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陸路喪師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31      字數:5495
  與茫茫大海上,如同捉迷藏一般的艦隊角逐相比,交戰雙方陸地戰場上的情況則要直接明朗得多。

  ??在去年的下半年,預感到日本要發動戰爭的敬親王宜欣不斷的上奏朝廷,請求增兵朝鮮以為預備,光旭皇帝準許了宜欣的請求,於是宜欣開始抽調各路兵馬,乾軍得以源源不斷的進入朝鮮,到了9087年1月,乾軍在朝鮮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12萬人。

  ??能夠在半年的時間裏調動這麽多的軍隊進入朝鮮,乾國國內的鐵路網可以說功不可沒。

  ??乾軍兵力雖多,但組成卻極其龐雜,除李紹泉的淮軍2萬人和東省練軍1萬人外,多為重新整訓後的舊軍,如八部騎兵、青旅步兵、鎮邊軍、定邊軍、鎮武軍、威武軍、巡防營等,這些軍隊的裝備基本都實現了近代化,配備了西式步槍和火炮,但可能是為了刻意同西式新軍進行區別,其軍服衣甲仍然采用傳統樣式,有的兵將甚至還佩帶著古式刀劍。

  ??麵對進入朝鮮的龐大的乾軍,日本陸軍在兵力上可以說處於絕對的劣勢,很多外國軍事觀察家都認為,雖然乾軍整體素質上比日軍差一些,但一旦開戰,乾軍在戰爭初期可能會有所挫折,但隨後會憑借兵力上的優勢戰勝日本。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所有的人大跌眼鏡。

  ??豐島海戰爆發的當天,由日本海軍掩護的日本第一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率領下,直撲漢城近郊龍山的乾軍駐地,計有步兵第11、21聯隊的4個大隊,騎兵第5大隊第1中隊,炮兵第5聯隊第1中隊,工兵第5大隊第1中隊,以及附屬的輜重、醫護部隊,總兵力計4000餘人,重武器為8門行營炮。由於四處暴虐屠殺反抗者,日軍在朝鮮百姓眼中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簡直是古時“倭寇”的再現。日軍所到之處,朝鮮民眾紛紛躲避,夫役、補給均無從征集,“(韓民)爭相逃避,應者極少”,行軍速度異常緩慢,負責混成旅團後勤工作的古誌正綱少佐甚至為此急得引咎自殺。而這恰好與朝鮮百姓自發為乾軍引路報信,提供補給,幫助運輸輜重,一幅擁戴上國天兵的景象,成了鮮明的對比。孰正孰逆,一目了然。

  ??但乾軍的表現,辜負了朝鮮百姓的期待。

  ??駐防漢城的乾軍為定邊軍以及威武軍等部,總兵力為38000人,由都統法士善統帥。3月7日,乾日兩國的斥候騎兵首先發生交火。8日深夜,日本混成旅團前鋒到達漢城外圍,準備展開發起攻擊。第二天淩晨渡河時,突然遭到埋伏在渡口對麵村莊中的朝鮮軍隊伏擊,數百名朝軍官兵利用黑夜,依托民宅,從門縫、窗戶中狙擊日軍,使得日軍一片混亂,而乾國軍隊事前蓄水製造出的沼澤地,又給日軍帶來極大的傷亡和遲滯。這場半小時的接觸戰,日方損失較大,共被擊斃中隊長鬆崎直臣大尉以下30多人,沼澤地中淹死時山龔造中尉以下59人。但設伏的朝鮮軍隊最後因為眾寡懸殊,後援不繼,而被迫撤退,指揮官金命安在混戰中不幸中彈陣亡。擊敗這支朝鮮軍隊後,日軍於9日淩晨5時集中兵力向漢城的乾朝守軍發起攻擊,首先占領製高點,用行營炮居高臨下反複轟擊,繼而步兵跟進衝鋒,左右包抄合圍,接連攻占了乾國軍隊的壁壘,反觀乾國軍隊,雖然也竭力作戰,而且兵力遠超日軍,但戰術死板,裝備的火炮數量也少,而且射術不佳,在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被迫於5時50分左右突圍退卻,朝鮮王京漢城隨即落入敵手。

