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氣吞山河】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7      字數:3473
  ————————————

  ??除了劉琦之外,能夠繼承帝位的就隻有過繼給蔡氏的次子劉琮。

  ??可是劉琮年幼,眼下還不滿十歲,一旦劉表歸天、劉琮即位的話,勢必造成皇權旁落、外戚專權的局麵,屆時南漢王朝就會徹底落入蔡瑁等人手裏。

  ??局勢就是這樣,龐統殫精竭慮地思索著南漢王朝的未來,唯一能想到的出路就是趁著劉表在世之時進一步鞏固政權,並借此將一部分軍權抓在自己手裏。隻有這樣,才能維係漢室正統的傳承,否則早晚有一天會被蔡氏一族取而代之,奪權篡位。

  ??早朝持續了近兩個時辰,臨到結束時,百官們不知出於什麽原因,居然空前一致的都沒有提及西晉皇帝頒布的科舉詔令。或許他們猜測劉表早就知道了,畢竟皇榜就貼在宮門外的牆垣上,宮裏這麽多內侍和宦官,豈能沒有人發現?於是百官們心照不宣,無形中達成一致,既然劉表自己不願意提起,他們也不觸這個黴頭,權當不知道。

  ??君威難料啊,誰也不會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冒險,一切還是順其自然為好。

  ??這就是南漢朝堂上的氛圍。

  ??乍看之下一團和氣,君是明君,臣是順臣,文武百官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可是這種和和氣氣的氛圍明顯不適宜用於朝堂之上,倒像是居家過日子才有的和睦氛圍。最重要的是,目前天下並不太平,南漢王朝還沒有達到海清河晏、關河寧定的程度;恰恰相反,如今是三國鼎立,另外兩個諸侯國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掃平其他諸侯國,一統天下。

  ??然而在南漢朝堂上卻看不到一絲火氣,看不到半分烽煙未熄的氣息,儼然關起門來過日子。從上到下,幾乎所有人都在迫不及待地享受這來之不易的富貴榮華,根本沒有人憂心社稷,為長遠目標謀劃布局。或許這隻是龐統的一己之念,全憑主觀臆測得出的結論,實際上百官們心裏未必就沒有想過南漢國的前途命運。

  ??隻可惜,龐統完全沒有看到百官之中有誰真正憂心社稷安危,所能看到的就是一團和氣,按部就班的重複套路,根本沒有人能夠提出行之有效的鞏固王朝根基的具體策略,更沒有人敢於站出來提議主動出兵攻城略地,進一步擴大疆域。

  ??想到主動出兵之事,龐統不禁抬頭看向上殿眯眼假寐的劉表,遂輕輕搖頭暗自歎息一聲,心中甚是苦澀。

  ??去歲李利登基稱帝之時,龐統奉命跟隨使團潛入長安,與魏國世子曹丕秘密接洽,費盡心力與之達成盟約。在那份盟約之上,南漢王朝無疑占據上風,向魏國提出諸多要求,並且最終都得償所願,由此龐統圓滿完成了出使任務。然而讓龐統始料不及的是,當他帶著與魏國達成的盟約回到荊州,皇帝和百官們見到盟約之後的反應卻是完全出乎龐統的預料之外,與他想象中歡欣鼓舞的情形大相徑庭。

  ??當時,劉表看過盟約後非但沒有一絲喜色,反而神情凝重,看向龐統的眼神中不無責備之意,若不是念及他不畏艱險、不辭勞苦地潛入長安的情麵上,隻怕劉表當場就會衝他發火,甚至還會降罪於他。百官們的反應與劉表一般無二,根本不認為這份盟約對南漢有多大好處,兩萬匹戰馬和裝備清清楚楚的寫在上麵,他們卻視而不見,反而異口同聲的公然指責龐統不該擅自做主答應率先出兵。更有甚者,大將軍蔡瑁盛怒之下伸手指著龐統的鼻子厲聲訓斥道:“對西涼用兵之事非同小可,這麽大的事情豈是你一介書生就能做主的?此舉何其草率,儼然將軍國大事當做兒戲,豎子不足與謀!”

  ??正是因為蔡瑁對他破口大罵,就等於是公然和他撕破臉皮,將彼此間的矛盾擺在桌麵上,讓荊州文武都能看見,從而迅速站隊,擺明立場。不得不說,蔡瑁借題發揮之下悍然出手,給予龐統異常沉重的一擊,令他在軍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一點勢力頃刻之間就被蔡瑁摧毀殆盡,十餘名依附他帳下的將領相繼倒戈,再度投到蔡瑁麾下。幾乎就是一轉身的工夫,龐統再度變成了孤家寡人,實實在在的光杆兒軍師;若不是劉表仍然信任他,並加以保護的話,隻怕龐統已經很難在荊州立足了。

