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儒林驚詫
作者:紳士東      更新:2020-03-01 18:31      字數:2561
  從金陵姬的城姬府出來時,白圖的內心更加沉重——雖然“鹹使知聞”對白圖來說十分有利,但同時也令白圖背負了金陵姬的“情感”。

  鹹使知聞,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白圖的本意被士族階層扭曲,直接展現在平民麵前。

  白圖也隻能先收拾心情,準備應對此事將帶來的變數,以及……袁術稱帝後的變局。

  至於金陵姬本身,暫時有虞姬照顧,白圖也做不到其他什麽,畢竟城姬的存在形式,對於白圖來說都是個“謎”,更不是普通大夫能診斷的。

  所幸按照虞姬的說法,金陵姬現在並沒有什麽危險……

  白圖很快便感覺到,此事帶來的“變數”,首先是納賢館體係,在短短幾天之間,收到了數倍、乃至數十倍於之前的自薦!

  一部部名冊,被登錄之後送到了白圖的麵前。

  在其中,甚至有許多白圖“熟悉”的名字,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並非江東出身的人傑的名字,也都出現在了納賢館。

  納賢館的名單,是白圖經常審閱的,其中也不時能看到熟悉的名字,比如之前的潘璋……

  不過這類熟悉的名字,白圖僅僅是專門擬定了重點觀察的名單,並沒有直接接見他們之後委以重任——任何“人才”都不是天生的,從基層開始做起,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而會來納賢館的人才,基本都是年紀尚輕、且出身寒門的新銳。

  真正已經馳名一州一郡的大才,很少會自降身價的去納賢館,真的要投靠白圖,也會準備好拜帖,直接來見白圖,如果是世家出身,也可以直接走察舉的途徑!

  因此對於這些“新人”,隻有在白圖感覺,他們在江東的發展,受到了壓製,沒有得到合理的發展時,才會直接由上至下將他們撈上來,以免埋沒、或是人才流逝。

  在“鹹使知聞”後,各地納賢館人滿為患……

  雖然白圖的“殺一人如殺我父”,在輿論上隻能爭取到五五開,但是在納賢館,卻幾乎看不到弊端。

  畢竟對此抱有成見的那批人,大多是本來也不會在納賢館自薦的哪類,而對此抱有善意的人才,這卻會成為他們投靠白圖的動機……

  與此同時,哪怕是對白圖最有意見的那部分人,也不敢來納賢館惹是生非,甚至不會在這次事件本身上,都對白圖有所置喙。

  現在白圖在此事上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則他們也不會正麵挑釁、降低自己的民望,而是會找白圖的其他痛腳!

  畢竟他們針對的,也並不是“殺一人如殺我父”,而是其背後所代表的白圖的理念……

  最激烈的抨擊,是來自的儒林名士方麵——相比於代表士族的那些人,他們更加單純,更不用考慮是否會被百姓所背棄。

  總的來說,就是那些在當前時代,的確很有名,但是在《三國誌》、《三國演義》中,根本不會留下姓名的大儒,隻有他們才既有輿論發聲的能力,又沒有政治上的包袱。

  在這方麵有孔融為白圖搖旗呐喊,自此……孔融在儒林中,開始了長達數年的論戰。

  第二天的時候,孔融就已經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為支點,以孟子的部分理念,來為白圖的話追尋在儒林中的法理基礎……

