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理智決策
作者:閃爍      更新:2021-07-17 13:46      字數:4159
  十一月四日下午,誌願軍攻占了開城火車站,宣告開城戰役結束。

  ??雖然還有部分韓軍在負隅頑抗,零星的戰鬥持續到五日清晨,最後幾股藏在地下坑道裏的韓軍才被消滅掉,但是當天晚上,第一列滿載物資的火車就進入開城,並且在天亮前運走了第一批傷員與受損裝備。

  ??按照黃峙博的安排,從五日下午開始,第三十九集團軍陸續替換其他作戰部隊。

  ??此時,黃峙博也給進入韓國境內的突擊部隊下達了撤退命令。

  ??隨著誌願軍主動退到臨川江以北,首爾受到的威脅暫時宣告解除。

  ??當然,韓國民眾的心仍然懸著,畢竟誌願軍就在北麵二十多公裏之外,還控製著臨川江上的幾座大橋,隨時有可能打過來。

  ??有趣的是,當時幾乎所有韓軍將領都認為應該出動轟炸機,炸掉臨川江上的大橋,可是博茨曼卻沒有這麽做,甚至嚴令禁止轟炸臨川江北岸的誌願軍,更別說那些通往三八線以北地區的大橋了。

  ??這一天,博茨曼也獲得了發動進攻的裝備與兵力。

  ??在此之前,他一直沒有告訴別人,除了增派第一裝甲師與第二裝甲師之外,美國還動員了兩個整編國民警衛隊師。這麽做,隻是為了保密。博茨曼並不相信韓國人,或者說認為知道得人多了,就無法做到保密。

  ??在部署上,博茨曼也想了辦法,比如把兩個國民警衛隊師安排到裝甲部隊的駐地裏。

  ??現在,博茨曼手裏有四個美軍師,而且其中兩個是精銳的裝甲師,可是擺在他麵前的問題卻很突出,即如何突破誌願軍的防線。

  ??如同黃峙博判斷的那樣,在選擇進攻方向的時候,博茨曼遇到了很大的麻煩。

  ??三條線路中,他首先排除了中部戰線,原因就是黃峙博的部署完全針對聯軍在中部戰線取得突破。如果博茨曼不這麽做,而是把主力放在中部戰線上,恐怕在到達第二十四集團軍的防線之前就會遭到夾擊。

  ??這下,博茨曼覺得有點棘手了。

  ??在他最初的安排中,就是把突破點放在中部戰線上的,認為隻要能在中部取得突破,聯軍就能掌握主動權,然後尋找機會在東線、或者西線殲滅誌願軍的主力部隊,為下一步的大縱深突擊打下基礎。

  ??現在,中部戰線走不通,隻能在兩端想辦法。

  ??博茨曼首先想到東線,畢竟從第二次戰役開始,誌願軍把主力放在西線,東線隻有一個集團軍,還是最早入朝作戰的第六十五集團軍。用一個集團軍守衛一百多公裏的戰線,肯定有點勉為其難。

  ??隻是在深思熟慮之後,博茨曼發現,東線也不一定走得通。

  ??不是第六十五集團軍的戰鬥力強悍,而是東部戰場上的的地形,讓兩個美軍裝甲師很難有用武之地。此外,第六十五集團軍在東線呆了兩個多月,構築了好幾道防線,特別是在元山以北地區,公路與鐵路線集中在一起,沿途有很多供誌願軍守衛的據點與要塞,聯軍就算能打到元山,也隻能逐一攻克誌願軍的防線,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打到鹹興。再進一步,就算能打到鹹興,聯軍也不會踏上蓋馬高原,而會轉向西進,圍剿西線的誌願軍主力,最終仍然得在西線發力。

  ??誌願軍不是人民軍,等聯軍打到元山與鹹興,誌願軍早就反應過來了。

  ??與其繞這麽大個圈子,還不如直接在西線發力。

  ??確定了大方向後,剩下的就是戰術決斷了。

  ??當時,皮特提出了一個建議,即在東線發動佯攻,爭取牽製住兩個集團軍,最好能迫使誌願軍向東線增兵,然後再在西線發起總攻,首先攻占開城,然後再穩步向北推進,力爭在沿海平原地區殲滅誌願軍的主力部隊。

  ??這個建議,大體上沒錯,也基本上符合博茨曼的想法。

  ??雖然在一些參謀眼中,誌願軍猛攻開城,損失了不少兵力,不然打到首爾郊外,也不會駐足不前,被三個美軍營擋住去路,但是博茨曼心裏非常清楚,誌願軍的戰鬥力絕對不在美軍之下,不然不可能在兩次戰役中取得那麽大的勝利了。要想在狹窄的西部沿海平原上進行戰役級別的大迂回與大穿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美軍隻能穩步推進,利用戰役級別的穿插與分割,逐一消滅誌願軍的有生力量,積小勝為大勝,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引發質變。

  ??問題是,有必要在東線發動一場像樣的佯攻嗎?