  ??乾軍在突圍時遭到日軍截擊,傷亡慘重,法士善收兵退至開城時,部眾已不足7000人,法士善羞慚不已,吞槍自盡,剩餘的乾軍也就星散,向乾國方向奔逃,其時直隸提督葉誌超率部駐守牙山,預感到日軍將要進逼開釁,鑒於牙山無險可守,遂率領直隸練軍3800人移駐開城。而此時漢城敗軍已然喪膽,到開城時竟然不入,繞城而去,反而是朝鮮統製閔泳驊收攏朝軍敗兵2000餘人進入開城,與葉誌超協力防守。

  ??漢城之戰,乾國陸軍戰術素養底下,軍官缺乏近代戰爭常識的弊病暴露無遺,盡管擁有先進的連發步槍,但使用的卻是僵硬呆板的線式戰法,完全不懂得散兵機動戰術。盡管擁有不落後於日本的行營火炮,但卻不知道集中使用火力,而且還將行營炮散落布置在第一線步兵線上,既發揮不了戰力,又容易被敵方摧毀,且步兵一旦潰散,大炮也就隨之棄之於敵。而日軍先施以密集炮火準備、繼之以步騎兵左右合擊的機動戰術,此後一再使用,屢試不爽,幾乎成了丁酉戰爭陸地戰場上用以擊潰乾國陸軍的法寶。

  ??日軍進入漢城之後,大肆搶掠,激起了城內居民的反抗,朝鮮軍民同日軍一度展開激烈的巷戰,日軍遂縱火焚城,使得漢城三分之二的城區被毀,日軍在進攻朝鮮王宮時也遭到了王宮衛隊的激烈抵抗,不得以調來大炮轟擊王宮,並縱火焚燒,結果朝鮮王宮衛隊全部殉難,日軍攻占王宮後四下搜索朝鮮國王的下落,在一間宮殿裏找到了數具被火煙熏死的身著華服的屍體,其中有三具經辨認為朝鮮國王李熙、閔妃和世子李拓。

  ??在攻擊漢城的同時,另一支日軍對朝鮮南方重鎮釜山發動了進攻。

  ??釜山是乾國軍隊在朝鮮南方的最大集結地。而早在乾日談判決裂時,乾國方麵就已派出大批陸軍進駐,城內乾國軍隊總兵力為42000餘人,裝備行營炮94門,機關炮46門,是乾國陸軍在朝鮮規模最大的兵團。之所以在釜山集結如此眾多的兵力,是因為敬親王宜欣想要以此威脅日本本土。

  ??釜山集中了幾乎是當時在朝乾軍的三分之一兵力。但是駐守釜山的這支大軍卻分屬幾大派係,統兵將領互相之間並不熟悉,而且由於敬親王宜欣任命渤族將軍吉勒章阿出任總統率,引起夏人諸將普遍不滿,上下離心。吉勒章阿盡管在鎮壓聖平軍、綹軍時身先士卒,作戰勇猛,有“勝捷巴圖魯”的勇號,但是幾十年來的太平歲月和榮華富貴,年輕時為求功名富貴的向上朝氣早已磨滅,加之年老體衰,性情懦弱,難以威服眾將,是以大戰未至,敗跡已現。

  ??隨著從海路運到朝鮮的兵力日益增多,為了徹底將乾國軍隊擊潰,控製整個朝鮮半島,日本陸軍開始了向釜山的進軍,日方用於進攻釜山的軍隊主要為最先進入朝鮮南部的大迫尚敏混成旅團,新近登陸的第三師團,以及第五師團的一個混成旅團等,總兵力為16000餘人,由第三師團長桂太郎中將統一指揮。日本軍隊出發前,即按照包抄戰略,分為3路行動,相約於3月5日前抵達釜山城下,發動總攻。

