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鐵騎入夢】(五)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7      字數:3441
  ————————————

  ??“啊,今天?”夏侯蘭失聲驚呼道。

  ??趙雲應聲點頭,十分篤定的道:“就是今天。這南北兩大諸侯國突然出兵攻打我西晉,就是想借助今天科舉取士之際向世人證明,我西晉雖然占據著半壁江山,一家獨大,但他們兩國同樣擁有不亞於我西晉的實力。如果他們能夠偷襲得手,此次科舉取士必將是虎頭蛇尾的局麵,草草收場,如此一來他們的陰謀就得逞了。”這是趙雲對目前局勢的理解,雖然並不準確,卻也相差不遠。如果用一句當下流行語來形容此次南漢和北魏的行動,那就是刷存在感。

  ??事實上,自西晉立國以來,盡管兵馬未動,但是西晉國勢之強盛已然超過了南漢和北魏兩國,儼然叱吒風雲,獨領。與之相比,南漢國和魏國就顯得黯然失色,無論是地盤人口還是經濟國力,乃至軍事實力,方方麵麵都比不上西晉。

  ??更有甚者,西晉推行科舉取士之法深得人心,一舉贏得了天下大多數百姓的衷心擁戴,吸引了眾多士子、武士和諸子百家的學子紛紛湧入長安,使得西晉國內人滿為患,人才濟濟。盡管南漢君臣對此嗤之以鼻,魏國百官對此不屑一顧,不約而同地聲稱西晉李利此舉乃嘩眾取寵之小道,難登大雅之堂,但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惡意詆毀而已。事實勝於雄辯,數以萬計的文人武士想法設法前往長安應試,這就是明證,絕不是幾句誹謗就能抹殺掉的。

  ??所以,西晉再次走在兩大諸侯國前麵,引領輿論導向,牢牢掌控著天下走勢。或許,“輿論導向”這個字眼兒對於南漢劉表和北魏曹操而言還很陌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理解輿論導向的巨大作用。因為他們已經親眼見證了科舉取士的誘惑和魔力,眼睜睜看著自己治下的文人武士“偷渡”到西晉境內,千裏迢迢前去參加科舉考試。

  ??這就夠了。足夠劉表和曹操二人清醒認識到西晉李利的巨大威脅,一種全所未有的緊迫感和壓迫感籠罩著他們,讓他們切身體會到時不我待,必須盡快行動起來,全力阻擊西晉的強勁發展勢頭。時間拖得越久,形勢對他們就越不利;與之相對應的是,時間越長,對西晉李利便愈發有利,西晉就會變得更加強大,更加不可戰勝。

  ??麵對這樣的局勢和壓力,南漢、北魏兩國聯手進攻西晉的可能性就會無限增大,但凡了解天下局勢或有點見識的人就不能想象,長安科舉取士之時就是其他兩大諸侯國偷襲西晉的最好時機。原因有三。

  ??其一,這是千百年以來第一次向天下各州郡公開選拔文人、武士和諸子百家,涉及地域之廣、參試人數之多、影響範圍之大,都是曆朝曆代之最,絕無僅有的第一回,堪稱首開先河,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如此大範圍的吸納文人武士和三教九流之人,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湧入長安城中,必將促使西晉國內人流量暴增,從而加大沿途關隘的防守壓力,還需要調集重兵維護長安的治安和穩定,以及保護眾多應試之人的安全,無形中牽製了西晉很大一部分兵力,使其無暇他顧,分身乏術。

  ??其三,科舉取士不僅牽製了西晉很大一部分兵馬,還將李利及其麾下親信重臣和謀士羈絆其中,促使他們將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應對科舉之上,根本顧不上各州郡的防禦態勢和兵馬調動。與此同時,即使李利得知司隸各郡縣遭遇偷襲,為了顧全大局、安撫人心,避免引發騷亂或混亂,就迫使李利無法第一時間調集大軍馳援司隸,勢必等到科舉取士塵埃落定之後才能有所行動。

  ??這裏麵就存在著時間差,科舉考試需要時間,李利調兵遣將也需要時間。而這段時間恰恰是南漢和北魏兩國聯手進攻西晉的絕好機會,率先發起進攻,搶在李利調兵遣將之前打通兗州與南陽之間的合作通道,將一南一北兩大諸侯國連接起來,把西晉轄下的司隸與豫州、徐州分割開來,一分為二,從而大大削弱西晉的國力和軍事實力。

  ??倘能如此,南漢和北魏兩國就能打一個漂漂亮亮的翻身仗,實現華麗轉身,徹底扭轉目前所麵臨的不利局麵,化被動為主動,成為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都不弱於西晉的諸侯國。到那時,南漢和北魏兩國不需要再聯手,自身實力就能與西晉比肩,三個諸侯國之間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得誰,實至名歸的三足鼎立。