  ??要知道,按照皮特的提議,至少得投入一個國民警衛隊師,才能發起像樣的佯攻,而最好能夠動用兩個師。

  ??在僅有四個師的情況下,動用兩個師,絕對不是小事。

  ??隻是,最初的時候,博茨曼沒有否決皮特的建議。

  ??原因很簡單,攻打開城的四個集團軍均遭到重創,戰鬥力大幅度降低,雖然第三十九集團軍頂了上來,但是僅靠一個集團軍,最多能頂住一個美軍裝甲師,投入兩個裝甲師,足以取得突破。

  ??到了十一月七日,也就是博茨曼即將下達進攻命令的時候,他改變了主意。

  ??讓他“回心轉意”的原因很簡單:CIA送來的情報表明,誌願軍已經得到加強,獲得了足夠的兵力,以及足夠多的主戰裝備。

  ??雖然在這份情報裏,CIA明確提到,誌願軍的主力集團軍最快能在十一月十日恢複部分戰鬥力,撤下去的第五十四集團軍、第四十七集團軍、第十六集團軍與第十三集團軍最多各獲得一個裝甲旅,沒有達到齊備水平,但是這絕對不是小事,因為四個裝甲旅相當於兩個集團軍的裝甲力量。

  ??這下,博茨曼不得不改變想法。

  ??同時,他也意識到,黃峙博是“有謀而為”。

  ??很明顯,正是在獲得了補充的基礎上,黃峙博才故意讓東線空虛,並且把中部戰線往後收縮了大約五十公裏。此舉的目的,正是要讓聯軍在東線發起進攻,從而牽製聯軍的部分主力部隊。

  ??果真像皮特上校安排的那樣,別說派兩個師,即便派一個師過去,美軍在西線的進攻也會受到影響。

  ??毫無疑問,如果聯軍無法及時攻占開城,就得在開城周圍與誌願軍決戰。

  ??黃峙博獲得了四個裝甲旅,有足夠的資本在開城與聯軍打一場裝甲會戰。憑借著多得多的兵力優勢,誌願軍很有可能挫敗聯軍的進攻。

  ??博茨曼不是笨蛋,如果反擊局限在戰術層麵上,聯軍將永遠失去取勝的機會。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在開城消耗了太多的兵力,最好的結果就是退回三八線,頂住誌願軍的第三次進攻,然後與誌願軍簽署停戰協議。

  ??林德伯格把博茨曼派往韓國,絕對不是讓他穩住戰線。

  ??總統能在巨大的壓力下,做出增兵決定,而且一口氣派了四個師來,還答應盡快重建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就是希望能夠挽回敗局,在相對有利的情況下,與誌願軍簽署停戰協議。

  ??退回三八線,能算有利嗎?

  ??問題是,除了強攻開城,還有別的選擇嗎?

  ??誌願軍已經嚴陣以待,就等美軍打上門去,如果美軍不發動進攻,到十一月中旬,隨著誌願軍的七個集團軍恢複完備的戰鬥力,肯定會發起第三次戰役,而且是在整條三八線上發動戰略進攻。

  ??打到這個時候,博茨曼有兩個選擇,一是主動進攻,二是等著誌願軍打過來。

  ??也就在聯軍即將發動反擊的時候,博茨曼做出了最理智,也是最正確的決定:讓部隊留在進攻陣地上。

  ??當時,離聯軍計劃的進攻發起時間不到四個小時了。

  ??在博茨曼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時,所有參與進攻的部隊都已進入進攻陣地,炮兵已經在為火力打擊做準備,航空兵也即將出動。

  ??當博茨曼下令停止進攻時,連皮特都不大理解。

  ??要知道,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如果聯軍不能趕在十一月上旬發起進攻,誌願軍就會在十一月中旬發起進攻,而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很要到十一月底才能形成戰鬥力,聯軍很難擋住誌願軍的第三次戰略進攻。因此,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隻有主動進攻,才能削弱誌願軍的戰鬥力。

  ??問題是,有這麽簡單嗎?

  ??在誌願軍嚴陣以待的情況下,主動打過去,意味著讓剛剛到達的美軍主力冒險。就算能在戰鬥中打殘誌願軍的幾個集團軍,也無力抵擋誌願軍的第三次進攻,而誌願軍隻要還有一個集團軍有足夠的戰鬥力,就會在十一月中旬再次打過臨川江,用槍口頂住首爾。到時候美軍無能為力,韓軍心無鬥誌,後果難以設想。

  ??必須承認,博茨曼確實是一個很有頭腦的司令官。

  ??讓部隊撤回營地後,博茨曼著手調整部署,把兩個國民警衛隊師分別派往東線的束草與中部戰線的春川,第一裝甲師留守首爾,第二裝甲師進駐東豆川,在韓國首都附近形成了兩道防線。

  ??這樣一來,美軍成為了三八線南麵的防禦主力。

  ??隻是,打到這個時候,聯軍如果無所作為的話,肯定說不過去。

  ??事實上,誌願軍已經打過三八線,在西線控製著臨川江北岸地區,在中部戰線上控製著鐵原、新炭與金化三地,在東線上控製著大津裏、巨津、杆城、沙泉裏與林塘裏等地,控製著韓國的五千平方公裏的土地。

  ??在這個時候停戰,占便宜的是誌願軍。(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