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崇禎震怒欲殺人
作者:一顆很甜的糖      更新:2022-05-11 09:10      字數:2342
  當趙勝領軍來到北京城下之時

  黃得功的勇衛營,高起潛統領的京營兵馬,早已撤回京師。

  而京師的城門也早已關閉,一切都如趙勝預料的那樣,盧象升一滅,提兵殺到京師城下,竟然無一兵一卒敢擋。

  在北京城上,官軍高度警惕,防備森嚴,對京營的將士而言,這一切並不陌生,甚至很是熟悉了。

  從崇禎帝繼位以來,京師隔不了多久,便要戒嚴一段時間,他們已經經曆過多次。

  這一次與以往不同的是,殺到北京城外的不是從關外來的後金兵馬,而是從陝西遠道而來的趙勝所部義軍。

  到達北京城下之時,趙勝既沒有派兵前去挑釁,也沒有立刻攻城。

  而是,準備了一車一馬一棺,將盧象升的屍體送往了北京城內。

  對京營的將士,京師的百姓而言,他們還不知道,宣大總督盧象升已然戰死。

  因為京師最近流傳的是宣大總督盧象升,早已投降了賊人趙勝。

  他們的邏輯也很簡單,以宣大總督統帥的兵馬,怎麽可能不敵趙勝。

  所以,失敗唯一的原因,隻能是作為宣大總督的盧象升作了投降之人。

  京師百姓和京營將士倒也沒有多麽憤怒,因為這都隻是些談資,並不影響他們的生活。

  趙勝兵臨城下,崇禎皇帝朱由檢陷入了無邊的苦惱,以及憤怒之中。

  此刻,在崇禎皇帝朱由檢日常處理政務的大殿之中,他看著殿陛下眼觀鼻,鼻觀口的一眾大臣。

  原本被壓下去的火氣,騰的一下,又上來了,今日他定要借盧象升一事,讓這些大臣們長長記性。

  於是他暫時壓下心中的火氣,看向殿陛下的大臣們問道:

  “諸位先生,區區賊人殺到了京師之下,局勢何以至此。

  是我大明兵少馬弱,還是統帥之人無能?”

  朱由檢話話音剛落,兵部侍郎楊嗣昌便上前道:

  “臣有本奏。”

  朱由檢見是楊嗣昌,心裏暗道,滿朝文武,也隻有楊先生靠得住了,他笑著道:

  “先生要上奏何事?”

  楊嗣昌開口道:

  “臣彈劾三邊總督洪承疇、宣大總督盧象升玩忽職守,以致賊人勢大不可以製,請陛下即刻下旨,罷免二人職位,按律治罪。”

  朱由檢認為楊嗣昌說得很有道理,自己給了洪承疇和盧象升這麽多的信任。

  他們卻讓賊人都打到了自己的北京城下,實在是有負皇恩,該從重懲處。

  特別是盧象升,自己委任他為宣大總督,以兵部尚書職,督率兵馬圍剿趙勝。

  可他呢,不僅沒有剿滅趙勝,還打了個敗仗,使賊人直接到了自己的京師。

  如今他雖然死了,可是他犯的錯,卻是不可原諒的。

  朱由檢正欲開口,說出對洪承疇和盧象升的懲罰之時,卻聽到殿陛下一陣聲音響起。

  “臣參奏洪承疇殘害鄉民。”

  “臣參奏洪承疇輕敵冒進。”

  “臣參奏洪承疇貪汙軍餉。”

  “臣參奏洪承疇擁兵自重。”

  …………

  楊嗣昌起了個頭之後,一時之間,大殿內盡是參奏洪承疇的。

  這些人大多是陝西籍的官員,他們在朝中為口舌之臣,洪承疇為了加快決戰,采取的措施,大大的傷害了他們自己他們家族的利益。

  前些日子,他們也上了不少奏折,可都被皇帝壓了下去。

  如今皇帝的親信楊嗣昌,參洪承疇和盧象升,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這些陝西籍官員的目標,則是扳倒洪承疇,讓他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這時,卻聽一到蒼老的聲音響起。

  “陛下不可呀。

  洪承疇為三邊總督,手握重兵,正與賊人在陝西交戰,此刻不宜下詔治其罪。

  至於盧象升,雖然戰敗,指使賊人殺到了京師之下。

  但他已然戰死,陛下理應下詔優撫,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此人正是內閣大臣賀逢聖。

  賀逢聖是萬曆四十四年的殿試第二,也就是當年的探花郎。

  他與前遼東巡撫熊廷弼從小相識,他見識過,朝廷因為追究熊廷弼罪責,以致遼東局勢漸不可控的事。

  如今,楊世昌又請求罷免洪承疇,治罪盧象升,他一定是要站出來說一句話的,悲劇不能再重演。

  盧象升和洪承疇這些年,為朝廷剿滅無數賊寇,是有功勞的。

  “賀大人說話,好不講道理,洪承疇雖然有兵馬在手,並且身處前線,可他是皇上的臣子,有罪就該責罰。

  如此才可彰顯朝廷的公正,才可令天下文武,盡心為皇上效忠。

  若按賀大人的說法,身處前線,手中有兵,朝廷便要對他投鼠忌器。

  這隻會讓天下督撫們小覷朝廷,以為可以仗著兵馬撐腰,唐末藩鎮之局勢將立現於大明國土之上。”

  說這話的也是內閣大臣,此公叫做錢士升,與賀逢聖同是萬曆四十四年的進士,有同科之誼。

  不過錢士升的名次比賀逢聖高些,賀逢聖是探花郎,他則是當年的狀元郎,平素以清廉公正聞名。

  朱由檢心中有一股怒氣,非要發出來不可。

  隻是楊嗣昌的提議,被內閣大臣賀逢聖和錢置身一個反對,一個讚同。

  又有陝西籍官員推波助瀾,想要混水摸魚,他不知道該如何決策了。

  這時,另一位內閣大臣黃士俊站了出來。

  黃士俊是萬曆三十年的狀元郎,此刻已年愈七十,被稱作人瑞。

  他說道:“賀大人所言有理,如今天下紛紛,一動不如一靜。

  洪承疇身為三邊總督,身負剿賊重任,不宜輕動。

  盧象升力戰而亡,可為天下楷模,此二人皆不可降罪。

  當賊人凶橫,在京師之地懲凶,定要有人承擔罪責。

  以老臣之見,大同總兵王蒲棄軍而逃,以致盧象升敗亡,應斬首示眾,傳閱九邊。

  黃士俊四朝老臣,早已看清楚了眼前這殿內的局勢。

  楊世昌要求懲處洪承疇,盧象升,其實是出自皇帝的本意。

  至於殿中諸多散諸多大臣的出言議,或出於私心,或出於公心。

  唯獨賀逢聖為大局考量,知道眼下不宜大動幹戈。

  賀逢聖之言,雖為老成謀國之策,卻與皇帝所想不同。

  所以他提出斬殺大同總兵王仆,以平息朱由檢的怒氣。

  此刻正在京中四處打點,以求脫罪的大同總兵王仆,還不知道,他的命運已經被別人一言而決了。

  朱由檢聽聞此言,覺得也有道理,他若強行降罪洪承疇和盧象升。

  不僅有賀逢聖的反對,還會讓陝西籍的言官們得逞其誌。

  不如斬殺大同總兵王仆,如此也能達到震懾臣下的目地,使他們不敢再應付朝廷事務。

  於是便聽朱由檢道:“著錦衣衛,立刻捉拿大同總兵官王仆,於午門外斬首,傳閱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