  ????????這種局麵,趙雲此時還預料不到,而夏侯蘭更不可能有這份遠見卓識。不僅如此,單單是眼前的局勢就夠他們倆琢磨的。但是他們現在能夠肯定一點,這就是長安科舉是南漢和北魏兩國的一個機會,一個轉守為攻、徹底扭轉局勢和天下格局的機會,他們兩國一定不會放過。而趙雲和夏侯蘭眼下所要麵對的就是北魏曹操的進攻手段,至於南陽郡的戰事他們卻是鞭長莫及,無能為力。

  ??“將軍所言有理。”趙雲的一番言辭說服了夏侯蘭,他也覺得北魏曹操很有可能主動出擊,畢竟眼下確實是個機會。

  ??為了確保第一屆長安科舉順利進行,最近一個月多裏,司隸境內已經有數萬郡府兵奉命前往長安維持治安,據說並州、朔州等地的郡府兵同樣被抽調到三輔境內駐守。截止目前,僅夏侯蘭所知,就有十幾萬郡府兵被調入長安三輔等地駐守協防,再加上拱衛京畿的二十萬大軍,當下長安周圍就有不下於三十萬大軍。

  ??不僅如此,夏侯蘭還知道,後將軍諸葛亮兼領司隸都督,可他最近一個多月根本不在司隸,一直逗留在京城長安,據說還是此次科舉的五位主考官之一。顯而易見,科舉結束之前諸葛亮都不可能返回司隸,自然也無法指揮各營兵馬作戰,一旦遇到突發戰事,隻能依靠各營主將統領領兵作戰,自行決定如何禦敵。

  ??這種情況無疑是十分危險的。倘若魏國隻是試探性的攻擊還好說,憑借各營兵馬的強悍戰力,完全有能力禦敵於國門之外;然而一旦魏國調集重兵大舉入侵,駐紮在司隸境內的各營人馬單憑一己之力恐怕很難阻擋北魏大軍,屆時就會形成各自為戰的局麵,彼此間互不統屬,無法形成合力,北魏大軍極有可能抓住機會,各個擊破。如果局勢惡化到這種地步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昔日冀州慘敗的一幕就有可能再度重演。這是夏侯蘭決計不想看到的局麵,想都不敢想。

  ??“將軍認為魏軍會選擇哪裏作為突破口?河內郡還是我河南郡?”暗自思量半晌,夏侯蘭終於開竅了,一語擊中要害。

  ??趙雲同樣在思考這個問題,按理說魏國的都城在冀州,如果魏國率先發起進攻的話,首選目標就是偷襲河內大營。但是趙雲覺得事情沒那麽簡單,常年領兵征戰的直覺告訴他,如果魏國當真出兵偷襲的話,極有可能是他趙雲駐守的開封城,而不是河內大營。

  ??“這個問題我想過了。如果我之前的判斷是正確的,南漢和北魏果真聯手發起進攻的話,那麽魏軍就不會進攻河內郡,也不會從冀州出兵,而是出動兗州軍,直接攻打開封城,也就是偷襲我無雙鐵騎的駐地。”

  ??說到這裏,趙雲突然停頓下來,耳邊似乎聽到了異常的聲音,可是當他靜心傾聽時卻又一無所獲。隨即,他接著說道:“與我河南郡相比,河內大營現有滕霄將軍率領的十萬並州軍和許褚帳下三萬青龍營鐵騎,後方還有安邑大營的五萬郡府兵供應後勤輜重,又有上黨郭淮將軍率領三萬郡府兵策應,林林總總二十餘萬大軍。魏軍若想偷襲河內大營,至少需要集結整個魏國半數以上的兵馬,才有確保偷襲得手,否則他根本無法撼動河內大營。

  ??可是如果魏國大舉調兵遣將,我等豈能毫無察覺?迄今為止,我軍細作和斥候還沒有傳回魏軍大規模調動的消息,這就說明魏軍沒有調兵遣將的跡象;不然的話,決計逃不過我軍細作的耳目。如此以來,在魏軍沒有大規模調兵的情況下,如果他還想偷襲我軍,就必然會選擇從陳留出兵,直接攻打開封城!”

  ??話音落下的那一刻,趙雲的臉上流露出自信的笑容,思路越來越清晰,越說越透徹。他把自己的思緒全都說出來,一邊闡述自己的見解一邊思緒急轉,快速分析問題,從而得出自己認為最準確的判斷。這就是談話的價值體現,不是為了交談而說話,交談的實際意義在於思考,把腦海裏紛繁複雜的思緒表達出來,去蕪存菁,從而抓住問題的核心,得出最合理的判斷。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