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丁酉開戰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31      字數:5904
  東京《時事新報》3月4日報道:“日乾兩國於是開戰,乾艦首先發炮,我艦應戰”,“昨晨自釜山到達之電報,所傳一大快報稱:三月一日上午七時於豐島附近,由於乾國軍艦向我發炮挑戰,我軍艦還擊應戰,力不能支,被乾艦野蠻擊沉軍艦二艘,即‘築紫’,‘高雄’兩艦,官兵五百餘人罹難,‘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艦英勇作戰,中彈多處,官兵死傷累累……乾國野蠻踐踏國際公法,恃強淩弱如此……”

  ??光旭二十三年三月五日軍機處電寄諭旨:“奉旨:……倭人於牙山口外暗襲我舟師,我護航各艦奮勇接仗,鏖戰甚久,擊沉倭兵輪二隻,頗為得力,著慶郡王傳旨嘉獎……”

  ??光旭二十三年三月十日對日宣戰上諭:

  ??“朝鮮為我大乾藩屬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知。近十數年來,該國時有內亂,朝廷字小為懷,迭次派兵前往勘定,並派員駐紮該國都城,隨時保護。去歲朝鮮又有土匪變亂,該國王請兵援剿,情詞迫切。當即諭令李紹泉撥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無故派海軍兵船至朝鮮,嗣又增陸兵萬餘,迫令朝鮮更改國政,種種要挾,難以理喻。我朝撫綏藩服,其國內政事向令自理。日本與朝鮮立約,係屬與國,更無以重兵欺壓強令革政之理。各國公論,皆以日本師出無名,不合情理,勸令撤兵,和平商辦。乃竟悍然不顧,迄無成說,反更陸續添兵。朝鮮百姓及乾國商民,日加驚擾,是以添兵前往保護。詎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隻,趁我不備,在牙山口外海麵,開炮轟擊,幸為我護航隊擊退。其變詐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該國不遵公約,不守公法,任意鴟張,專行詭計,釁開由彼,公理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曉然於朝廷辦理此事,實已仁盡義至,而倭人渝盟肇釁,無理已極,勢難再予寬容。著慶郡王宜鄺、直督李紹泉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於塗炭。並著沿江沿海各將軍督撫及統兵大臣,整飭戎行,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迎頭痛擊,悉數殲除,毋得稍有退縮,致幹罪戾。將此通諭知之。欽此。”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對乾宣戰詔書:

  ??“保全天佑踐萬世一係之大日本帝國皇帝示汝忠實武勇之有眾:朕茲對乾國宣戰,百僚有司宜體朕意,海陸對乾交戰,努力以達國家之目的。苟不違反國際公法,即宜各本權能,盡一切之手段,必期萬無遺漏。惟朕即位以來,於茲有三十年,求文明之化於平和之治,知交鄰失和之不可,努力使各有司常篤友邦之誼。幸列國之交際,逐年益加親善。詎料乾國之於朝鮮事件,對我出於殊違鄰交有失信義之舉。朝鮮乃帝國首先啟發使就與列國為伍之獨立國,而乾國每稱朝鮮為屬邦,幹涉其內政。於其內亂,借口於拯救屬邦而出兵於朝鮮。朕依國際公約,出兵備變,更使朝鮮永免禍亂,得保將來治安,欲以維持東洋全局之平和,先告乾國,以協同從事,乾國又設詞拒絕。帝國於是勸朝鮮以厘革其秕政,內堅治安之基,外全獨立之權義。朝鮮雖已允諾,乾國始終暗中百計妨礙,種種托詞,緩其時機,以整飭其水陸之兵備。一旦告成,即欲以武力達其欲望。更派大軍於韓土,要擊我艦於韓海,狂妄已極。乾國之計惟在使朝鮮治安之基無所歸,帝國與朝鮮所簽之約均置諸不顧,以損害帝國之權利利益,使東洋平和永無保障。就其所為而熟揣之,其計謀所在,實可謂自始即犧牲平和以遂其非望。事即至此,朕雖始終與平和相終始,以宣揚帝國之榮光於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戰,賴汝有眾之忠實武勇,而期速克平和於永遠,以全帝國之光榮。”

