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未嚐不知隱患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7-21 13:16      字數:3300
  自古祭祀天地張顯太平盛世的封禪大典,一直以來便被受命於天的君王視為統治生涯中必須進行的重大儀式,正如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開篇所雲——自古受命帝王曷嚐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當然,事實上並非所有君王都進行過封禪大典,有的是因為未能成就治世大功,有的是因功德並不能達到大典盛舉的要求,有的雖然具備了封禪告天的資格,卻又無睱行封禪禮。足見雖然封禪大典是曆代君王彰顯功德的重要手段,尤其封禪泰山,可謂九五之尊們的人生理想奮鬥目標,然而禮法對於封禪資格卻也有所限定,君王自認受命於天統治萬民,雖然大權獨握,然而出於對天地鬼神的尊崇敬懼,也會衡量一下自己是否達到了堪配盛典的功德,倘若功德不侔,即便有這想法,絕大多數都還是不敢當真舉行如此隆重的大典,並載錄於史,也許事實上做出了封禪的舉動,可不得不打出另外的幌子。

  ??比如秦二世胡亥,《史記封禪書》上隻說他向東巡遊到碣石山和海南,經過泰山到達會稽,每處都按禮儀祭祀神祗,在始皇所立石上勒文紀事,以頌始皇功德,又說始皇封禪以後十二年,秦朝滅亡,通篇隻對始皇泰山之典用了封禪二字,對於秦二世之“泰山行”並不曾用封禪的字眼。

  ??更別說自從有史以來,女人主持封禪大典的事簡直聞所未聞。

  ??就連曾經臨朝聽政被史官譽為女中堯舜,肯定其奠定大周盛世之治的文皇後,也從沒有提出過封禪的議案,甚至在她掌政時期,某官員為了阿諛奉承,諫策孝宗帝可行封禪大典,孝宗病弱,當然不能獨立完成如此盛舉,文皇後便有了名正言順一同主持大典的借口,這官員卻反被文皇後斥責,最終落得貶黜收場。

  ??縱然這時朝堂之上幾乎盡被韋太後的黨羽占據高位,可依然還有諸如王淮準一類不失正直敢諫的官員,對於太後明顯觸違禮法的行為決不可能讚同,但韋太後卻早有準備,一套套地駁斥那些反對意見——

  ??首先,太後這回封禪大典並非以自己的名義舉行,而是代天子賀衍行使權力,天子病弱,但因為察隱令的順利推行而受萬民頌聖,而勵新六年不說關中,治下州府無一有旱澇災害,糧穀豐收天下承平,就連與大周有滅國之仇的新厥都來臣服,豈不是普天同慶的事,難道不該祭告天地以謝庇佑?太後代天子行祭,也是為示虔誠,望蒼天賜福,佑天子龍體康複,為君國福祚延綿。

  ??世上從無女子主持過封禪大典?

  ??太後嗤之以鼻:婦好之前,也從無女子率領軍隊東征西討,倘若萬事都以事無前例用以拘束,多少先賢豪傑都會拘泥埋沒了,百姓不可能越來越富足,國家不可能越來越強盛,便連禮法也不可能越來越完善,社會如何進步,人類如何發展?夏啟之前還都是推行禪讓製呢,如今又哪裏有將帝位心甘情願拱手讓給外姓的君王?

  ??其次,此回封禪大典太後並不打算遠去泰山,甚至不打算勞師動眾前往中嶽嵩山,隻不過打算在家門口西嶽華山舉行,太後也承認當今天子的功德不比周武宗,封禪泰山顯得有點過於張揚了,可倘若連在華山封禪爾等都要反對……難不成是想說當今天子無功無德不成?!難道愛卿不聞治下萬民高呼聖上明德之頌?這可是民心所向!

  ??王淮準原本已經準備著致仕“養病”,這時見無法說服太後打消封禪的想法,做完自己職責所在的勸諫工作,幹脆就緘口不言了——天子都已經允同了太後代行封禪大典,他這當臣子的還不依不饒,說不定被扣上一頂犯上作亂的大帽子,都沒處申冤去。

  ??這世道,當官太難,當宰相更難,想要當個忠直剛正的宰相就是難上加難,既然不願與韋、謝之輩同流合汙,回家養老未嚐不是一個全身而退的大好結果。

  ??京兆王氏子弟芝蘭玉樹人才輩出,也實在不需要一個宰相之位來證明家族強盛,激流勇退才是安身之本,王淮準明知韋太後手段毒辣,可不打算再步裴鄭後塵,反而隻要家族依然強盛,韋太後才不得不有所顧忌,輕易不會產生斬草除根的想法。

