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義之舉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27      字數:5832
  “是的。”巴蘭德猶豫了一下,答道。

  ??他當然明白這些德國軍事顧問去日本是怎麽操作的,但他現在隻能一口咬定這些人是誌願人員。

  ??“那我便有不明白之處,要問貴使了。”敬親王笑了笑,問道,“既然是貴國的誌願人員,又拿了日本政府的錢,那他們在日本死於戰陣,隻能說技不如人,該無悔言,與我天朝何幹?貴使怎可來此妄言?假使貴使要抗議,也要找日本政府才是啊!”

  ??“可是殺害他們的人,是林逸青,他是乾國人!”巴蘭德給敬親王一番話嗆得氣息一窒,但他馬上便抓到了另外的一個由頭,開始了反擊,“林逸青是乾國人,這一點是貴國無法否認的!所以我們才向貴國提出抗議,要求貴國嚴懲凶手!”

  ??“林逸青是我國之民不錯,然其遠涉重洋前往日本效命西鄉隆盛是自願所為,和朝廷無分毫幹係,就如剛才貴使所言,貴國前往日本之軍事顧問,皆誌願人員,一切所為,與貴國政府無關。雙方不幸見之戰陣,則生死有命,各自在天,皆與本國政府無關,貴使向我國抗議,是何道理?”敬親王冷笑著問道。

  ??巴蘭德萬萬沒想到敬親王竟然會用自己剛才的話反將了自己一軍,一時間找不出反駁之言,額頭不由得滲出了冷汗。

  ??“彼等既受雇於日本政府,拿日本政府的錢辦事,出了人命,自然要由日本政府負責。貴使前來問罪我國,實是大謬。”夏家鎬說著起身,將根本沒有打開的抗議書又推回到了巴蘭德的麵前,“這份抗議書,還請貴使收回,免礙兩國和好。”

  ??坐在一旁的柳原前光聽到對方將日本政府扯了進來,心中不免著急,他看著巴蘭德,此時的巴蘭德,隻是盯著敬親王和幾位乾國總理衙門大臣喘粗氣,一句話也說不上來。

  ??“貴國前此已然申明,為了貴國和日本的和平友好,貴國政府約束人民,不許參與到日本的戰爭中,支持叛軍的行為更是要嚴厲禁止,但林逸青身為乾國人,卻在幫助日本叛軍,反對日本政府,給日本軍隊和外國誌願人員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貴國政府對他的行為卻一直沒有禁止,這是嚴重違反和破壞國際公法的行為!”俄國公使葉夫根尼?卡爾洛維奇?布策這時起身說道,“我強烈要求貴國政府采取有效手段,將林逸青逮捕回乾國!中止他的幫助叛軍的行為!”

  ??“林逸青雖是大乾之民,卻在日本生活多年,未曾歸國,日本非天朝屬國,天朝在日本向無兵馬,且林逸青行蹤不定,貴國與日本數萬大軍,都奈何他不得,如何能將其逮捕回國?這不是強人所難嗎?”敬親王攤開了手,做出了一個愛莫能助的表示。

  ??聽到敬親王說出“日本非天朝屬國”這一句話,柳原前光嚇了一跳,不由得在心裏暗罵了一聲“老狐狸”。

  ??在他看來,敬親王現在的表現,和以前大相徑廷,已經頗得林義哲的“真傳”了。

  ??當年同林義哲關於苔灣善後事宜的和談,可以說是所有日本外交官一生揮之不去的惡夢!

  ??“貴國政府難道就對林逸青在日本的所作所為,不管不問嗎?”布策也聽出了敬親王話頭不對,對於大乾帝國主流意識形態“天下觀”中的“屬國”一詞代表什麽意思,他是非常明白的,是以趕緊將話頭又扯回到了林逸青身上,“貴國政府這樣的不作為,放縱林逸青的行為,實際上是等於在幫助叛軍!”

  ??他怒瞪著敬親王,逼問了一句:“貴國政府難道是想要顛覆日本現在的合法政府嗎?”

