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6章 太後入甕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7-21 13:20      字數:3888
  議和從來不是一見簡單的事,不是一次朝議,受降方列舉一、二、三,稱降者答應一、二、三,就能擊掌相慶,皆大歡喜。甚至天子已然決定議和,也不會立即在朝議時宣告主張,甚至也沒有急著為這一件事端召集重臣殿議,為了達到順利通過的目的,天子先要與親信們達成一致意見,朝堂上才能齊心協力。

  ??但一國之君處理國政時先行“拉幫結派”,這當然有違規律,因為朝議殿議的目的,正是為了避免皇帝謬見誤國,所以要經臣僚討論,指出謬誤之處,杜絕禍患,自然也有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的皇帝,往往力排眾議倒行逆施,大臣們雖然反對,卻無法阻止,所以古往今來,常有發生朝堂死諫、掛冠請辭事件,這樣說來皇帝既有獨斷專行的特權,事先“結黨”私商顯然就毫無必要。

  ??可當今天子賀洱,顯然不具有這樣的特權,甚至連親政都是暫時,隨時可能被人質疑,讓韋太後借口“德行有虧”,需要繼續接受“教育”,再次成為朝會時才出場的擺設。

  ??又比如韋太後,她其實也難以做到獨斷專行,雖然她已具備了這樣的基礎,但她愛重名利,倘若她的主張無人支持,必須靠特權才能實行,必定會造成誹議,所以在各種朝議、殿議之前,紫宸殿與篷萊殿都會召開自己的私議,內部先統一口徑,縱然會商時產生爭論,隻要取得人數上的優勢,那麽便是“從諫如流”,與獨斷專行無幹了。

  ??總而一句,大周朝廷現今的議和,注定會更加複雜,起初的“鬥爭”,甚至基本與突厥無幹,突厥使臣壓根不需出麵。

  ??這樣一來,無論是太後黨,還是蜀王黨,包括正統派,其實絕大多數人都不知突厥方開出的條件,他們現在討論的是是否應該議和,就更不提王淮準這樣的中立派,暫時被排除在外,完全不清楚其中隱情。

  ??而相比蜀王的積極,這回太後卻顯得大是惰懶,也不過是如今韋、謝、元三大相國開了個小會,示意自己的主張是化幹戈為玉帛,關於謝瑩先提主張,授意賀湛促成,包括突厥要求處死懷恩王一事,太後均未提起。

  ??這也是韋太後一直以來的習慣,但凡不需興師動眾之事,自然也沒必要鬧得人盡皆知。

  ??不過太後還是允見了突厥使臣。

  ??而玲瓏台裏這番對話,顯得要比蜀王府時直接了當許多。

  ??“謝娘子十分掛念太後,臣奉令出使時,娘子千叮萬囑,一定代她拜問太後安康。”

  ??因為謝瑩說服了阿史那奇桑求和,多少打消太後對她的怨氣,聽這話,不由蹙眉:“六娘既和親突厥,又聽聞突厥可漢對六娘甚為敬愛,何故仍以娘子相稱,難道突厥王廷未予封號品位?”

  ??“吾國可漢早便想要賜封謝娘子可敦之位,奈何優魯可敦堅持娘子並非和親之公主,不應享有如此榮耀,故可漢這回也曾告囑微臣,懇請貴國賜封謝娘子公主名號,如此一來,優魯可敦無話可說,亦能向天下公示突厥與大周修好之誠。”

  ??一個公主的虛名,韋太後自然不會鏗吝,毫不猶豫允準。

  ??突厥使眉開眼笑:“太後對謝娘子果然慈愛,也難怪娘子雖嫁異國,仍然憂慮太後處境。”

  ??“她有何憂慮?”這話韋太後並不怎麽愛聽,天子雖然親政,那也是先經她的允準,權力既然給了出去,她便有把握收回,何至於到處境堪憂的地步。

  ??“謝娘子聽聞貴國國君、蜀王均曾反對受降懷恩王,然太後不僅受降,寬赦逆犯罪行,甚至恩封王爵,然而倘若懷恩王稱降隻是權宜之計,日後又再掀生內亂……懷恩王雖說已然被太後控製,可太後是否確信懷恩王沒有子嗣在外,隱姓埋名圖謀不軌?”

  ??這話正中太後的疑慮。

  ??賀珝入京,未攜妻小,據他聲稱妻子早逝,子女亦都早夭,可太後掌握那名急公會的叛徒,卻堅稱賀珝已經將妻小家眷妥善安置,隻不知藏身何處而已,太後當然也不相信賀珝作為圖謀帝位的人,會沒有子嗣。

  ??再聽那突厥使說道:“今後貴國若再生內亂,太後豈不被質疑謬過,蜀王必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質疑太後婦人之仁,輕信奸逆,誤國誤民,發動黨羽諫請太後退於內闈,交國政軍權交還國君,故而謝娘子方才說服可漢,由突厥出麵,相助太後剿滅匪寇,畢竟太後一直主和,為貴我修好,可漢當然更加希望太後主政。”