  ??由於劉表和百官們對那份盟約都不熱心,使得南漢和北魏的結盟盟約被置之高閣,擱置至今仍是無人問津,儼然被眾人所遺忘。或者說滿朝文武百官包括劉表之內都在刻意逃避這份盟約,誰也不願提起此事,全當什麽都沒發生過,從來沒有這回事。對此,龐統是形隻影單、勢單力薄,除了黯然歎息之外,真正是束手無策。

  ??事情已經過去整整五個月,滿朝文武百官仍是絕口不提履行盟約,甚至輕易不願意提及北魏和西晉兩國的國號,唯恐觸及大家的敏感神經,招致劉表不快,從而引火燒身,觸犯眾怒。朝中文武百官之所以如此敏感,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包括皇帝劉表之內的文武百官都不想打仗,尤其不想與西涼軍正式開戰或全麵交鋒。

  ??在這個問題上,劉表沉默不語,蔡瑁、張允等保守派將領堅決反對開戰,蒯氏兄弟同樣是患得患失、搖擺不定,餘下黃祖和劉磐等保皇派又事事以劉表馬首是瞻。隻有軍中一些中層將領如長沙中郎將魏延和樊城守將文聘等人倒是積極響應,主張對西涼軍開戰,怎奈他們人微言輕,根本無法左右劉表的決斷,提出的不同意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五個月時間轉眼即逝,盟約之事一直擱置至今,龐統為此做出不懈努力,傾盡全力篩選出兩萬騎兵,積極做好準備,隻待接收魏國的兩萬匹戰馬和裝備之後就立刻可以組建一支戰騎,將荊州騎兵擴充至七萬戰騎,足可與西涼鐵騎正麵交鋒。現在一切都已準備妥當,隻要出兵攻陷南陽郡,打通與兗州的交接通道,就能得到魏國的兩萬匹戰馬和騎兵裝備,進而與魏國聯手對抗西晉大軍。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眼下龐統的處境與曆史上的周瑜何其相似,縱有雄心大誌卻不得施展,如之奈何?

  ??時至今日,蔡瑁破口大罵的那句“豎子不足與謀”,一直在龐統的耳畔邊縈繞回響,令他如鯁在喉、如芒在背,始終無法釋懷。奈何時下蔡瑁權傾朝野,近乎於一手遮天,南漢王朝數十萬大軍全都掌握在他手裏,如果得不到他的支持,龐統想要對西晉用兵無異於癡人說夢。可是龐統和蔡瑁已經撕破臉了,若想握手言和、重歸於好談何容易,幾乎不可能實現。是以龐統現在隻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劉表身上,隻要劉表願意出兵北伐,一切便可迎刃而解,縱然是蔡瑁也無法阻攔。

  ??畢竟,劉表才是荊州之主,根正苗紅的正統皇帝,即使蔡瑁手握軍權、權傾朝野,可他卻不敢違逆劉表的決定,更不敢公然違抗命令。劉表坐鎮荊州十餘年,手下擁有一大批文臣武將,又有荊州各大世家的依附支持,威望之高、根基之深厚,絕不是蔡瑁能夠比擬的。因此,隻要劉表不死,南漢政權就不會出現動蕩,他就是荊州的唯一主宰,一聲令下,數十萬大軍便可隨之而動;如果形勢需要的話,還可以調動江東軍參戰,實力之強大不遜於北魏曹操。

  ????????早朝之上,龐統一言不發,腦海中快速轉動,紛繁複雜的朝堂形勢和天下走勢全部浮現在心頭。他所做的就是抽絲剝繭地梳理其中的脈絡,去蕪存菁的抓住主線,從而積極思索對策,逐項解決目前最棘手的問題。當下,最讓他憂心的有兩件事,其一是他手袖裏的科舉告示,其二是如何履行與魏國簽訂的盟約。

  ??散朝之後,龐統沒有跟隨百官離開皇宮,而是尾隨劉表身後走進偏殿。無獨有偶,蔡瑁、張允、劉磐、黃祖和蒯氏兄弟也隨後跟來,顯然他們已經意識到西晉皇帝李利頒布的科舉詔令意味著什麽,因此他們在朝堂上絕口不提,但心裏卻無法淡定,亟需第一時間和劉表商議對策,以應對即將到來的科舉風暴。

  ??偏殿裏君臣落座。正如龐統所料,劉表早已獲悉了宮門口的皇榜之事,並且知道這份詔令不止宮門口一處,城中各條街巷上都有同樣的詔令。

  ??此外,劉表還透露,他已得到密報,科舉詔令並不局限於襄陽城,在其它城池乃至整個荊州境內都有同樣的皇榜出現,甚至有漁民在長江裏也打撈到裝著皇榜的密封竹筒。由此可見,江東境內同樣可以見到相同的皇榜。

  ??說到這裏,劉表由衷感歎道:“真是大手筆啊!平心而論,此舉堪稱開天辟地之舉,氣吞山河,膽識驚人,後生可畏啊!”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