  ??“貴使所言差矣!我天朝一向重信義,絕不做此等下作之事!本王腦袋小,可當不起這麽大的屎盆子來扣!”敬親王有些火了,聲音不自覺的大了起來,“說到底,是日本政府失政於民,致使士族無以為生,激起變亂,其咎在日本政府!林逸青助西鄉隆盛清君側,誅奸臣,乃是激於大義,平心而論,其所作所為,並無不當之處!要本王抓他,礙難從命!”

  ??“激於大義?林逸青幫助叛軍反對日本政府,親王閣下竟然認為是大義之舉?”布策感覺到自己抓住了敬親王的把柄,立刻反擊道,“這麽說,親王殿下是讚同林逸青的行為了?”

  ??“當然!非是本王這麽認為,我大乾朝野士子,凡有節義智識者,無不如此!”敬親王猛地起身,戟指三國公使,厲聲道,“日本政府以維新改革為名,任意欺壓國內士族,致使士子生計無著,窮困潦倒,雖販妻賣女仍不得溫飽,此是一國政府應有之義耶?林逸青身為我天朝忠良之後,在日本多年,激於大義,助西鄉隆盛為天下士子討公道,申冤曲,不是大義之舉是甚麽?”

  ??“貴使以我讚林逸青之舉為非,哼哼,事情沒有臨到貴使頭上,貴使自然站著說話不腰疼!”敬親王憤怒的目光掃視過巴蘭德和布策,“貴使也是貴族出身,倘若貴國政府也同日本政府一樣,借改革之名,大肆欺壓貴族,貴使難道情願忍受嗎?隻怕貴使願忍,貴國的貴族忍得不忍得?”

  ??“我提醒親王閣下,我國曆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您的這種說法,隻是想象,並非實際情況。”布策給敬親王嚇了一大跳,他在乾國多年,對於乾國人對“大義”的理解十分清楚,他不想在“大義”這個問題上同乾國大臣們糾纏,怕引起對方的強烈反應,是以打算將話頭扯回來。

  ??“並非實際情況?看來貴使對貴國的曆史,所知有限啊!”敬親王冷笑道,“據本王所知,貴國大君主彼得一世改革時,便有這樣的事啊!那位緬希科夫大元帥最終是何等下場,難道貴使不知道嗎?竟然敢在本王麵前說出這樣的話來?”

  ??聽到敬親王說出“緬希科夫”的名字,布策不由得在心裏暗叫“糟糕”。

  ??他萬萬沒想到,敬親王竟然會知道這位俄國名人的事。

  ??亞曆山大?丹尼洛維奇?緬希科夫出身莫斯科街頭的賣餅少年,是彼得大帝青少年時代的朋友,後來的寵臣、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和小沙皇彼得二世執政時的執掌實權者,俄國著名的權臣和大元帥。

  ??自打年輕時起,緬希科夫便一直忠心耿耿地輔佐彼得大帝鞏固政權、開拓疆土,是彼得大帝打造新俄羅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緬希科夫極為聰敏,具有軍事和行政管理才能以及罕見的精力和工作能力,為彼得一世的改革做出了極大的成績。所以,無論在彼得大帝時代,還是在彼得大帝第二位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時代,他都是無出其右的重臣。雖然這兩位皇帝也知道他經常把國庫和私產混同在一起,相當貪財,但念其功勞巨大,都寬厚地不予計較,於是他的權勢更是如日中天。待到彼得大帝的孫子,也就是那位被彼得大帝處死的皇太子阿列克謝之子小彼得(彼得二世)剛11歲繼位時,緬希科夫就運用手中的權勢,把他接回自己家中撫養。他這麽做有兩個目的:一是控製年幼的沙皇,把權力緊緊地抓在手裏;二是讓小沙皇與自己的女兒親近,並強迫他們訂親。但在鞏固個人權力的鬥爭中,緬希科夫沒有得到禁衛軍的支持,更未能消除敵視他的老貴族們對彼得二世的影響。在後來的女皇安娜和德國使臣的陰謀策劃下,老貴族多爾戈魯基教唆彼得二世從緬希科夫的府中逃了出來,並馬上讓人把緬希科夫抓了起來,還充公了這位大公爵、大元帥的全部家業,逼迫他們全家流放到寒冷、遙遠的西伯利亞荒原終其殘生。