  ??見韋太後神色雖然凝重,卻並不見慍怒,突厥使再接再厲:“臣使貴國之前,謝娘子交代,務必提醒太後,僅隻斬除懷恩王並不能徹底杜絕隱患,叛軍十萬之眾,盡皆亡命之徒,務必剿滅方無後顧之憂,太後雖說已然寬赦前罪,然兩國議和,便為斷絕隱患最佳時機。”

  ??敵國使者,竟然諫言韋太後殺害浴血奮戰的將士,當然是居心叵測,固然太後對懷恩王及其舊部確懷忌憚,卻並非沒有察覺對方的企圖,她冷笑,稍稍一抬手臂:“我國內政,就不勞使臣廢心了,使臣口口聲聲奇桑可漢重視兩國邦交,卻又何故一再出爾反爾,還是言歸正題,擬定這回和談協議為重。”

  ??突厥使微微一笑,也不懊惱:“太後應知,議和並非我國可漢心甘情願,隻戰爭若然持久,於貴我雙方均無益處,我國複國不久,若非大親王在貴境遭受刺殺身亡,眾將士憤憤不平,力爭討回公道,可漢也不會親征逼犯貴境,太後又怎能指責我國可漢出爾反爾?畢竟三大親王遇刺,真凶仍未察明,貴國可一直未予我國交待,而貴國那三大條件,對我國而言實在苛刻,臣不瞞太後,可漢決無可能接受,故而,還望太後能好生斟酌。”

  ??韋太後大怒:“這麽看來,阿史那奇桑果然毫無誠意!”

  ??“若無誠意,可漢便不會配合太後佯作稱降,並下令撤軍,但太後若堅持讓我國稱臣納貢,那麽議和之事不談也罷,我國雖然一時不能攻入甘州,然而敢問太後,就當真有把握讓突厥滅國?貴國數十萬大軍,能否長鎮甘州?太後如今敵患,可並非我國,可漢欲助太後一臂之力,太後卻存讓我突厥滅國之心,太後議和之誠又如何體現呢?”

  ??韋太後竟無言以對!

  ??突厥諳知大周國情,大周卻對突厥如今的困窘一無所知,韋太後哪裏想到戰爭持續下去,突厥便會四分五裂?她聽信了突厥使的狂言,因為她其實一直不想與突厥開戰。

  ??在韋太後看來,西疆,乃至安北,為大漠蠻荒,華夏是以農桑作為基礎,不可能效仿蠻夷以遊牧為生,縱然將突厥滅國,將其領域納入版圖實則並不能產生實際的利益,這就好比大周建國,周武宗使得萬國來朝,然而卻僅是讓蠻夷稱臣,雖朝廷會下派官員負責治政,同時更多的是授予各部首領都督之職。

  ??這就是武宗雖滅突厥,卻不能杜防百年之後突厥再度複國的根本原因。

  ??大周並不能將突厥這個種族徹底滅絕,那麽便難以逃脫此消彼長的宿命,所以韋太後認為,大動幹戈征服蠻夷並無必要,關鍵是要強國,大周強盛,蠻夷不敢來犯,而強盛的前提,便是滅絕內亂。

  ??她的敵患是潘博,是賀珅,甚至是賀珝,並不是突厥。

  ??所以對韋太後而言,議和的確迫切,當然倘若突厥沒有這意願,她也不可能主動求和,但突厥既然有了休戰的意願,已見曙光的韋太後,又怎麽甘心半途而廢?

  ??“說吧,奇桑可漢有何要求?”

  ??這句話讓突厥使大喜過望,此時的他可謂對謝瑩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受令出使之時,幾乎以為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經謝瑩麵授機宜,他依計而行,竟然當真逼迫得韋太後妥協。

  ??“撤軍是理所當然,可漢為示誠意,已經遵奉太後這首要條件,至於原屬貴國安北都護治域,可漢也答應交歸,甚至稱臣納貢等條件,可漢也願意配合太後,不過……突厥不會向貴國納貢,更不會逼迫天竺、大食等國給付賠金,待太後處治完備貴國內政,不可以此回議和要脅我國納貢,故,可漢認為,需得太後書印一封,以防節外生枝。”

  ??這就是讓太後私寫承諾保證,放棄經濟補償。

  ??這當然與賀湛起初的設想背道而弛,因為賀湛認為最最重要的就是“納貢”、“賠款”,此兩條方能杜絕突厥卷土重來。

  ??可韋太後顯然不是那麽在意。

  ??她看重的是眼下,是立即休戰,她才能專心致誌整頓河山、大權在握,而隻要休戰,國庫不至於告急,她養尊處優的生活仍然得以延續,沒有天竺、大食的賠金也不至於捉襟見肘,這些是“小利”,在“大局”麵前根本不值一提。

  ??就算突厥卷土重來,有姚潛,有安寧伯,也足以抵禦!

  ??突厥隻要在表麵上答應那幾大條件,蜀王黨便不會反對,待她徹底收拾了蜀王,朝堂內外盡聽她的指令,突厥納不納貢,天竺賠不賠款,還有誰敢質疑?

  ??就算質疑,接受議和乃天子主張,也無法質疑到她的頭上。

  ??但韋太後當然不會立即書寫“保證”,隻答應會考慮。

  ??突厥使也沒有逼迫。

  ??可一直在旁的高玉祥當然明白太後已然動意,他想起徐修能的提議,計上心頭。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