  ??3月6日,乾國斥候騎兵發現日本先頭部隊蹤跡,吉勒章阿和諸將經過商議,決定出動釜山乾國守軍的八成兵力,前出半道邀擊日軍先頭部隊,乘其立足未穩之際挫其銳氣。3月7日深夜,7000餘名乾國士兵在行軍中途安排宿營時,突然有人高喊發現日軍,黑夜中不辨目標,各軍胡亂開火,互相攻擊,“彼此自攻,互相擊殺,混擊一時許,帶傷者、擊斃者兼有之。及聞確報,始知敵人尚遠”。受到這次挫折,吉勒章阿立刻打消了前出作戰的念頭,草草命令各軍回防,從此蟄伏不出,被動待攻,全軍士氣更為低落。

  ??釜山是韓國南部的重鎮,周圍群山環抱,一麵臨海。釜山城四周築有高約10米,基礎厚7米、頂部厚2米的城牆,乾國軍隊到達後,更進一步增築了大量半永久性的工事、炮台,整體防禦條件較為優良。14日午夜,日軍進攻釜山的各路部隊分為三路進行合擊,海軍從海上提供炮火支援。15日淩晨4時30分,釜山之戰在城外廣安裏橋頭堡一帶打響,大迫尚敏混成旅團首先發起攻擊,駐守該處的乾軍驍將景顧勒率領所部拚死還擊,炮台上的乾國炮兵也紛紛開炮助戰,天明時,乾軍“白虎”部統領穀沃賀更是身先士卒,親率2000名渤族騎兵支援景顧勒部戰鬥,在鞏固陣地之餘,還積極向日軍發動反擊,連奪日方2道戰壕,血戰至下午2時30分,日軍被迫撤離戰場,5000餘名乾國陸軍軍人麵對3600餘名日軍,英勇作戰,斃傷日軍520餘人,已方傷亡則達1000餘人。

  ??比廣安裏之戰稍晚,日軍第三師團主力5400餘人在師團長桂太朗親自指揮下向乾國軍隊陣地發起進攻。負責守衛該處的景顧勒部盛軍作戰英勇,並接連向日軍發動兩次騎兵衝鋒,前赴後繼,陣亡將士560餘人,此後則堅守陣地“死力據守,如鐵壁銅牆”,戰至中午,日軍付出較大傷亡後無任何進展,被迫停止攻擊,在這一方向上也遭到挫敗。

  ??釜山城西北部彰義門外的海雲台,是全城的製高點,也是日軍進攻的重要方向。日本陸軍在此共投入了近7800餘兵力,幾乎占了進攻釜山兵力的一半,而守衛此處的為鎮武軍李文宇部及定安軍周印龍部共6700餘人。從15日拂曉開始,西北部戰場就陷入了激戰,盡管乾國陸軍將士奮勇作戰,但無法抵禦日軍的優勢兵力和密集炮火,苦戰至上午8時30分,海雲台陣地陷落,潰散的乾國軍隊退向釜山外圍的最後一道防線彰義門,依托著厚達80厘米的城牆垛口,進行還擊。彈雨紛飛中,屍體枕藉的城牆上,突然站出一位高大的乾國將領,鎮武軍統領海州鎮總兵李文宇頭戴虎首金盔,身穿禦賜虎皮金甲,手持步槍和長刀,大聲激勵他的士兵們作戰,作為一名高級軍官,他深知失去了海雲台製高點的釜山城防禦,已經到了存亡關頭。部下勸這位遼東藉的夏族將領換掉朝服冠帶,以免敵人注目,李文宇回答“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為之死也。敵人注目,吾何懼乎?”,隨著戰鬥趨於白熱殘酷,城頭上的乾國官兵傷亡也越來越多,李文宇親自接替身旁一位陣亡的軍校見習生,操作哈乞開斯47毫米五管機關炮,先後發開花彈78顆,而自己也身中數槍,守備劉希堯“勸其暫下,文宇斥之”,不久,日本軍艦不顧來自炮台的猛烈轟擊,冒死抵近海岸,發炮支援日本陸軍進攻,彈雨紛飛的城頭上,一顆彈片擊中李文宇胸部,頓時殉國,成為丁酉戰爭初期乾國陸軍陣亡級別最高的軍官。李文宇麾下的將士拚死力戰,付出極大傷亡,但終於兵力不濟,15日午後,彰義門失守,釜山外城被攻破一個缺口。