  ??緬希科夫的失勢並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慘遭遇,它反映了彼得大帝去世後老貴族們對改革的反撲。正因為他在改革中大權獨攬,對反對派老貴族勢力粗暴打壓,激起了廣泛的仇恨,在彼得一世在世時,因為彼得一世的信任,沒有人動得了他,但彼得一世去世後,老貴族們便立刻反擊,結果這位在彼得大帝為改變俄羅斯落後於西歐強國而進行的偉大事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三朝權臣、特級公爵、大元帥、最高樞密院長官、陸軍院(陸軍部前身)院長,海軍上將、聖彼得堡省省長、法蘭西學術院院士、英國皇家協會會員、各種勳章獲得者,在西伯利亞一個偏僻小鎮別廖佐夫度其餘生,僅僅過了兩年,便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我大乾有句古話:多行不義必自斃!貴使熟讀經史,學貫中西,當知貴國首相大久保之死,可比俄國之大元帥緬希科夫了!”敬親王轉同了柳原前光,“貴使言大久保為林逸青所害,須知以大久保之悖行種種,即便不為林逸青所殺,他日亦有別人取其性命!此人下場,可為日本政府各官之戒!”

  ??柳原前光聽了敬親王的訓斥之言,想起這些天來的遭遇,心中一時憤懣欲死。

  ??“親王殿下,既然您無法對林逸青采取有效的行動,我在這裏提醒親王殿下,林逸青的行為給俄國、德國和日本都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三國政府會在必要時針對他采取自主的聯合行動,希望貴國政府不要幹涉,而要約束貴國人民,不要再出現第二個林逸青,可以嗎?”布策換了緩和的口氣,對敬親王說道。

  ??“這是自然。”敬親王答道,“不過,如果你們抓到了林逸青,不得隨意處置,蓋林逸青乃我大乾之民,縱有不法之事,亦當交由我國,此是和約明載,列國皆遵,若隨意傷其性命,我國必不答應!”

  ??聽到敬親王竟然引用了條約上的“治外法權”條款來保護林逸青,巴蘭德和布策麵麵相覷,臉上的表情,既憤怒尷尬卻又無可奈何。

  ??這場會談的結果,最終以敬親王大獲全勝而告終。

  ??在離開總理衙門之後,三國公使各自給本國政府發去了電報,報告在北京發生的這場交涉的結果,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國公使的電報內容各有不同。

  ??碰了一鼻子灰、本來是最應該也最有理由憤怒要求本國政府采取行動的德國公使巴蘭德,發出的報告卻最為心平氣和,他在報告中指出,“對於日本的‘過度關注’已經影響到了德國和大乾帝國的友好關係”,建議政府在適當的時候“撤回軍事顧問團”,“避免出現更多的悲慘事件”,“德國在亞洲的重心,是乾國而不是日本,保持同乾國在商業和軍事領域的密切合作最符合德國的利益”。

  ??而布策在給本國政府的報告中,卻稱“乾國政府有意縱容甚至支持林逸青的行動,敬親王的態度很明確的表達了這樣的信息”,並且聲稱“乾國的行動背後似乎有英國的支持”,因此他建議“盡快結束在日本的行動,不給乾國和英國以幹涉的機會”,“對於林逸青,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在戰場上消滅他,而不是要求乾國政府逮捕審判他”。

  ??柳原前光給日本政府的報告則很簡略,稱“乾國政府有意推脫責任,無法指望乾國政府對林逸青采取行動”,並指出要求乾國出兵捉拿林逸青的危險性,“乾國會借機將日本變成乾國的屬國”,建議日本政府“不要再就此事同乾國交涉,避免給乾國幹涉的借口”。

