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力不能及,無奈自保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7-21 13:19      字數:3263
  “妾身魯鈍,實在不明其中因由。”孟九嫂並不諳知謝、元等人是否屍位素餐,當然不好妄加質疑。

  ??“說到底,還是朝廷對於地方監管逐漸鬆弛,那些重臣,有幾個不為固勢奪權而結黨,往往不乏包庇黨徒之行,禦史言官彈劾檢舉,非但不能糾正不法,反而可能惹火燒身,長此以往,忠直敢諫者越更稀少,於是便連禦史言官都圓滑世故起來,否則其餘人不敢說,要是王相國察知各地官窯存在如此嚴重弊端,不可能聽之任之。”隻不過王相就算幹涉,也不一定有效果罷了。

  ??十一娘對孟九嫂說這一番話,當然也是因為在她看來,孟飛笛的確甚有操守,將來值得爭取為賀燁臂助,那麽對孟九嫂不妨相對真誠,這才點明朝廷弊病,告訴她那些權臣之道,卻仍不忘故布迷癉。

  ??“但官紀腐壞,並非這三兩年內形成,太後就算有所感察,然亦沒法做到立時肅清,比如太後任用邵禦史等敢諫者,至少讓人看到根除弊害決心,於社稷於百姓,均不至於絕望。”

  ??說完這話,便就徹底轉移話題:“我不大熟悉太原氣候,怎麽眼看便近冬月,遲遲未見下雪?”

  ??孟九嫂聞音知意,明白王妃是不願再談及敏感話題了,便也順勢說起了往年氣候。

  ??但她這日回去自家,不免細細再品度和王妃的一席談話,總覺得心中不安,憂愁困惑,甚至當第二日去見宗婦王夫人時,被世母一眼看出她心不在焉。

  ??王夫人打發了閑雜,直接問道:“阿九昨日去了趟晉王府,今日如此魂不守舍,莫非是王妃交待之事辦得不妥,受到了斥責不成?若遇煩難,說道說道,或許我能給予阿九建議。”

  ??孟飛笛雖然不是宗子,卻甚得家族器重,而孟九嫂因為賢能,一直便協助著宗婦打理庶務,與王夫人的幾個兒媳也甚要好,在族中頗重地位,故而她這時也沒有顧慮,便將昨日與晉王妃一番對話細細道出:“雖經王妃點醒,妾身方知魯鈍之處,可有一點,妾身翻來覆去仍不安心,要說來,王妃擔當太原府變法,雖口口聲聲是解君國之困,但不難看出,實則亦重百姓疾苦,否則分發補恤之後,也不用格外關注軍屬疾難,並逐一救濟,然而為何明知太原府外,千萬百姓遭遇難患,卻隻說不得已之處,並不想辦法救助,這實在讓妾身疑惑。”

  ??王夫人搖頭:“晉王妃再能幹,也沒那大能力根除幾代君帝,數十年來積病,她昨日願意與你說那麽多話,已經是對你另眼相看了。”

  ??她自己倒又思度一陣,方再頷首:“想不到晉王妃非但有治政之才,年紀小小,女兒之身,卻也深諳朝堂之道,她若如你一般,因為一時義憤便質疑設窯令,說不定太原府剛有起色,情勢又會突轉其下了。”

  ??招招手讓孟九嫂坐得更近些,王夫人壓低了聲:“有些話,晉王妃不好對你直言,我卻也不瞞你,你道太後真是仁德公正,如文皇後般女中堯舜?且看太後重用那些人,曾經政事堂那些高官們,從韋元平數起,一直到毛維,哪個直言敢諫,哪個公正無私,哪個在真正操心社稷民生?都顧著爭權奪利,結黨營私!”

  ??孟九嫂大驚:“世母之意是……韋太後就算知道百姓於水生火熱之中,也會坐視不顧?可太後分明是給予王妃特權,才能讓太原府百姓受益呀!”

  ??“沒有真正與晉王妃接觸之前,其實便連我,也大不看好新政,也就是親眼目睹王妃一直以來作為,方才心悅誠服。”王夫人道:“也就是晉王妃罷了,換一個人,就算有那能力推行新法,到頭來受益者也不是平民百姓,太後看重,無非是戰事軍需,又哪會真去操心百姓是否能安居樂業,是否會受權貴豪霸欺淩?”

  ??“可王妃若真公正無私,心懷仁德,怎能甘心聽奉於太後?”

