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定奪
作者:勤小漾      更新:2021-07-21 20:27      字數:2392
  經由京中這一亂,老夫人同遲紜說暄州之行怕是得擱置下來,畢竟暄州離著寅州很近,屆時兩國交戰指不定哪方會穩占贏麵,若是盛朝這方弱敗,那暄州必也會受其害,她一個老婦人倒是無所謂生死,隻是不忍心讓遲紜也跟著受這不必要的苦。

  ??此事與遲紜說之前老夫人自然是跟遲惟運也商量過,他自也是讚同的,正當遲紜發著愁要如何才能說服老夫人重啟暄州之行,遲家就收到了一封信,正是從暄州來的。

  ??這是在戚容珩請戰後的第三日,若是行程不便遲紜早就啟程去暄州了,這封信隻能說來的天時地利人和。

  ??信是從暄州遲家祖籍運城而來,信上言近月暄州大雨連綿,遲老太爺之墓意外坍塌,雖是已經重新扶起,但還是希望老夫人能回一趟運城主持一場添土儀式,為遲家後輩子孫消災祈福。

  ??遲家那幾位親族極少往盛京城傳信,這一傳便是如此大事,老夫人看完信險些站不穩,嘴上隻連連道遲家是造了些什麽孽,遲惟運下朝回來後也是唉聲歎氣了好一陣子。

  ??像老夫人極看重這些風水災禍之說的此般哪怕暄州就是寅州,她也會義無反顧的前去,遲惟運知曉自己攔不住,便隻能千叮嚀萬囑咐跟隨去的一應人好好照顧老夫人,事急從權,時間就定在了後日一早出發。

  ??此為形勢所迫,老夫人是不得不去,但遲紜就能不去就不去,遲惟運和老夫人接連對她說明其中危險,可遲紜怎可能會放過這麽個好機會,便是再三要求要一同前往,左右是什麽打動人的理由都給搬了出來,最後老夫人和遲惟運也拗不過她隻能答應。

  ??從興德堂出來後遲紜和遲惟運一同往書房的方向走,到那時遲昂傑已是侯在了那兒,這幾日父子三人此般已是常態,前兩日的消息都有些無關大雅,帝王也一直沒有明確命誰領軍東征,但今日卻是有了定奪。

  ??朝會伊始就宣了旨,命定國公戚容珩為此次東征主將,原定永軍右副將孫承緒升任左副將,兵部左侍郎穆旭為右副將,領定永軍於十日後從定永軍所在裴昌城出發寅州支援東疆平源軍。

  ??此番聖旨一宣,滿眾嘩然,他們沒料到帝王當真將此重任交給了這麽些年尋花問柳不問朝政的戚容珩,也沒料到那穆旭任了定永軍副將。

  ??戚容珩要領定永軍東征不奇怪,畢竟定永軍的兵權從戚鴻煊開始便歸屬國公府,後來戚鴻煊犧牲戚容哲接任定永軍主將兵權也依舊是在國公府,隻是後來因為戚容珩年紀尚小,加上定永軍兵符丟失,帝王便將定永軍擱置在了裴昌沒再動過。

  ??可是這穆旭充了定永軍副將就讓人有些匪夷所思,畢竟盛京城人人都知曉穆旭雖是六年前大考武科探花郎,但這探花郎卻不會武,要不是策問和兵書墨義是同批考生中的佼佼者,帝王也不會特允他入兵部。

  ??但讓其待在兵部理事尚可,這讓一個不會武的去任一軍副將多少有些說不過去,而那穆旭和戚容珩曾經還有些明麵上的衝突,將兩個有些不對盤的人放在如此重要的決策裏怎麽都讓人忍不住擔心。

  ??帝王此舉實在是有些讓人看不懂,但聖旨已下,無人敢當麵提出質疑,卻不妨礙他們私底下的議論紛紛,也不知有多少朝臣府中如現在遲家這般關起門來皺著眉討論……

  ??遲惟運也聽聞過戚容珩和穆旭之間的齟齬,隻言是兩年前穆旭中意悅仙樓一位姑娘,甚至連為其贖身的銀錢都備好了,哪知在去為那姑娘贖身的時候卻被告知人已經被戚容珩給截胡贖走。

  ??穆旭當然知道這花樓裏的老鴇都是隻認錢不認人,也不敢在悅仙樓鬧事,卻還是氣憤不過跑去了國公府想找戚容珩“理論”一番,但他可是個不會武的武科探花,他身邊那些護衛,又怎麽可能鬥得過戚容珩身邊的雲炎雲朗和國公府的護衛呢……

  ??聽聞當初穆旭是被抬著回他的侍郎府的,但自己掛了彩還不算完,隔日便被禦史彈劾,帝王這麽些年明麵上可都是偏袒戚容珩的,是以他又被罰了半年俸祿以示警告,真是打碎牙齒往肚裏吞有苦無處說。

  ??兩人的梁子就在那時結下,從那以後穆旭怎麽看戚容珩都不順眼,但奈何人家是個不理朝政的,他又不可能再冒著被彈劾的風險去哪些煙花巷柳找戚容珩“算賬”,所以但凡能有見著麵的機會他便會想方設法找戚容珩的茬,但跟戚容珩鬥是個什麽下場可想而知,現在那穆旭怕是已經對戚容珩恨之入骨了……

  ??現在但凡為盛朝著想的人都會覺得帝王此舉有些不可為,此次東榮那方氣勢洶洶,兩國征戰亦不是兒戲,這關乎邊疆百姓安危,關乎國之社稷,要是能直言,怕是不少人都想道一句“兒戲”!

  ??既是朝中已經定下,那消息自然也就傳到了百姓的耳朵裏,這反應俱是和那些朝臣們初聞聖旨時一般,還多了些戚容珩“改邪歸正”的驚訝。

  ??百姓們可不比朝臣們知道的少,關於穆旭,關於穆旭和戚容珩,這些流傳在市井中的他們該知道可都差不多知道,也對帝王此舉心生疑惑,卻也是沒幾個人有膽子去質疑,隻能默默為寅州百姓搖搖頭罷了。

  ??要遲紜來說華明淵實在是太過急切,他可以尋人去暗殺戚容珩,他手底下不知數的明衛亦是和思南閣暗衛有得一比,但他卻選擇做得如此明顯,做的如此敗人心。

  ??華沅然叛逆逼宮一事百姓們已經是看清楚了帝王隻保全皇城而非京城的態度,民心已是散了些,與東榮協商崩盤之後又是散了些,這回又是在選將之事上如此草率,他們也不知為何當初明聖的帝王為何會成了如今這副模樣……

  ??但若是他們知道他們的帝王現在麵臨著被拉下皇位的危險,又會不會生出些許對他的理解呢?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