  ??而就在三國公使各自忙碌之際,敬親王卻上了進清綺園的皇家火車,前往“永慶長春”覲見。

  ??清綺園,永慶長春,延壽閣。

  ??延壽閣一帶包括靜怡軒、慧曜樓、吉雲樓、碧琳館、妙蓮花池、積翠亭、廣生樓、凝輝樓、香雲亭等,是園中存放珍寶的主要地方。這些樓閣建築都非常宏偉壯麗,裏邊除供有金佛、金塔,各種金質法器和藏文經版以外,還有大乾九位皇帝的畫像和行樂圖,曆代名人字畫、銅器、古瓷和玉器等稀世珍寶。另外,在光旭皇帝大婚前,為了修飾儲秀、長壽兩宮,把這兩宮的珍玩也移過來不少。各地官員進獻的全部禮品,也都儲藏在這裏。這裏可以說是園中存放珍寶最多的地方。

  ??“六爺,你看看,這些是什麽物事?”

  ??仁曦太後指著擺在殿堂正中的十二座銅製動物雕像,對敬親王說道。

  ??“此是澱園海晏堂前的水力鍾十二生肖銅首……”敬親王看著這些曆經滄桑的銅像,眼角竟然滲出了淚花。

  ??海晏堂是清綺園舊景之一,建於全隆二十四年。“海晏” 一詞取意“河清海晏,國泰民安”,意指黃河水流澄清,大海風平浪靜。此語用以比喻天下太平,有歌頌世界和平的吉祥涵義。而海晏堂的最為著名的設施,便是這十二生肖水力鍾了。

  ??眼前的這些銅獸首,便是當年水力鍾的一部分。

  ??十二生肖像原是在清綺園西洋樓海晏堂前的扇形水池噴水台南北兩岸12石台上的。南岸分別為子鼠、寅虎、辰龍、午馬、申猴、戌狗;北岸則分別為醜牛、卯兔、巳蛇、未羊、酉雞、亥豬。這些肖像皆獸首人身,高約5米,頭部為銅質,身軀為石質,中空連接噴水管,每隔一個時辰代表該時辰的生肖像便從口中噴水;正午時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時湧射噴泉,蔚為奇觀。

  ??明媚的陽光從窗外射入,照在這些精美獸首身上,使它們身上閃動著烏金色的光芒,看起來栩栩如生。盡管曆經滄桑,這些銅像卻絲毫沒有鏽蝕。

  ??原本這些生肖銅像身軀為石雕穿著袍服的造型,頭部為銅鑄,鑄工精細,獸首上的褶皺和絨毛等細微之處,都雕刻得清晰逼真。之所以會沒有鏽蝕,是因為鑄造獸首所選用的材料為當時宮廷造辦處工匠精煉的紅銅,外表色澤深沉、內蘊精光,可以曆經百年而不鏽蝕,堪稱一絕。

  ??當年這些銅獸首是由造辦處工匠們精心製作的,不但鑄工精整,其表麵還以精細的鏨工刻劃,像上動物絨毛等細微之處皆一鑿一鑿精刻而成,清晰逼真,鼻、眼、耳等重點部位及鼻上和頸部皺褶皆表現十分細膩,不見一絲馬虎,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而且和中土傳統的寫意像不同,它們的製作十分逼真,帶有濃濃的寫實風格,可以說既有濃鬱的中土傳統美感,也融合了西方造型藝術的特點。

  ??“我記得當年,這十二生肖是呈八字形排列在海晏堂前的一個水池兩邊。每日,這些個十二生肖會依次輪流噴水,分別代表全日不同時分,正午時分時,十二像便會同時湧射,甚是壯觀。”仁曦太後想起了當年在海晏堂過節時的時光,怔怔的說道,“六爺還記得麽?”

  ??敬親王看著這些獸首銅像,注意到了有的銅像上麵存有敲砸的痕跡,想起昔年英法聯軍火燒清綺園的往事,麵色顯得有些陰鬱。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