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意欲何為
作者:紳士東      更新:2020-05-11 06:09      字數:3345
  “楚國乃是上邦,楚王更是諸侯之望,怎能如此輕毀契約?”鄭度在宴席招待過鄧芝後,對其“質問”道。

  質問的自然是楚國的軍隊,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撤離的事情。

  隻是……這都已經先宴請過,這“質問”顯得很沒有力度。

  對鄧芝震懾更強的,其實是跪坐——在楚國坐椅子好幾年,無論正式場合還是私下裏,基本已經看不到跪坐,早就已經習慣,忽然又跪坐起來,還真有些腿麻!

  鄧芝一邊隱晦的挪了挪姿勢之後,一邊從容的說道:“非是我大楚毀約,而是我方已有充分證據表明,是蜀國雇傭海寇掠奴,期間對楚國的海外疆域屢屢侵犯,甚至攻擊我大楚海軍。”

  鄧芝說話之間,連眼睛都不眨,一如當初楚國人信誓旦旦的說,劉璋要先平漢中、再滅荊楚一樣。

  “絕無此事!我主亦是仁義之人,豈會如此行事?何況海寇皆是魏人,與我益州山川相隔,如何能交易奴隸過來?此事顯然是魏國所謂!”鄭度全然拒絕承認,並且指向魏國。

  而一旁的劉璋,早就被囑咐,先交給鄭度來應對,此時也不開口,隻是裝作高深莫測的樣子坐在首位,偶爾看看另一邊的張鬆。

  “哦?這麽說蜀侯是終於決定,要廢除奴役賣身製度?”鄧芝驚喜的說道。

  鄭度聞言一愣,暗道:你也太會順杆爬,我隻是說我家主公,沒道理要指使別人去“捕奴”而已,怎麽轉身就成了要廢除奴役賣身了?

  西川那麽多士族,哪個家裏不是數不清的賣身契?

  雖說……

  不能算是“奴隸”,甚至大部分農戶,可能終其一生,也見不到主家用契約展現獠牙的一麵,但奴役製度、或者說是廣飼匿戶的習慣,是深嵌在士族血脈中的。

  本質上這不僅是為了盤剝,也是為了與“朝廷”爭人。

  畢竟士族家裏多一戶匿戶,城姬的戶籍那就少一戶人,之後他們隻需要對士族奉先,不需要對朝廷繳納稅賦,甚至久而久之,隻知有主家、不知有朝廷。

  楚國當初要廢除終身契,都曆經了多少坎坷、做了多少準備?

  最好還是循序漸進,加之足夠大的利益盤,將這陋習“衝”了出去。

  楚國的十年契,與之前的匿戶的最大區別,對個人來說,是減少了奴役,而對朝廷來說,卻是真正將每位楚民,都落到了戶籍中。

  並不是被雇傭之後,對朝廷來說,就相當於沒有這個人……

  不過如今突然在蜀侯這兒提出來,是怕蜀侯亡得還不夠快?

  楚國也隻是順勢用利益去“衝”,而不是生產力徹底發展到了這步,楚國的製度一向是略微領先於生產力的。

  比如現在魏國在技術上,處處想學楚國,但依舊賣身契橫行,不僅奴役異族,在工坊中的工匠,也多是士族的“匿戶”——楚國的工坊製、技術,是朝廷推廣的,自然借機將匿戶之利置換了出來,並且徹底用《楚律》封死,而魏國的工坊和技術,是和楚國學的,他們可不會白白拿出“匿戶”。

  至於蜀國……

  魏王曹操好歹有壓製士族的手腕,蜀侯劉璋如果敢這麽做,分分鍾益州就要內亂。

  什麽?楚國來了,也不能再有匿戶?

  那也是跟著楚王,比跟著劉璋有前途啊!

  如果白圖真的放開了、願意給予益州士族,不下於現在的特權,怕是迫不及待要請楚軍進來的,不是一家兩家……

  鄭度剛剛動了動嘴,還不等出聲,鄧芝便接著說道:“若是蜀侯真有此大義,楚王和一眾楚國同仁,定歡欣鼓舞,今後蜀國便是大楚的兄弟之國,哪怕是戰艦也願意交易……甚至贈送的!”鄧芝一副我大楚很敞亮的樣子。

  理論上這些賜九錫的封侯,也都可以視作有自己的侯國,比如燕國。

  隻是其他輔漢諸侯,並不會彪炳自己的“侯國”,但說蜀國也不算有問題。

  而鄭度聽了鄧芝的話,則是臉都已經氣歪——我們要戰艦做什麽?在山澗裏開?

  “咳咳,鄧大人誤會了,仆戶存在於西川,自有其道理……”

  “這麽說蜀侯也的確很希望有更多的奴隸?”鄧芝聞言,立刻做出懷疑的樣子。

  鄭度也看出鄧芝,完全是在胡攪蠻纏,於是也不再被動討饒,而是豎目道:“我蜀侯府沒有做過這種事情,若是楚國當真要以此欲加之罪,攻伐漢室宗親,則我蜀侯府也絕不坐以待斃,以我西川地勢之險、山水之惡,若是下定決心,徙民入城、堅壁清野,楚國又準備用幾年、用多少糧草攻略益州?