  ??“不聽奉能有什麽辦法呢?”王夫人長歎:“若王妃隻思遠離奸邪,潔身自好,太原府這多百姓根本無望受益了,相比那些空有熱血抱負,滿口君國社稷,卻不懂得忍辱負重,隻要一點不趁心,便掛冠請辭,抑或失望於人心腐壞官場傾軋,寧願隱遁山林自得其樂,尚且自詡高風亮節,標榜不向諂媚折腰所謂士人,晉王妃才是敢於擔當,真正巾幗羞死多少須眉。”

  ??越發壓低了嗓音:“如今她可是晉王妃,隨晉王赴藩,治政太原那是得太後允準囑令,可要是幹預設窯令,針對正得寵幸之徐侍郎一黨,那些人,大有可能與毛黨串聯,彈劾晉王夫婦居心叵測,晉王燁雖然不學無術,可別忘了,他才是真正德宗帝嫡子!你道晉王妃與毛維鬥得這般厲害,太後當真毫無察覺?若太後不是為了牽製晉王妃,做何不幹脆將毛維治罪!毛維這個太原府尹,越是與晉王係不睦,太後才越放心!”

  ??孟九嫂聽得心頭怦怦亂跳:“這樣說來,王妃豈不是會有‘功高震主’之憂?”

  ??“所以呀,王妃行事才不得不小心謹慎,隻將來事態究竟會如何,眼下卻是誰也不能斷定,不過今日聽你這麽一說,我倒還放心,因為王妃甚是明白,沒有因為暫時勝利便衝昏頭腦,她年紀輕輕便有如此城府,又哪能不未雨綢繆,等著被毛黨中傷?”

  ??“果然妾身魯鈍,險些害了王妃。”孟九嫂越發羞愧。

  ??“你也不要自責,總算還曉得避開耳目與王妃私話,沒有當著那多女眷麵前便質評時政,再說阿九並不諳知朝堂中事,而你們太原袁家,一貫便有氣節,教導子女,也是以德義為重,你又哪裏知道那多傾軋厲害?”王夫人安慰道。

  ??孟九嫂歎氣:“妾之父族淪落至此,便是因為不懂忍辱負重,一味怪責君主不仁,近奸侫而遠賢良,卻從不想想應當如何行為,才能切實有效利於社稷,妾身早該明白不足之處,若非世母今日點醒,尚還執迷不悟,可笑妾身還一度自忖大有才幹,可惜沒有生作男兒身。”

  ??“這世間,如果能多一些王妃那樣才智雙全,並且深懷抱負之能人誌士、濟世之才,大周也不會內憂外患到如今地步,阿九也不需妄自菲薄,我如你一般年紀時,比你尚且遠遠不及呢,也是到了這歲數,經曆更多人情世故,再兼為大族宗婦,多少曉得一些朝堂人事,才能有這多體會。”

  ??王夫人甚至連對一貫器重的侄媳婦也沒直說的是,告訴她太後私心貪欲的人,其實並不是太原孟家任何一人,消息來源,其實還在京兆王。

  ??因為王夫人親自領會得晉王妃的能力,對這位是大感興趣,不由向京兆王宗婦,也便是王相國的妻子,她應稱為族嫂者去信打聽,王夫人的娘家雖是京兆王分支,而非嫡正,但因為她嫁的是太原孟,如今也是一族宗婦,相國夫人對這位族妹也一直親近,書信來往頻繁,聽她打探晉王妃,幹脆遣了一個心腹走一趟晉陽,對王夫人麵授機宜。

  ??王夫人這才認識到太後的嘴臉,並另一件隱秘——

  ??原來京兆王甚至想過讓嫡宗嫡子求娶柳十一娘,而那時柳十一娘不過五歲!

  ??王夫人大覺詫異,不由問那心腹:“晉王妃當時不過幼齡,再如何聰慧也是有限,族嫂為何便有這打算?”

  ??“主母有這想法,也不全因晉王妃自身才智,而是感知京兆柳韋太夫人對這庶出孫女極為重視,又因連相公也篤定,京兆柳原本已經勢微,多得韋太夫人悉心培養幾個子弟,方才能夠得以振興,京兆柳有韋太夫人掌事,至少在這一、二代人不會衰頹,因那時,七郎姻緣有了波折,眼看無法與京兆柳順利聯姻,主母才想著日後為子弟求娶柳十一娘,好在七郎最終還是如願,即便沒能與京兆柳親上作親,略有遺憾,卻也不關要緊。”

  ??心腹最後一字不漏轉述相國夫人的交待:“主母聽聞太原孟對王妃鼎力支持,大感慶幸,格外讚成夫人與王妃交好,因甚至連相公都沒想到,王妃真能順利在太原府推行新法,讚歎不已,稱道……社稷或仍可救!”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