  ??明治天皇看著報紙上刊載的以自己名義發表的對乾宣戰詔書,歎息了一聲。

  ??這份詔書當然不是他做的,而是由宮內省的人代為起草,他本人隻是謄抄了一遍而已。

  ??從心裏講,他是不願意寫這樣一份詔書的。

  ??但是,他不能不寫。

  ??伊藤博文那天和他說的話,已經講得很明白了。

  ??如果日本不趁現在這個時候和乾國開戰,打敗乾國成為東亞霸主,以後就永遠沒有機會了。

  ??但日本真的能夠打敗乾國嗎?

  ??豐島海戰的結果,他已經知道了。

  ??日本海軍這個頭開的不好,本來是去偷襲運兵船的,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損失了“築紫”和“高雄”兩艘老艦。

  ??雖然這兩艘軍艦的損失對日本海軍的整體實力影響很小,但對日本軍民的士氣卻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從他手上的這張報紙就能看出來。

  ??就在頭版的“宣戰詔書”後麵,便是一幅名為“乾艦‘寧遠’作戰圖”的日本式小畫,作為“乾艦能戰”警示。

  ??雖然日本民眾對政府發動對乾戰爭表現出了極為狂熱的支持,但他們並不是完全相信能夠戰勝乾國。

  ??這一次,日本真的能戰勝乾國嗎?明治天皇不止一次的在心裏問自己。

  ??一旦要是失敗了,會有什麽樣的後果呢?

  ??“陛下。”伊藤博文的聲音將明治天皇的思緒拉了回來。

  ??“噢,是伊藤卿啊。”明治天皇看了看應召前來的伊藤博文,點了點頭,在一張椅子上坐了下來,並指了指對麵的另一張椅子。

  ??伊藤博文向明治天皇又鞠了一躬,在椅子上坐了下來。

  ??“伊藤卿,你去見過伊東海軍大臣了,他還是要引咎辭職麽?”明治天皇問道。

  ??在豐島海戰失敗後,日本海軍大臣伊東佑磨中將深切自責,當天便向媒體表示要引咎辭職,明治天皇聞訊後讓伊藤博文前去勸說,現在他正等著伊藤博文的回答。

  ??伊東佑磨和伊東佑亨兄弟都參加過苔灣之戰,是日本海軍資深的將領,為日本海軍的發展出力不少,目前兄弟二人一個是海軍大臣,一個是聯合艦隊司令,但在不久前接替夏本武揚出任海軍大臣的伊東佑磨卻因為一場小小的失利就要辭職,這仗還怎麽打下去?

  ??“伊東中將去意已決,無法挽留,臣以為,陛下是時候考慮接替他的人選了。”伊藤博文平靜的回答道。

  ??聽了伊藤博文的回答,明治天皇發出了沉重的歎息聲。

  ??伊藤博文當然明白天皇在擔憂什麽,但他現在,是無法將實情告訴天皇的。

  ??他曾就戰爭前景征求過在日本頗孚人望的勝海舟,請求勝海舟能夠擔任日本海軍大臣這一要職,但勝海舟明確的告訴他,日本海軍戰勝不了乾國海軍,同時也堅決拒絕出任海軍大臣。

  ??而原來的海軍大臣夏本武揚則在戰前便以身體原因為由辭職,伊藤博文曾設法挽留,但夏本武揚堅辭而去,並且也對他說了和勝海舟類似的話。

  ??這兩位日本海軍名宿竟然不約而同的都認為,日本無法戰勝乾國!

