的配合最為緊密。能夠最有效的支持進攻或者協助防禦,因此將戰術航空兵的一部分劃歸陸航。等於把陸航的打擊力量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使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得到倉麵提 ……

  ??雖然在某些戰術思想上,陸航與戰術航空兵並不完全一致。

  ??別的不說。在低空攻擊機要不要具備適當空戰能力的問題上。陸航就堅持認為。攻擊機沒有必要具備與製空戰鬥機交戰的能力,隻需要具備對付敵人低空攻擊機的能力。如果在戰鬥中遭遇製空戰鬥機,完全可以利用出色的低空飛行性能逃逸。更重要的是,實戰已經證明,如果空戰高度進入到如米以下。製空戰鬥機很難占到便宜。隨著機載導彈攔截係統全麵普及,視距外空戰的作戰效率越來越低,視距內空戰再次成為主流,製空戰鬥機要想對付低空攻擊機。就得把飛行高度下降到四米以下。到了這一步。低空攻擊機更是沒有必要害怕製空戰鬥機了。但是在大方向上,陸航的戰術思想與戰術航空兵最為接近。比如,兩者都高度重視進攻,認為隻有進攻才能把航空兵的實力發揮到極致。

  ??正是如此,吸收了戰術航空兵的多用途機群之後,陸航並沒完全按照空軍的路線來擴大航空兵規模。而是在原陸軍航空兵的基礎上,對兩股力量進行整合,並且提出了統一發展方略。隻不過,為了照顧《斯德哥爾摩協議》,陸航在做規劃的時候。對具體事務做了詳細分配,沒有攬下全部工作。

  ??與陸航一樣,海航也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吸收了製空戰鬥機部隊。

  ??相對而言,戰略航空兵的變更最大。事實上,即便沒有把戰略航空兵劃給天軍。隨著技術發展。戰略航空兵也是最先向空天領域過渡。早在醜年代中期,即印度戰爭結束後不久,共和國空軍就提出了研製巡航飛行速度為力馬赫,具備有限空天飛行能力的新式戰略轟炸機,隻是受第三次軍事改革影響,該計劃在規劃階段就被取消了。到2曲年左右。研製空天轟炸機的條件已經具備。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空軍的戰略航空兵完全歸於天軍,空軍的轟炸機項目也自然交給了天軍。

  ??總而言之,到力曰年的時候,共和國空軍與天軍的合並工作已經完成。

  ??按照龍宏恩在會議上做的報告,新式裝備的采購工作從曆年下半年開始就有條不紊的展開,到力罵年6月底,涉及支援航空兵、陸航與海航、也就是傳統空軍領域的裝備采購工作已經基本到位,即便還有幾個重大項目沒有完成,也能在戰時加快進行。裝備了新式戰機的部隊已經形成戰鬥力。

  ??母庸置疑,關鍵還是在空天力量上。

  ??受《倫敦條約》限製,由天軍主導的戰略轟炸機項目仍然處於工程研究階段,並沒進入采購階段。當然,該項目的研製工作早已完成。各項論證試飛也已完成。第一批飛行員的培七工作也在年初完成,隻要生產工作啟動,就能在3個月內形成初步戰鬥力,在半年之內具備全麵戰鬥力。

  ??與之相比,空天戰鬥機項目更加重耍。

  ??因為是軌道飛行器,隻要采用適當的飛行軌道。不管是戰鬥機、還是轟炸機,幾乎都具備無限航程,而戰鬥機與轟炸機的最大區別。僅體現在有效載荷上,所以空天戰鬥機也具備有限的戰略打擊能力。更重要的是,戰鬥機屬於戰術武器,而不是戰略武器,不受《倫敦條約》限製,《斯德哥爾摩協議》也隻對天軍軍費做了規定,沒有對天軍的具體編製做任何限製。如此一來,天軍肯定會重點開發空天戰鬥機。

  ??可冉說,空天戰鬥機部隊何時形成戰鬥力,幾乎成了開戰的首要條件。

  ??要知道,其他眾多戰略打擊手段要麽不具備精確打擊能力,要麽受到條約限製,隻有空天戰鬥機能夠對敵國的戰略設施進行精確打擊。並且不會引來毀滅性的報複。製訂戰爭計劃的時候。袁晨皓就明確了空天戰鬥機的重要性,將其當成頭號戰略打擊力量。隨著空軍的戰術航 空兵解散、戰略航空兵名存實亡,天軍的空天戰鬥機部隊更是成為了共和**事力量中僅有的戰略打擊力量。

  ??如此重要的項目,自然也是國家頭號機密。

  ??可以說,共和國天軍到底裝備了多少架空天戰鬥機,以及其性能到底如何,不但對外界是秘密。在共和國高層內部都是秘密。正是如此,做相關報告的時候,隻要涉及到具體數據,龍宏恩就會一筆帶過,不會說得太明確。

  ??這麽做,也大大節約了會議時間,畢竟高層會議不是用來商討技術問題的。

  ??隨著國防部的官員介紹完軍隊的備戰情況,特別是編製、裝備等情況之後,會議轉向了最後一個重點,也是最重要的話題,即戰爭計劃。直到這個時候,已經坐了幾個小時的袁晨皓才獲得了發言機會。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