  如今魏國與貴國在海上屢屢爆發衝突,齊侯、鄭侯也都枕戈待戰,若是益州這能拖住楚國十萬兵馬,也算是死得其所!”鄭度看似很激動的樣子。

  鄭度敢破罐子破摔,也是因為此時張鬆和劉璋在場……

  如果鄧芝真的不吃這套,張鬆會給劉璋打眼色,之後劉璋隻要輕斥鄭度一番,讓他先退出去,便可以轉移話題。

  至於訓斥的理由?

  就說是自己不願意百姓受苦就可以,還體現了蜀侯的仁義,今後傳出去對蜀侯的名聲也更加有利。

  當然,真實原因,其實是蜀侯對益州,根本沒有那麽大約束力,畢竟……是軍閥都沒有徹底轉型成功的諸侯!

  真的在整個西川,搞軍民一體、一切以拖住楚國為目標,甚至不惜將益州百姓和士族作為“代價”……怕是當場就有人要棄蜀投楚。

  即使暫時控製住的一部分,之後也會不斷有“異心”產生。

  劉璋如果投降楚國,至少還有一世清閑,但如果是亡於內亂,那就隻能給蜀侯府殉葬……

  在沒有白兔效應的曆史上,劉備和諸葛亮匯合,到了攻略西川的最後階段時,鄭度就曾建議劉璋,大規模遷徙百姓到易守難攻的地方,將外麵控製不了的糧倉全都燒掉,拖到劉備撐不住、自然退去……

  這招當時聽得劉備和諸葛亮也是一身冷汗。

  畢竟劉璋能不能做到且不說,一旦要賭的話,的確荊州軍可能先撐不住!

  不過劉璋根本沒敢賭,而是直接投降。

  鄧芝也看出了鄭度的色厲內荏,絲毫不像鄭度想象中好糊弄的年輕人那樣,做出驚訝、或是忌憚的神色,而是淡然對蜀侯說道:“蜀侯仁義之諸侯,豈會如此行事?若是真有此等不義之舉,我大楚天兵,又豈惜糧草……”

  鄭度一拳打在空處,而劉璋則是頻頻看向張鬆,似乎是想要知道,自己要不要開口。

  不過這時張鬆先一步開口道:“楚國如今之敵,在北而不在西,楚王貿然再次出兵西川,究竟意欲何為?鄧先生可否示下?”

  張鬆也是看出了楚國仍無滅蜀的準備,否則……但凡劉璋剛烈一些,楚國都要陷在這裏至少三成兵力,屆時楚國定成天下諸侯之所望——不懷好意的那種。

  隻是張鬆在缺少重要信息的情況下,也猜不出楚國是要做什麽……

  畢竟……

  楚國隻是想再拖兩三年,等時機成熟,就在海上“畢其功於一役”,並且一舉令魏國萎靡、同時震驚北地,現在……隻是為了令人看起來不那麽懷疑,拿蜀國出出氣而已——這種事情張鬆怎麽可能猜得到?

  在張鬆、在天下人的視角裏,渤海上原本完全在楚國一麵的天平,正在漸漸倒向魏國好的吧?

  甚至整個天下的形勢,如今都在漸漸倒向魏國好的吧?

  張鬆懷疑現在漢室中的幾位“高人”,應該都在想要誘使楚國與魏國直接交戰了……

  畢竟現在“誰都看得出”,楚國之所以有些頹勢,更多是因為和魏國之間隔著漢室諸侯,而直接與魏國衝突的地方,又都是在魏國更近的海域。

  魏國表現出的侵略性,甚至令漢室有些不想再被動的為其藩障……

  因為對楚國的不了解,尤其是對楚國在夷州、亶州的布置的不了解,對楚國的國力,他們還是有太多的小覷。

  甚至毫不誇張的說,楚國哪怕沒有火炮真氣船、真的雙方使用相同的戰艦,也不可能敗給魏國……

  畢竟魏國海軍沉沒一艘主艦,算是傷筋動骨,世家沉沒一艘主艦,基本意味著要退出海上利益的競爭,而楚國沉沒一艘主艦……將士的傷亡令人悲慟,但僅從戰艦角度來說,這都算是拉動了內需!

  如果真的全麵開戰,楚國在並不破壞任何國內工坊生態的情況下,就可以時時刻刻的有新戰艦下水——比戰鬥中被擊沉的速度更快的那種。

  哪怕艦隊二換一,一年後也是魏國先壓榨得國內民眾大把的家破人亡,而楚國……還歡欣鼓舞的正完成新訂單。

  這也是工業化後潛在好處——戰爭在達到一定規模之前,不會脫離自身的“舒適區”,不像農業文明一樣,隻要動刀、基本就離開了舒適區……

  除非魏國能一口氣攻上楚國,否則怎麽可能是生產效率最高、並且還額外有“全天下”養著的楚國能拖?

  甚至很難將楚國,逼出“戰爭損耗尚在拉動內需區間內”的舒適區,進入戰爭損害國力的階段……

  除非正如張鬆所想,楚國真的三成國力被拖在益州,到時肯定各方諸侯都看準時機,令楚國陷入透支國力的苦戰狀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