  ??可能是對伊藤博文心懷歉疚,勝海舟隨後指示自己的學生伊東佑磨海軍中將代他出任海軍大臣,算是給了伊藤博文一個交待。

  ??伊東佑磨出任海軍大臣後,為日本海軍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盡管如此,他還是和他的老師勝海舟一樣,也對戰爭的前景感到悲觀,不主張對乾國開戰,是以豐島海戰失利後,他便第一時間表示要承擔責任,辭去海軍大臣職務。

  ??在苦勸無果之後,伊藤博文明白,必須要換上一個對戰爭勝利有信心的人來擔任海軍大臣。

  ??伊藤博文現在的海軍大臣人選是海軍中將中牟田倉之助、仁禮景範和海軍少將山本權兵衛,但這三人當中,中牟田倉之助和伊東佑磨一樣反對同乾國開戰,山本權兵衛現在隻是少將,資曆較淺,難以浮眾,因而仁禮景範便成了不二之選。

  ??仁禮景範是日本海軍宿將,曾在美國留學,是海軍擴張派的中堅人士,參與過日本海軍對朝鮮的行動,又擔任過日本海軍大學的校長,很有威望,在伊藤博文看來,目前沒有比仁禮景範更合適擔任海軍大臣的人了。

  ??“伊藤卿認為,何人擔任海軍大臣比較好?”明治天皇沉默了一會兒之後,問道。

  ??“臣推薦原海軍大學校長海軍中將仁禮景範出任海軍大臣。”伊藤博文答道。

  ??“很好,就是他吧。”明治天皇點了點頭,顯然他也知道仁禮景範的情況,“那麽,聯合艦隊司令不會辭職吧?”

  ??伊藤博文知道明治天皇在擔心首任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磨的弟弟伊東佑亨辭職,趕緊說道:“不會的,伊東司令官一直在努力備戰,現在正在策劃針對乾國本土的行動。”

  ??“很好。”明治天皇點了點頭,“朕想命井上良馨出任海軍軍令部長,伊藤卿以為如何?”

  ??“陛下所見極是,井上君完全適合這一重要職務。”伊藤博文趕緊回答道。

  ??“朕該做的都做了,隻盼望著前線能夠早日傳來捷報。”明治天皇說著起身,看著遠處的群山,深吸了一口氣,說道。

  ??“臣等定當不負陛下厚望!”伊藤博文說著,握緊了拳頭。

  ??豐島海戰爆發的消息傳到乾國國內的當天,威海衛的老百姓都注意到了一幅不尋常的景象,停泊在劉公島旁邊海中的乾國海軍戰艦紛紛起錨開航,魚貫向威海灣外駛去。從乾鮮“東徒之亂”事發開始,海軍艦船頻繁出航在這裏已經不是什麽稀奇的事,但是像這樣的大隊行動,至今還是第一回,從艦隊急匆匆的腳步上,有心人已經可以看出事態的不同尋常。

  ??乾國海軍提督丁禹廷站在旗艦“定遠”寬闊的飛橋上,麵色黯淡,眼神中透著若有所思,任憑海風將衣襟不斷吹起。

  ??自建軍以來屢屢請求添設快船快炮的請求,自“韓變”以來與各處交涉彈藥、煤炭,以及艦船改造的電報,都能說明他對這支艦隊所抱有的責任感。和艦隊中很多軍官一樣,丁禹廷也深知,大海對麵長久以來被龍旗海軍視為假想敵的日本海軍,近幾年來傾全國之力猛增新艦,快船快炮之多,甚至連歐美一些列強也為之側目。對日本海軍無恥偷襲的敵愾同仇,是勿庸置疑的,而與這支海軍交戰的勝算究竟如何,丁禹廷的心中有一個極大的問號。但他對於上司必須要服從,對於下屬他又要竭盡全力調和。他既要完成一名軍人的職責,殲除可惡的日本海軍,又要麵對朝廷和恩相李紹泉的重托,不能讓這些被整個國家視為珍寶的戰艦稍有損失;既要出巡朝鮮海麵,震懾日本海軍,又要嚴格保證不能讓一艘日本艦船進入渤海灣……糾纏在這些既要、又要中,丁禹廷顯得疲憊不堪。

