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司馬懿】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7      字數:3635
  ————————————

  ??話不說不透,理不辨不明。

  ??挑破緣由之後,李利已無心留意馬忠的神色,邁過門檻,信步走到簷下石階上,輕聲歎息道:“自從董卓死後,司隸就被我掌控在手裏,可是我一直沒有真正占據司隸,其根結就在你們這些世家大族和豪強盤踞在司隸。

  ??東漢建國兩百餘年以來,經過數次動蕩之後,仍有四成左右的王公貴族和名門世家集中在司隸,牢牢把持著司隸各郡縣。如果不把這些盤根錯節的家族勢力連根拔起,誰都無法真正占據司隸。

  ??所以,司隸大戰的根源就在於此。我需要借助各鎮諸侯之手,攪亂司隸局勢,迫使這些家族勢力參與進來,將隱藏在暗中的實力徹底暴露出來。

  ??如此一來,戰後拔除世家大族便是勢在必行,並非單單針對你司馬家族,所有世家和豪強都不能幸免;否則的話,司隸仍會繼續動蕩下去,始終無法安穩。”

  ??說到這裏,李利扭頭看向身後的“馬忠”,輕笑道:“西涼是我李利的根基,司隸是我西涼軍征討中原的必經之地,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以你司馬仲達的聰明才智,豈能想不明白如此淺顯的道理?

  ??因此,你若想報仇,不用處心積慮的算計旁人,我李利不需要麾下部將代主受過,更不需要嫁禍他人,想要報仇直接找我便是。說句不中聽的話,也是大實話,在我李利麵前,區區司馬家族何足道哉,揮手可滅。不管你能不能接受,這都是事實,你也可以把它視作我給你的忠告。機會並不是隨時都有,一旦你做出選擇,便再也無法回頭。”

  ??聽完李利這番話,馬忠的臉色十分精彩,用瞬息萬變來形容絲毫不為過。但見他額頭上青筋暴凸,暗青色的血管交叉處鼓起一個個蓬隆,宛若蠕動的蚯蚓。眸光幽暗而冷厲,睚眥欲裂;臉上一片肅殺之氣,腮幫子鼓鼓的,儼然是咬緊後槽牙,憤怒的咬牙切齒,恨不得一口咬死李利。如果目光可以殺人的話,恐怕李利此刻已經被馬忠千刀萬剮了。隻可惜,世上沒有如果,隻有令人恨得牙癢癢的事實。

  ??此時馬忠的腦海裏回響著李利的那句“區區司馬家族何足道哉,揮手可滅”,太囂張了,太氣人了,口氣之大、氣焰之猖狂,已然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馬忠敢肯定,這是自己二十餘年裏聽到的最肆無忌憚的話,真正是大言不慚,無恥之極!

  ??然而義憤填膺之餘,馬忠卻清晰地感覺到自己正處於濃烈得讓人透不過氣的凜冽殺機之中。那宛若實質的殺氣形成一陣陣冰冷刺骨的寒風侵襲著他並不瘦弱的身體,令他全身冰寒、冰冷徹骨,身體不由得哆嗦起來,仿佛大熱天打擺子。門外一陣陣熱浪撲麵而來,而身邊卻是一個個滿目殺機的鐵血將領像餓狼一樣冷冷盯著他,儼然隻要狼王一聲令下,餓狼們就會一擁而上,將他大卸八塊,撕成碎片。

  ??恍然間,馬忠、哦不,司馬懿第一次感覺到死亡距離自己居然如此之近,近的觸手可及,近的可以嗅到煉獄的氣息,近的令人毛骨悚然,全身輕輕的仿佛沒有一點重量。這是死亡的感覺,亦是司馬懿平生第一次與死亡親密接觸,清清楚楚地感受到死亡的氣息籠罩著自己,似乎隨時都會把自己帶走,永久地離開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徹底與所有親人、故友和仇敵訣別了。

  ??觸摸死亡,才能清晰意識到生命的可貴;求生無門,才能深刻體會到生活的精彩;生死兩難,才能真正忘卻徹骨的仇恨。

  ??與死亡親密接觸的一瞬間,司馬懿腦海裏浮現的不是滅門大仇,不是功名大業,不是榮華富貴,而是無盡的悔恨,無盡的懺悔。悔恨自己一身所學竟然還未施展便要與世長辭,懺悔自己一直生活在仇恨之中,被仇恨蒙住了眼睛,心裏始終都是人性最陰暗的一麵,從來沒有敞開胸懷享受過明媚的陽光和天高雲闊的生活。最讓他懊悔不迭的是,他隻有二十四歲呀,寸功未立、聲名不顯卻英年早逝,人生最殘忍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給他重來一次的機會,那麽他會??????

