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未來之星】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7      字數:3783
  ————————————

  ??然而諸葛亮這番話卻不似作偽,分明是誠心誠意地和他交心深談。這一點,司馬懿堅信自己不會看錯,因為他對自己看人的本事很有信心,絕對不會看走眼。

  ??思緒急轉間,司馬懿咧嘴一笑,可他不笑還好,這一笑讓諸葛亮感覺頗為怪異,儼然皮笑肉不笑,笑容很冷。但司馬懿卻沒有笑容很醜的覺悟,輕笑道:“軍師折節下交,令在下受寵若驚。不知軍師能否如實相告,為何五日之間竟三次前往朱雀營?須知,朱雀營有郭嘉坐鎮,似乎不用軍師勞心?”這是司馬懿對諸葛亮是否誠心與自己結交的考驗。其實他已經猜出一些端倪,隻需稍加求證,即可知曉原委,卻還明知故問。

  ??也正是這個時候,司馬懿恍然想起李利曾對他說過一句話:“明知故問才有問的必要”。現在回想起來,這話端是精辟,與司馬懿此刻的心思十分契合。

  ??諸葛亮聞聲詫然:“仲達當真不知此中原委?據我所知,你已經跟隨主公一年有餘,居然不知道主公與朱雀營主將統領張飛是宿敵?”

  ??“呃,竟有這等事?”司馬懿驚訝一聲,既而急聲道:“在下確實不曾耳聞,還請軍師賜教。”

  ??諸葛亮輕輕擺手道:“談不上賜教,此事並不是秘密,軍中將領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隻要仲達稍加留意就能打聽清楚,既然仲達還不知情,我說與你聽便是。”

  ??話音一頓,諸葛亮已然猜出司馬懿在大將軍府待了一年多時間竟然如此孤陋寡聞的原因,由此也證實了他的推測。一年多來,司馬懿一直被排擠在西涼軍之外,沒有人願意和他交往,軍中將領對他更是拒之門外,是以司馬懿直到現在仍是孤家寡人一個,徹底被孤立了。

  ??一念至此,諸葛亮計上心來,繼續說道:“仲達應該知道,張飛與涿郡劉備、河東關羽二人是結義兄弟,這三人曆來同生死、共進退,結義之情為世人所稱道。”司馬懿聞聲點頭,卻並不插話,傾聽著諸葛亮的講述。顯然他是個善於傾聽的人,耐心十足,或許這也是他能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司隸大戰時,劉備率領數萬徐州軍與中原諸侯會盟,其弟張飛於兩軍陣前搦戰,與我軍中大將許褚力戰百餘回合,而後與呂布聯手,險些害了許褚性命。盟軍大敗之後,若不是趙雲將軍念及昔日情誼,網開一麵,放其逃生,劉備、張飛兄弟二人決計無法活命。討袁之戰中,劉備三兄弟落難,張飛隻身逃往豫州,被桓飛獲悉行蹤後領兵追殺,如不是主公及時趕到,恐怕張飛早已命喪黃泉,陳屍多時了。張飛被俘後,主公待其極厚,屢次勸降於他,奈何這廝不明事理,寧死不從。

  ??隨後冀州之戰爆發,主公一時不察誤中曹操和袁紹的詭計,二十餘萬大軍盡沒於一役,就連主公自己也身陷囹圄,九死一生。好不容易衝出鄴城,卻不料竟在即將趕到壺關之時遭遇劉備、關羽等人的伏擊,險象環生,幸得公孫伯圭拚死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化險為夷。是役,公孫瓚舍生取義,主公為此悲痛欲絕,諸將力諫主公斬殺劉備三兄弟替公孫將軍報仇,用其頭顱祭奠公孫將軍。然而,為了顧全大局,主公最終還是留下了劉備三兄弟,為隨後順利收複徐州奠定了基礎。”

  ??說到這兒,諸葛亮語氣一頓,由衷感歎道:“主公是我見過的最仁慈的君主,胸襟之豁達亙古未有,愛才惜才之心與日月同輝!自從冀州之戰結束後,主公以德報怨,屈尊降貴親自征召太醫院華佗和張機兩位神醫為劉備和關羽二人治傷,由此才保住了劉備的性命。事後,主公不計前嫌,賜予劉備三兄弟官爵和府邸,安置其家眷和族人。然而張飛和關羽二人卻並你不領情,依舊不肯效忠於主公,隻在戰時隨軍出征,其他時間一概不奉詔令。”

  ??聽完諸葛亮這番講述之後,司馬懿臉上仍舊是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但他內心深處卻如驚濤駭浪一般洶湧跌宕,深深地被李利豁達的胸襟所折服,清晰意識到也許自己誤解了李利,他並沒有尋機殺害自己的想法。或許,經過上黨郡守府的那場生死問答之後,李利就已經收起了殺心,決定放過他司馬懿了,怎奈司馬懿自己生性多疑,下意識地認為李利不會放過他,一直在找機會除掉他,永絕後患。