  當然,在這場論戰中,孔融先天處於劣勢——孟子的以“及”人之老,是有差等的,孔融的洗地理由,連他自己都不信。

  就如同墨子的“兼愛”,會令孟子罵街一樣,任何挑釁以“宗法血親”為基的言論,都會極大的觸動儒家的神經。

  不過白圖有聖賢之名,無論是誰也不敢將他從神農廟裏抬出去……

  孔融如今也已經文名小成,加上孔氏後裔的身份,令其可以拍著胸脯說“沒人比我更懂孔聖”,至少可以拉動路人票。

  然而孔融所負責的戰場,實在太“險惡”,畢竟要在儒教的主場,來證明一句有違儒教核心思想的話,難度實在太高,孔融也很是頭大。

  孔融最先要麵對的,是江東、荊楚、淮南一帶的大儒,至於中原、河北等地的大儒,他們想要和孔融吵吵,也沒有那麽快的傳信渠道。

  而就是“附近”這許多文名遠不如孔融的大儒,就能令他焦頭爛額……

  直到半個月後,王朗私下裏拜訪了孔融一次,給他支了一招——實在說不過別人,就想辦法逼他們犯錯!

  也就是……故意引對方,激烈抨擊白圖的人品、最好是直接抹殺白圖的貢獻。

  孔融最開始聽王朗這麽說時,顯得十分氣憤,以為王朗是要背棄白圖,不過後來聽了王朗的解釋,也明白過來——這才是白圖的最大優勢!

  無論那些大儒,將自己地位擺的多高、有多麽想要俯視白圖,但隻要他們不想被清出輿論戰場,必須緊守的原則是:可以抨擊白圖的部分理念,來證明白圖錯了,但絕不能直接下場抨擊白圖這個人。

  一位兩次引動大賢出世的異象,第二次還直接引動神農廟顯聖的異象的大賢,其本身的人品和威望,是任何人都噴不動的。

  第一個中招的是荊襄大儒宋忠,一個名字十分不吉利的家夥……

  其人在劉表任個文職,論文韜武略能力一般,但在研讀經典上卻有些火候,注解了不少經典,算是荊襄的儒林大佬之一。

  因為他對儒家經典的掌握十分透徹,孔融和他掰歪理經常掰不動……

  後來在孔融看似示弱的引導下,宋忠第一個在明麵上,發表出了對白圖個人名望的詆毀,甚至提議劉表下令,在荊州內禁止為白圖立廟。

  結果……第二天,宋忠門前就要被潑狗血,走上街上也人見人唾的那種。

  第四天宋忠就接到章陵鄉下家裏的來信,說是宋氏的田產,被刁民蓄意破壞,而且因為周圍鄉黨都在相互包庇、敵視宋氏,令他們不敢找縣令主持公道,反而主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信中警告宋忠,不要在為了自己的文名而亂說話。

  第六天,宋忠收到了孔融的回複……直接脫離話題本身,也無視其種種令孔融無法基於儒家思想來反駁理論,直接噴了一句:“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有何麵目在此與我論辯!”

  宋忠直接嘔血,抱病向劉表請辭……

  至於他之前的建議,劉表根本就沒搭理,包括蒯氏、蔡氏,哪怕心裏並不認同白圖,但也不會在這種事情上,正麵和白圖的名望硬頂。

  發覺己方的這一優勢,並且活用這一技巧之後,孔融的戰鬥力直線提升,即使在儒林中,也沒人能把白圖踩到“毫無爭議的錯誤”行列中。

  甚至在其他方麵,白圖也有意外收獲,比如……出乎白圖的預料的,自己先等來的,不是某一家的激烈反對,而是魏氏的魏騰、顧氏的顧雍,第一時間通過老陸,再次向白圖表達了入仕州牧府的想法……

  紳士東說

  東東:這段寫的好糾結……不是故事本身糾結,是不知道怎麽安排劇情。

  按說孔融在儒林和人“鬥法”,哪怕隻是第一階段,也至少是個幾個月的過程,如果像《三國演義》那樣,純粹按照時間順序寫,中間還要有淮南之戰、抗旱等等大劇情間隔著。

  大劇情可以按照時間寫,但這種“小事”,穿插之後怕是最後大家都忘了“宋忠”是誰,毫無連貫性可言……

  猶豫之後,東東決定還是連貫著先跳躍時間,把這截寫出來,之後再重新將時間拉回到審潘璋剛結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