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孤注一擲
作者:閃爍      更新:2021-07-17 13:50      字數:4081
  “約敘戰役”可以說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上的第一個轉折點。

  ??這場戰役,以軍的總目標是圍殲庫奈特拉省與德拉省的敘軍主力,打開前往大馬士革的大門,次要目的則是控製敘利亞南部與約旦北部地區,把以色列的戰略防禦縱深增加兩百公裏以上。

  ??必須承認,以軍的戰備工作做得非常充分。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最初階段,以軍準備投入十二個裝甲旅與二十四個步兵旅,隨後增加到了十八個裝甲旅與三十個步兵旅,前線總兵力超過二十四萬,後方則動員了五十萬預備隊。空軍方麵,除了麵向埃及的空中打擊之外,以軍動用了一千二百餘架作戰飛機,其中戰鬥機超過八百架。為了增強打擊力度,以色列海軍還在戰鬥開始後,對早已封鎖的敘利亞港口進行了打擊。

  ??同樣得承認,以軍的計劃製訂得相當完美,而且很有彈性。

  ??別的不說,在安排作戰任務的時候,巴拉姆隻向前線指揮官明確的最高目標,沒有限製作戰部隊的戰術行動,賦予了前線指揮官很大的決斷權,使以軍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而不是後方指揮部的預測發動進攻。

  ??在這一點上,以軍表現出來的能力絲毫不比第十三集團軍差。

  ??問題是,這場戰役的發起時間足足拖延了十天。

  ??要知道,巴拉姆原本希望在十一月五日就發動進攻,結果西奈半島上的進攻行動不大順利,原本計劃派往戈蘭高地的十二個步兵旅沒能及時到位,迫使他把進攻時間推遲到十一月十日。到了十一月八日,因為中國陸軍第十三集團軍到達,巴拉姆再次調整作戰計劃,又拖延了六天。

  ??錯過了時機,導致再好的準備工作都變得毫無價值。

  ??戰後,就有一些軍事學家認為,如果以軍能在十一月五日發動進攻,而不是糾纏於西奈半島上的埃軍殘餘部隊,那麽在第十三集團軍進駐敘利亞之前,以軍就有很大的把握攻占大馬士革。部分軍事學家甚至以此做出推斷,即在得到美國直接援助之後,以色列有足夠的能力在中東擊敗中國軍隊。雖然更多的軍事學家並不讚同這一觀點,但是大多認為,如果以軍能夠及時攻占大馬士革,肯定會改變戰爭曆程,至少會迫使中國向中東增兵,從而破壞中國的總體戰爭計劃。客觀的講,後一種可能確實存在,因為第十三集團軍很難在沒有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在敘利亞的廣袤沙漠裏與以軍鏖戰,最好的選擇是撤回伊拉克,在兵力增強之後再發動進攻。果真如此的話,中國陸軍至少得把第三三三預備集團軍派過去,而且得非常及時的派過去。顯然,這就得動用大量戰略空運力量,從而對中國軍隊在其他方向上的部署產生影響。

  ??說得嚴重一些,如果以色列在第十三集團軍到達之前攻占了大馬士革,中國很有可能在戰爭的前兩年內被迫采取戰略防禦。原因很簡單,隻要以色列穩住了戰局,美國最多隻需要增派一到兩個師的地麵部隊,以及少量空中力量,之前部署在亞丁灣的第四艦隊肯定會前往東印度洋,堵住中國艦隊進入印度洋的通道,或者抽調一支艦隊前往西太平洋,協助美軍陸戰隊在年內發動戰略進攻。不管是哪種結果,都意味著中國的戰略被動局麵將維持到二零五三年。隨著美國的戰爭動員工作全麵開始,中國在二零五三年首先要考慮的將是如何進行本土防空。

  ??由此可見,“約敘戰役”的戰略意義遠大於戰術意義。

  ??戰鬥打響之後,即便情況嚴重不利,以色列國防軍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隻是都失之交臂。

  ??十六日淩晨,以軍首先在戈蘭高地方向上發起猛攻,隨即在南黎巴嫩發動進攻。

  ??巴拉姆的意圖很簡單,通過在這兩個方向上的猛攻,消耗敵人把預備隊投入到無關緊要的地方去。

  ??對於一場戰略性質的進攻來說,打掉敵人的預備隊比突破敵人的防線更加重要。

  ??要知道,隻要敵人有足夠的預備隊,就能及時堵上防線上的缺口,而進攻一方則得在防線上消耗更多的兵力。

  ??戰後,曾有人就此指責巴拉姆,說他葬送了以軍。

  ??在這些人看來,巴拉姆在戈蘭高地上的猛攻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他的戰術不但不具備運動戰的特點,反而退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水平,即以打陣地消耗戰為主,而運動戰本身就是以軍的強項。按照這些人的觀點,巴拉姆應該集中力量撕開敘軍防線,然後進行大縱深突擊。

  ??顯然,這種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經過敘利亞國防軍十五年苦心經營,再加上以軍之前的防禦部署,戈蘭高地早就變成鐵板一塊了,根本沒有適合進行裝甲突擊的條件,連可以供裝甲部隊推進的道路都不多,自然談不上縱深突擊了。