  ??此時此刻,聽了諸葛亮講述劉備三兄弟與李利之間的恩怨之後,司馬懿恍然發現自己和李利之間的仇怨根本算不了什麽,甚至於自己和李利之間的仇恨說出來都很牽強。畢竟,他司馬家族是毀在亂兵的手上,當夜殺進司馬府邸的不光是滕霄所部三千甲士,還有諸侯盟軍的兩千餘名殘兵。因此這份滅門大仇不能全都算在西涼軍頭上,不能強加在李利身上;嚴格說起來,參與司隸大戰的所有諸侯都有份兒,都與他司馬家族有滅門之仇。換言之,如果沒有司隸大戰,他司馬家族就不會遭難,最多破財消災,把上百年積累的財帛拿出一部分送於李利,即可化險為夷。

  ??暗自思量之中,司馬懿忽然感覺自己是不是太過狹隘了,過於偏激,思想太複雜,把簡單的問題想得太複雜。事實上,這一年多來,他整天跟在李利身邊,切身體會到李利並不是大奸大惡之徒;恰恰相反,李利待人隨和,處事寬仁,平日裏沒有一點架子,對待親兵和侍女都很和善,對他司馬懿更是以禮相待,從未發過脾氣,更不會頤指氣使的故意刁難。

  ??潛移默化之下,司馬懿感覺自己活了二十多年,隻有這一年多時間過得最舒心最自在,比自己家族中的生活還要輕鬆隨意許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處處提防著李利,惟恐李利哪根神經不對,對他狠下殺手。隻不過他的擔心是多餘的,這麽久下來,李利對他既不過分優待,也不刁難,隻要他做好份內的事,就萬事大吉,從未受到任何處罰,反倒是得到不少賞賜。因為他辦事穩妥,思慮周全,李利先後賞賜他一幢三進宅院和三百餘匹綾羅綢緞,並給他五十兩金,讓他安置家眷,此外還派給他十名甲士,充作隨身親兵。

  ??正是因為這樣,當李利將他派到諸葛亮帳下任職之時,他心裏隱隱有些失落,隻是他自己不願意承認,反倒自我安慰:“終於脫離虎口了。自此以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司馬懿早晚能夠出人頭地,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

  ??直到此刻,司馬懿方才幡然醒悟,清清楚楚地認識到自己離開大將軍府時確實是很不舍,而他之所以想做一番大事,其實就是為了向李利證明,他司馬懿絕非庸才,早晚做一番大事讓李利看看,讓他後悔當初把自己趕走是個失策的決定。乍看起來,司馬懿就像是個怨婦,但李利和他可不是背背山,而是長期相處下來所形成的友情。盡管他們彼此都不願意承認這份情誼,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畢竟人都是感情動物,朝夕相處一年多時間如果說沒有一點情誼,那隻能說明彼此之間都是惺惺作態,骨子裏都是極度自私自利的人,與冷血動物無異。

  ??非常之人必有過人之處,其心胸氣度和自我反省能力絕對遠超常人,否則他一輩子都不可能獲得成功。司馬懿就是後世公認的非常之人。

  ??沉默良久,司馬懿伸手給諸葛亮倒上一杯茶,低聲坦言道:“聽軍師一席話,在下感觸良多。主公以德報怨的胸懷,在下之前亦有耳聞,卻並不信以為真。然則,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此番張飛榮升軍中上將,讓在下真正相信傳言不虛,主公確是當世雄主。隻是??????”欲言又止,司馬懿的臉上罕見地露出幾分為難之色,有些難以啟齒,不知該不該說。

  ??諸葛亮生就一顆七巧玲瓏心,心思敏捷,當即會意道:“仲達兄想說你司馬家族與主公有家仇之事吧?此事我早已知曉,姑且不說孰對孰錯,單說這亂世之中有哪個家族可以獨善其身,置身於亂世之外?你司馬家族乃百年望族,即使主公不取司隸,其他諸侯也不會放過這塊中原腹地,而你司馬家族無論依附哪路諸侯帳下,都會遭到打壓,輕則散盡家財,重則家破人亡。亂世爭雄,諸侯們需要無數錢糧來招兵買馬,壯大實力,像你們這樣的百年望族無疑是最為顯眼的存在,說是眾矢之的亦不為過。

  ??所以,有些事情早晚都會到來,終究是躲不過去的。對於你司馬家族的遭遇我深表同情,至於仲達兄如何看待這件事,日後打算如何施為,我也不想多問。但是作為一起共事的同僚,我奉勸仲達兄一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異於自取滅亡,斷不可取,智者所不為也。仲達乃當世智者,思慮縝密,孰輕孰重便不用我多說了。我能說的就是,當下局勢甚為嚴峻,待主公登基之後天下局勢必將大變,屆時就是你我建功立業之時。機會難得,仲達兄切莫錯過,隻有趁此機會積累足夠的軍功,日後仲達兄才有獨當一麵的資本,否則終其一生都不可能獲得掌軍的機會。仲達兄當知,我軍之中人才濟濟,謀士如雨、戰將如雲,從不缺少能征善戰的統兵大將,因此要想從中脫穎而出,就需要付出遠超旁人的努力。言盡於此,望仲達兄善加珍惜,切不可因一時私憤而耽誤了一生前程。”

  ??“孔明良言,愚兄銘記於心,他日必定厚報。”一番交心之下,司馬懿終於鬆口了。一對宿世之敵居然化敵為友,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征途上就能看到他們攜手征戰的身影,宛若兩顆交相輝映的將星。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