  ??3月6日,乾國海軍9艘主力軍艦由丁禹廷親自統率,開往朝鮮漢江洋麵巡弋。豐島海戰之後乾國海軍的這第一次大規模出巡,意圖是尋找日本艦隊蹤跡,為豐島海戰中犧牲的將士複仇,“原冀截衝寇船,麇其一二冠軍者殲擊之,庶微足雪死士之冤仇,泄臣民之公憤”。不過令人難解的是,在當時日本艦船來往穿梭的朝鮮漢江口、仁川港,乾國海軍曆時2日的搜尋,竟然一無所獲,使人不由得不對這次東巡的內情產生一些置疑。9日回航威海後,丁禹廷在一封寫給同僚的書信中道出了謎底,稱這次出巡“意欲直搗漢江,又慮中其暗伏。特以戰艦無多,不得不加珍惜耳”,漢江口的仁川港當時已經被日本聯合艦隊強行奪取,日軍在那裏儲存有大量軍火、煤炭,仁川港同時也是日本陸軍重要的登陸港口之一,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經常在此處遊弋,如果當日乾國海軍主力突入仁川,勢必會有所得,之所以出現“漫無所獲”的局麵,是這次出巡僅僅隻到了漢江外海。來自海部的在艦隊行前特別下達給丁禹廷的一份電令,顯然發生了極大作用:“著海軍提督丁禹廷即帶九船開往漢江洋麵遊巡迎剿,惟須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為妥,速去速回。鄺,紹。”

  ??電報末尾,罕見的是代理海部大臣慶郡王宜鄺和會辦海軍大臣直隸總督李紹泉的共同署名。

  ??丁禹廷明白,宜鄺和李紹泉堅持的是一種“遊弋渤海內外,作猛虎在山之勢”的守勢戰略。耗費十餘年時間,無數金錢打造起來的這支艦隊,是當時乾國惟有的一支國家海軍,也是近代化程度最高的一支武裝力量。深感海軍建設的來之不易,更深恐在對日作戰中戰艦輕易損失,令日本海軍肆無忌憚,使得渤海門戶失去屏障,宜鄺和李紹泉才給他下了這樣的命令。

  ??但丁禹廷並不知道,宜鄺和李紹泉給他下這樣的命令,並不全是因為這種海軍戰略,而是有著另外的原因。

  ??但海軍的尋敵不遇,在主戰的清流們眼中卻是絕對無法容忍的行為。由於清流們基本都是由傳統科舉考試係統產生的官宦文人隊伍,這些曆經寒窗,滿腹八股應試技巧的官員,醉心於迂腐的名教道德文章,而昧於世界局勢,但卻左右著乾國社會的輿論走向,引導著傳統知識階層的價值取向。清流向來以臧否人物,議論時政為能事,好物議,工於用詞遣句是他們的專長,對洋務事業,多數人一無所知。他們更擔心由洋務改革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會觸及他們自身的既得利益,因而對於洋務事物往往持一種近乎天生的排斥態度,具體操辦洋務建設的李紹泉更是他們敵視的對象。在當時對外交涉問題上,與洋務派所采取的妥協但務實的態度不同,清流人士“大都與外國人少有接觸,對於東西實力之懸殊,頗無所知,亦幾於無法想象。惟見外人之活躍強橫,無孔不入,而己方則遷就屈辱,勉求息事,憤懣莫名,遂自然歸咎於當軸大臣之畏怯無能,甚而詆為奸佞。中外有事,此輩攘臂言戰,迨事不利,則歸之於用人不當,惟其不審外敵之強,故亦不知本國之弱與危”。從乾日因朝鮮交惡開始,清流們就積極主張對日本采取強硬態度,構成了乾國政府中主要的主戰派。

  ??他們一方麵高聲主戰,另一方麵對李紹泉多方攻擊,或稱其膽小怯懦,或稱別有用心,更有稱李紹泉年老昏聵,性情乖異,要求朝廷予以撤換。但由於李紹泉位望較高,而且是高層官場無法或缺的對外交涉人物,得到仁曦太後的倚重支持,一時難以撼動,於是矛頭就集中轉向李紹泉曾經的部屬幕僚,殺雞儆猴,以抗日之名,行架空削弱洋務派力量之實。操控大乾帝國最新銳的武裝力量——海軍的丁禹廷,自然成了清流們欲除之而後快的第一目標。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