  ??15日午後4時開始,釜山一帶下起了傾盆大雨,乾日雙方暫時停止戰鬥。以海雲台、彰義門失守,“北門咽喉既失,彈藥不濟,轉運不通,軍心驚懼,若敵兵連夜攻擊,何以禦之”為由,乾國守軍統帥吉勒章阿下令趁雨夜放棄釜山北撤,還竟然荒唐地預先通知日軍“願退仗休讓……望勿開槍”,且在釜山各城門高樹白旗。夜晚8時,大雨傾盆,釜山乾國守軍蜂擁出城,結果遭到預先得到通報的日軍伏擊,死傷慘重,“屍積如山,道路為之埋沒,溪流為之變成紅色”,重鎮釜山僅僅堅守了不到一天就拱手易主,而朝鮮戰場上的數萬乾軍精銳也在雨夜奔逃中一哄而散。

  ??3月16日上午10時,日本軍隊由釜山西城入城,奏響“君之代”國歌,三呼天皇萬歲,日本隨軍記者懷著激動的心情,做了這樣的報導:“原通乾軍之韓人,早已四方逃散。受其影響,無知平民也扶老攜幼,哭泣著向城外逃去……”

  ??乾日兩國陸軍在釜山城爆發激戰當天,乾國海軍處在一片忙碌中,目的是為了運送陸軍增援平壤。

  ??早在3月9日,負責平壤城防禦的袁蔚霆電告李紹泉,報告日本陸軍可能向平壤開進的動態,並提出對平壤後路重鎮安州防守兵力薄弱的擔憂,請求李紹泉繼續向平壤增兵。麵對這十萬火急的軍情,次日,李紹泉即電令駐守大連灣的淮軍將領劉盛休,命其所部銘軍4000人必須在5日內集結完畢,乘船從海路開赴乾朝邊境的大東溝登陸後,在沿陸路進入韓國增援平壤。考慮到豐島之鑒,為保證這次大規模海上運兵行動萬無一失,乾國海軍受命出動主力鐵甲艦進行護航。

  ??3月14日,月色皎潔如水,海麵上閃爍著星星點點迷人的銀光,柔和的波濤聲中,黃海之濱的小城威海已進入了甜美的睡夢中。深夜裏,劉公島方向突然傳出一陣陣低沉的機器轟鳴,在寧靜的夜裏格外刺耳,乾國海軍乘著夜色啟程了。“經遠”、“來遠”號高速鐵甲艦、“寧遠”號岸防鐵甲艦、“建驥”號魚雷巡洋艦、“海鯤”、“海鵬”號獵雷艦,以及“福龍”、“福虎”、“福蛟”號頭等魚雷艇首先離開威海衛,前往大連灣與運兵船隊會合。海軍提督丁禹廷則率領剩下的主力艦隻隨後出港,準備先繞道成山頭一帶巡弋後,再前往大連灣會合,朝廷“勿令一船闌入”的嚴令如同一把利刃,高懸在丁禹廷頭上,使得他不得不事事謹慎小心。劉公島的岸邊、鐵碼頭上站滿了送別的人群,有留守的海軍將士、守衛劉公島的陸軍官兵以及島上的百姓和海軍家眷,正在離去的這支艦隊與他們相伴了十度寒暑,每一艘戰艦都與這方土地這個國家有著血脈聯係,軍艦上是他們的親人、同學、朋友。戰艦黑色的身影一艘艘逐漸消失在夜幕中,威海灣內重新歸於寧靜,但送行的人群遲遲沒有散去……

  ??“定遠”艦上,丁禹廷看著月光下破浪前行的戰艦,原本不安的心漸漸的平靜了下來。

  ??隻有站在戰艦上,他才會感到安心。

  ??不過一想到這次出巡很可能還是遇不到敵人,免不了又得挨一頓言官禦史們的彈劾風暴,他的嘴角掩飾不住的浮現出了一絲苦笑。

  ??想起朝鮮陸路戰場的情形,他又禁不住擔憂起來。

  ??朝鮮王京漢城被日軍攻陷的消息,他已經知道了。

  ??漢城的陸軍兵力不可謂不雄厚,軍儲不可謂不足,然而數萬大軍在日軍的進攻下,竟然會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土崩瓦解。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