  ??“大將軍此刻想殺我,莫非你想當眾食言而肥,言而無信嗎?”沉默良久,司馬懿臉上的憤怒之色消失殆盡,既而小心翼翼地觀察李利的舉止神情,低聲詢問道。

  ??李利不置可否的輕笑道:“食言而肥麽?這是你一廂情願而已,我不這麽認為。或許是你太健忘了,忘了你此刻身在何處,站在你身邊的又是何人;你若死了,誰會知道,從何而知?嗬嗬嗬,不知仲達以為然否?”這是李利首次直呼司馬懿的字號,語氣中帶著戲謔之意,笑得頗為玩味,耐人尋味。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人。其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長子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行二,為仲達。

  ??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又因其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乃非常之人也。據說,司隸大戰時曹操曾前往司馬家族征辟司馬朗出仕,司馬懿時年十四歲,卻對其父司馬防言道:“此乃亂世之奸賊也,家兄此去實為明珠暗投!”是以司馬朗沒有在曹操帳下出仕,而是改投袁紹麾下。

  ??正因如此,當司馬家族遭遇大難之後,全家才能逃往黎陽避難,總算保住了家族的一點骨血,不至於滅族。但是,隨著曹操提領冀州,司馬防和司馬朗父子倆終究還是在曹操帳下任職,而長大成人的司馬懿卻依然不肯投曹操,隱姓埋名潛入並州,寄居在司馬家的故交崔家掌舵人崔琰府上。

  ??寄人籬下的司馬懿並不是不想出仕,畢竟天下局勢已然明朗,此時若是還隱匿不出,日後恐怕再也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了。怎奈司馬懿認出了當年率軍殺進司馬家的“盜賊頭目”赫然是鎮守並州的鎮北將軍滕霄,而且滕霄經常出入州府,與崔琰關係匪淺;如此一來,司馬懿便輕易不敢露麵,惟恐滕霄殺他滅口。直到滕霄奉命輪調河內,率軍離開並州,司馬懿才敢出仕,孰料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最終還是被李利識破了身份。

  ??此時此刻,司馬懿危在旦夕,生死全憑李利一句話。是以他真心害怕了,怕得全身哆嗦,站在李利麵前他大氣都不敢出,生怕一不留神冒犯了李利的虎威,既而人頭落地,英年早逝。

  ??司馬懿怕死嗎?

  ??螻蟻尚且貪生,何況司馬懿乎?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怕,怕得要命,他比絕大多數人還要惜命,因此他在曆史上活得比誰都長,七十三歲高齡方才壽終正寢。

  ??“方才大將軍曾言,隻要在下如實回答三個問題,便赦免在下欺瞞之罪。而今想來,那時大將軍便已知曉在下的身份和來曆了。既然這樣,就說明大將軍本就無意殺我,為何此時又反悔了呢?”

  ??看到司馬懿一副“我好怕怕”的樣子,李利並不信以為真,反倒有些欣賞他的沉穩與機變,更欣賞他的隱忍功夫。

  ??曆史上,司馬懿是個識時務、知進退的人,更是古往今來的第一位能屈能伸、進退自如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三十歲出仕,四十二歲才第一次獨當一麵,四十七歲首次掌軍,掛帥出征。他一生之中經曆的起起落落足有十次之多,五十歲以後才算是真正站穩腳跟,手握軍權,由此奠定了司馬氏王朝的根基。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人,也是一位真正的智者,隱忍了大半輩子,一直等待時機,直到天命之年才等到機會,而機會一旦被他抓在手裏,便再也無法溜走。

  ??平心而論,李利對司馬懿非常忌憚,有心將他除之而後快,卻又憐惜其才,於心不忍。是以李利給司馬懿留了一條生路,而且還準備用他,這是因為李利相信自己能壓製司馬懿的野心,哪怕是和他比壽命,也能耗得過他。眼下他比司馬懿大四歲,年齡相差不大,如果有一天他撐不住了,必定先除掉司馬懿。更重要的是,李利膝下子女眾多,隻要培養出幾個可堪大用之才,便可高枕無憂。當然了,這是最壞的打算。

  ??實際上根本不用這麽費勁,隻要諸葛亮不會勞累過度而死,就足以壓製司馬懿抬不起頭來,畢竟孔明比司馬懿還小兩歲呢。何況李利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培養後備人才,並且手中可用之人不在少數,有沒有司馬懿都無關大局,對即將到來的逐鹿之戰沒有太大的影響。

  ??心思急轉之中,李利輕笑道:“孤說過的話自然作數,迄今為止,孤從未失信於人,因此你盡可放心。之前已經提了兩個問題,現在是第三個,仲達聽好了。當下北魏、南漢相繼立國,我西涼諸將屢屢聯名勸進,孤答應了。由此問題就來了,仲達以為孤若登基,國號以何為佳?”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