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隔鍋飯香
作者:紳士東      更新:2020-03-28 00:14      字數:2333
  楚國的第一次科舉,影響力無疑十分巨大,但是距離自然而然的發動“鹹使知聞”還要差一些,白圖也沒有刻意推動。

  按照虞姬的預計,如果能夠一統天下,或是令科舉更加深入人心,應該就能夠直接用“鹹使知聞”來公布結果。

  雖說沒什麽用,但是……有牌麵!

  即使是現在,科舉結果發布之後,也有無數人湧出金陵,向各地擴散消息,官麵上也有信號塔開始向外傳遞消息。

  過幾天宋忠就會知道,自己的學生在刑科奪得榜首,不知道屆時會不會很“驚喜”。

  不過對於潘濬的榜首,白圖很信得過,和宋忠不同,潘濬在沒有白兔效應的曆史上,雖然算不上亮眼,但也可謂功成名就。

  原本曆史上,宋忠在劉琮投降曹操時,負責送降表,中途被關羽活捉,劉備雖然礙於其名聲沒有加害、將其釋放,但卻斥責其無恥,並且因為宋忠之子日後牽扯進了魏諷反曹丕的謀反案被株連,宋忠在魏吳兩國也都名聲不佳……

  而潘濬在曆史上出仕吳國後,不僅有文功武勳,並且在孫權寵信權奸呂壹的時候,屢次直言力諫孫權、斥責呂壹,見孫權無動於衷後,甚至設宴百官,準備親自在家中誅殺呂壹。

  故而後人對其多有讚譽!

  邏輯清晰、推理能力強,還為人剛正,或許他在原本曆史上,隻能算是中流的軍功無法彰顯,但是放在刑部的位置上,白圖很放心。

  刑科的第二、第三,分別是賀齊、陳矯,也都是剛正不阿的性子,並且都是楚國“土著”,賀齊出身會稽郡,早年曾任郡吏,誅殺了另一名依仗山越附從,平日為禍鄉裏的縣吏,並且帶人平定了事後出現的山越為亂;

  陳矯則是徐州廣陵人,如今同樣在楚國範圍內,不過在曆史上是出仕魏國,出任重要的魏郡太守時,發現因為正值亂世,魏郡普遍存在有案不審,全都關起來了事的做法,於是整頓刑訟,理清了魏郡羈押了不止多久的大小案件……

  刑科的前三名,白圖很滿意,但真正令白圖驚喜的,是軍科的第二郭淮,以及戶科的第二步騭!

  倒不是這兩人比法正、諸葛瑾更加亮眼,而是因為這兩人是各科前三中,唯二非楚國出身的士子。

  郭淮是並州太原人,太原郭氏已經夠得上世家的級別,這次郭淮是隻身南渡,不過之後將遷一部分族人來楚國定居——相當於甘氏和甘寧的情況。

  步騭是徐州下邳人,曆史上步氏在徐州曹、劉、呂布大戰的那幾年,遷徙到了江東,隻是如今在“白兔效應”下,徐州除了被曹操禍害過一次,之後一直在劉備的統禦下,還算安定、步氏也沒有南遷。

  不過步騭這次也參加了科舉,而且正準備舉族南過淮河、遷入淮南!

  畢竟下邳距離淮南也隻是一水之隔,原本步氏在淮南也有不少產業,在壽春還已經開了幾家工坊,遷起來也不是很心疼。

  相比之下,其他士子要麽是楚國人,要麽是法正、諸葛瑾這種已經在碗裏的,白圖自然更重視鍋裏的,畢竟家花沒有野花香……恩,是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不對,是妻不如妾、妾不如……總之這意味著楚國之外的人才,也正在被吸引到楚國。

  郭淮和步騭,算是白圖從劉備和高幹那“搶”過來的!

  這種情況,在一甲還有一例,而且也是名門出身,那就是涼州北地人傅幹——他爹就是當初力主保全涼州的傅燮。

  傅幹已經年近三十,算是科舉士子中,年紀比較大的。

  這年紀、這出身,自然早就出仕。

  原本曆史上是仕於曹操,在袁尚要與馬騰聯合時,出使西涼、力勸馬騰與曹操聯手擊袁;而在“白兔效應”下,傅幹是在漢帝脫離許都後,投奔了朝廷!

  當年傅燮為了保全涼州,在朝議上嗬斥崔烈,並且一貫與宦官關係不睦,大宦官趙忠以封侯利誘,也不能令傅燮改變心意,最後被踢出了朝堂,到涼州上任漢陽太守。

  十五年前,王國、韓遂叛亂,因為豬隊友涼州刺史耿鄙不聽勸阻、貪功冒進身死,擔任軍司馬的馬騰帶頭投敵從叛,傅燮孤守冀縣。

  當時叛軍中有數千匈奴騎兵,因為感懷傅燮仁德,在城外跪地求其出城投降,承諾會送他安全回北地,年僅十三歲的傅幹,也勸說父親,痛陳劉宏昏庸、宦官當道,不如先返鄉招募鄉勇,留待日後有德之人出世……

  然而傅燮卻堅稱,連商紂王都有伯夷為其守節,劉宏還沒有商紂王昏庸,他又是漢陽的太守,既然到了這步,那就隻能死在這兒殉城。

  同時傅燮倒也沒有愚忠到將兒子也壓上,隻是說自己不能不死,卻沒有否定傅幹,反而告訴他主簿楊會就是傅家的程嬰——也就是抱著趙氏孤兒逃走的那位。

  最終楊會也的確帶著傅幹逃離了冀縣,一方麵是楊會有自己的人脈,另一方麵……以傅燮的威望,許多叛軍、匈奴都不願意難為他的後人。

  不過就在這一年中,傅幹在朝廷中很不開心。

  他能夠理解,現在漢室必須團結所有輔漢勢力,然而理解歸理解,他對於馬騰封雍侯、韓遂封翟侯的事情,一直耿耿於懷。

  而且傅幹不是一個純粹到無我的人,既然耿耿於懷,他就會有意無意的在朝中說他們的小話,回想起來,傅幹也覺得做的不是很光明磊落。

  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令傅幹在朝中也被董承擠兌——畢竟為了抗衡劉備,董承一直是和馬騰、韓遂交好,並且極力向劉協保證,馬、韓才是大忠臣……

  傅幹感覺自己繼續留在朝中,不僅不順心、甚至可能會因為心理失衡,而做些更不光明磊落的事情,於是在得知楚國科舉的消息之後掛印離去。

  以“傅燮之子”的名頭,傅幹剛剛來到金陵,就有不少官員願意主動為其舉薦,在傅幹表示想要參加科舉之後,更是許多人都願意幫忙,最後是呂布親自做了他的舉薦人,令他免了已經來不及的縣試。

  七科前三,一共十六人,全部位列一甲,除此之外,還有五人以平均分夠高的優勢,也名列一甲,二十一人中,楚國之外的人才,占了三例,而且這還沒算之前就已經舉家遷來揚州的人才。

  無疑也體現了楚國歡迎中原、巴蜀、雍涼、北方的人才,也積極入楚的決心,也令不少之前就動了心思的人才、家族,打消了疑慮、下定了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