  ??事實上,如果有把握在戈蘭高地上取得突破,巴拉姆根本不會另辟蹊徑。

  ??從戰術上講,巴拉姆沒有犯錯。

  ??以軍在戈蘭高地上的猛攻,給敘利亞國防軍製造了巨大壓力,在接下來的四十八小時之內,敘軍百分之六十的預備隊被派往戈蘭高地。由此可見,以軍在戈蘭高地上的猛攻已經達到了巴拉姆的預定目的。

  ??真正出問題的,不是戈蘭高地,而是南黎巴嫩。

  ??天亮之前,充當先頭部隊的第七裝甲旅就在南黎巴嫩境內前進了三十公裏,完成了當晚的突擊計劃,前往不遠處就是貝卡穀地的南入口了。問題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第七裝甲旅停了下來!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第七裝甲旅停止前進的主要原因是遭到了真主黨的頑強抵抗。

  ??事實上,這隻是一個原因。最大的問題是,原本應該緊隨其後的第一八八裝甲旅在感受到兩翼受到威脅之後,在突擊開始後不到兩個小時就放慢了前進速度,開始向兩翼擴大突破口。

  ??由此產生的結果是,第七裝甲旅與第一八八裝甲旅之間有一條大約十公裏寬的缺口。

  ??毫無疑問,這是一道致命的缺口。

  ??能征善戰的以軍前線指揮官非常清楚,如果這道缺口一直存在,那麽第七裝甲旅進入貝卡穀地之後,很有可能被埋伏在此的敘軍包圍,而第一八八裝甲旅不見得能夠及時跟上來解圍。

  ??當然,敘軍要想殲滅第七裝甲旅幾乎不可能。

  ??問題是,如果先頭部隊被圍,那麽以軍在貝卡穀地方向上的進攻也就得停頓下來。

  ??要知道,貝卡穀地就那麽大個地方,兩側都是崇山峻嶺,根本沒有足以讓以軍進行戰術回旋的餘地。

  ??以軍指揮官有兩個選擇,一是冒險孤軍深入,二是等待援軍跟上。

  ??顯然,第七裝甲旅的指揮官選擇了後者。

  ??這一等,就足足等了六個小時。

  ??直到十六日下午一點過,在第一八八裝甲旅的先頭部隊到達後,第七裝甲旅才繼續向北挺進。

  ??這六個小時,對這場戰役的最終結局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戰鬥打響後,蔣博文立即收到了以軍向貝卡穀地突擊的消息,隻是空中偵察情報表明以軍主力仍然在戈蘭高地南麵,即約旦河西岸。由此不難判斷出,以軍在貝卡穀地方向上的進攻隻是佯攻。

  ??當然,這仍然讓敘軍總參謀長心驚不已。

  ??淩晨四點,敘軍總參謀長就要求蔣博文派遣部隊去增強霍姆斯的防禦。

  ??蔣博文答應得非常爽快,表示已經派遣預備隊趕往霍姆斯,但是要求敘軍首先在貝卡穀地北麵設立防線,增派預備隊,第十三集團軍的機動部隊隻負責進行防禦反擊,陣地防禦戰得由敘軍承擔。

  ??為了讓敘軍總參謀長放心,蔣博文還讓一名參謀帶著敘軍參謀去視察了部署在大馬士革郊外的軍營,讓敘軍相信,第十三集團軍在大馬士革留下了足夠多的預備隊,而且這些部隊能在數個小時內趕到霍姆斯。

  ??這一招,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然,這不僅僅有蔣博文的功勞,還有虞世輝的功勞。

  ??作為中國中東軍團總司令,虞世輝中將在十四日到達大馬士革,他的主要任務不是指揮第十三集團軍作戰,而是充當敘軍總參謀長的高級顧問。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去增強敘利亞軍隊的信心。

  ??當時,虞世輝明確向敘軍總參謀長表示,第十三集團軍有足夠的能力擊敗以軍。

  ??敘軍總參謀長可以不信任出道不久的蔣博文少將,但是不會懷疑曾經跟隨戚凱威,在十五年前協助敘軍取得輝煌勝利的虞世輝中將。再說了,虞世輝與敘軍總參謀長有非常深厚的私人交情。

  ??事實上,當時蔣博文派往霍姆斯的就是那兩支突擊集群。

  ??此外,第十三集團軍留在大馬士革的也隻有兩支突擊集群,其他的作戰部隊在十五日夜間全部南下了。

  ??可以說,蔣博文采取了孤注一擲的打法。

  ??如果他的判斷有誤,那麽敘利亞丟掉的將不僅僅是戈蘭高地與大馬士革,霍姆斯以南地區都將被以軍包圍。

  ??萬幸的是,他的判斷沒有錯。

  ??更重要的是,敘軍總參謀長被虞世輝說服,在淩晨五點之前,就從大馬士革抽調了兩個師前往霍姆斯,加強貝卡穀地北麵的防線。

  ??這一部署,在隨後產生了決定性影響。(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