  ??隻這時致仕儼然就是與韋太後鬥氣了,靈沼公暗下決心“屍位素餐”的限期,便是封禪大典之後。

  ??不過在致仕之前,王相國仍然還是屢行了一回職責,勸諫太後在兵助新厥攻占靺鞨等部一事上必須慎重,提出新厥與大周有滅國之恨,這回主動臣服或懷奸詐,再有靺鞨諸部一度事大周為主,雖然早已叛離,大周對其興兵並非毀約,可大周內亂未平,對外用兵本就應當慎重,更何況是幫助新厥成勢?王相的意思是,即便大周要對靺鞨用兵,攻服後也該納為自己統治,沒有讓大周兵士征戰沙場出生入死,好處卻統統被新厥占去的道理。

  ??可王相的意見再度被韋、謝等相聯袂否定,他們的看法是,靺鞨諸部位於蠻荒之地大不利於朝廷管理,武宗當年將其征服,雖然設置都護府節度,消耗了不少財力人力,到後來還不是如同虛設?那些蠻狄骨子裏就是背信棄義亂臣賊子,根本不值得信任,再說靺鞨諸部多以遊牧為生,大周即便占其領域,於君國臣民也不能帶來任何利益,反而是為了管理他們固建城池頗為浪費,因此不如由新厥去統治管理,隻要新厥與大周簽定協約,承諾今後事大周為主並上貢,豈不更加省心省力?

  ??突厥已滅,新厥雖然也為突厥舊貴建立,然而遠遠不及當年突厥之勢,大周既能滅他一回,將來若再叛離,再滅一回簡直就不廢吹灰之力。

  ??靈沼公一口難敵眾嘴,最後也隻好保持緘默。

  ??他總不能直言,新厥就算不比突厥強盛,我大周眼下又何嚐比得上當年盛世之治?!

  ??然而關於目前國力以及對新厥究竟該有什麽態度,私下裏謝饒平對太後的諫言卻與明麵上頗有出入。

  ??“臣記得當年,太後其實是與裴逆想法一致,認為應當趁新厥未及成勢時斬草除根,以防日後形成大患。”

  ??因為封禪大典毫無意外在政事堂得到通過,太後心情大好,雖然這時正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季節,今日卻頗有閑情燃爐烹茶,特意召來謝大相國陪坐,聽他提起舊事,唇角淺笑:“可不是,正是因為此事與先帝意見相左,我當年被授代批奏章之職,一來過於自得,再者也是因為年輕氣盛,竟與先帝據理力爭起來,先帝怒我過於驕躁,似乎也疑我暗藏野心,這事之後,非但不再許我插手國政,竟然還忽然決定再立繼後。”

  ??雖然說的是人生當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可到底已經事過境遷,韋太後的心情並沒有被影響:“饒平今日提起這事,可是奇異於我對新厥態度忽改?”

  ??“當年太後一眼洞穿新厥複國又忙於東征西伐統一舊部,將來必成隱患,臣十分欽佩太後遠見,隻可惜先帝沉湎享樂,而素厭用兵,不聽良諫,反遷怒於太後,臣實為太後不甘,的確以為此次新厥來投,太後並不會讓其遂願。”

  ??謝饒平微垂著眼,目光落在麵前那盞玉碗煙蘊霧繞的湯麵上,嘴上雖說著軍國大政,思緒卻似乎回到了少年時光,那時的兩人也曾經這麽坐在亭台裏,年華正好的女子專心致誌地看他煮茶分盞,睫毛都不曾微顫。

  ??她是不會煮茶的,是他手把手教會。

  ??甚長一段時間,她煮的茶湯無論湯花抑或味道都實在算不得好,而這些年過去了,漸漸兩人都到了發鬢染霜的歲數,她這時的茶藝已然是大為精進,可即便特地分予了他,兩人卻已成君臣之別,他再不敢冒昧捧飲。

  ??舊事如絲,沿著心底密密糾纏,他忽然覺得四周是這樣安靜,安靜得能清晰感覺到埋藏心底多年的隱痛,這時在悄悄呻吟。

  ??於是不顧一切抬眸,隻為與她再來一次無關尊卑的對視,卻見年華不在而更加尊貴的女子,這時正看向亭台外一角張揚的飛簷,簷上瑞獸威武又猙獰。

  ??“饒平,今時已經不同往日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