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平川之豪情震山河】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7      字數:3793
  ————————————

  ??“嗯?”諸葛亮聞聲色變,詫異道:“主公所言當真,益州之外竟有如此廣博的疆土?”

  ??“當然。”李利應聲頷首:“益州之南和西邊都有非常廣大的地域,怎奈西南多瘴氣,蛇蟲毒物極多,地廣人稀,被視為蠻荒之地。自古至今,我漢人輕易不願涉足其中,是以並不知道西南和西邊的疆域之大,絲毫不遜於我炎黃九州,真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諸葛亮聞言後,十分震驚,驚訝不已,暗自咋舌,怔怔失神,半晌說不出話來。

  ??不僅是他,就連周瑜和法正二人亦不例外。他們二人的神色與諸葛亮一般無二,神情詫然,表情甚為豐富,又驚又喜,將信將疑。

  ??他們三人堪稱當世智者,實為大漢頂尖謀士,一等一的聰明人,自詡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稱時下真正的飽學之士。

  ??然而他們的所見所學,九成以上來自史書典籍中所記載的知識和見聞。毫不誇張地說,但凡書籍中記載的知識,他們即使是不求甚解,亦有所耳聞,鮮有他們不知道的事情。但是史書典籍所沒有記載的大漢疆域之外的地域人情,以及奇聞異事,他們卻是無從涉獵,說是一無所知亦不為過。

  ??相比而言,如果單論學識或對史書典籍的理解,周瑜、諸葛亮和法正三人的學識都不遜於李利,甚至遠遠超過他。因為李利對許多晦澀難懂的古文都是不求甚解,甚至很多史料典籍,他見都沒見過,可是周瑜三人卻是熟讀史冊,熟諳東漢之前曆朝曆代的正史和奇聞異事。

  ??在這一點上,李利真是自愧弗如,望塵莫及。索性他也不需要知道這些被湮沒在塵埃的曆史,即便能夠用到,有孔明等人代勞即可,用不著他親力親為。

  ??然而李利所知道的大漢疆域之外的疆域和種族,就不是周瑜等人所能理解的。於他們而言,真正是聞所未聞,簡直就如同神話一般,隻能憑借臆測想象,卻無法勾畫出具體的地形地貌,更想不到生活在毒瘴肆虐之中的人究竟如何生存,想象不出他們的生活環境和部落階層又是什麽樣子。

  ??這是認知範圍的局限性造成的,接觸不到的東西,自然無法理解,與聰明與否無關。

  ??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閉塞,交通不便,仍然以鬼神之說為主的封建社會裏,人們能夠接觸到的事物相對有限。大多數人從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個縣城、甚至是一個村落之中,他們所能接觸的事物和信息極其有限,由此便不難想象,他們對外麵的世界能夠了解多少。

  ??因此,不了解外麵的世界並不可笑,更不是無知,相反他們是值得敬重的人,民風淳樸,生活中充滿了真善美,至情至性,忠孝誠信,活得簡單而充實,很容易獲得滿足和快樂。與之相比,後世的我們眼界開闊,知識麵極廣,不懂天文卻熟知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都有涉略。可是懂得的東西越多,苦惱越多;獲得的信息越多,欲望越多,從而不知不覺失去了人生當中最淳樸最寶貴的一些東西,失去了很多應有的簡單和快樂,似乎永遠都無法真正感到滿足。

  ??於是我們偶爾會感歎,社會進步了,生活在社會之中的我們卻在不斷退步,經常迷失自我,缺乏信任,以至於連最起碼的真善美都變得模糊起來,不知不覺都以自我為中心。記得小時候,我們常說某某人太自私,但現在整個社會都不說自私這個詞兒了,因為我們都在其中,大家都一樣扯平了,就沒必要再說了。

  ????????言歸正傳。

  ??就在諸葛亮錯愕失神之時,周瑜頗頗為驚奇的道:“據末將所知,江東以南就是海域,東南方便是我大漢最遠的州郡交州。而益州西南及西邊,正如主公所說,全是灌木叢林,毒瘴彌漫,人跡罕至,是為蠻荒之地。

  ??末將之前亦有所耳聞,毒瘴叢林之外仍是海域。而毒瘴彌漫的叢林裏隻有蠻夷才能生存,若是我漢人貿然進入叢林的話,均是有去無回,數百年來近乎沒有人能夠活著走出來。因此,恕末將鬥膽,主公方才所言是否有些欠妥?

  ??如果真如主公所說,那沿途之上必定是險阻重重,危機四伏,加之又有毒瘴肆虐,貿然出兵進剿,甚是凶險哪!”出身江南的周瑜顯然對南疆有所了解,於是提出疑問,雖然他並未直接反對李利出兵南蠻之外的長遠戰略,卻直言不諱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

  ??這便是極具軍事才能的周瑜周公瑾,個性極其鮮明,見解獨到,一旦發現問題便立即指出來。這種膽識和氣魄在軍中無出其右者,而這恰恰是李利最欣賞他的地方。

  ??李利輕輕點頭,讚許道:“公瑾所言不錯。益州東南與交州之間隔著十萬大山,沿途之上崇山峻嶺數不勝數,根本沒有可供通行的道路,因此被稱為‘南疆’。然則南疆地處我大漢疆土之內,早晚都會開鑿出道路,將其納入我大漢王化之下,是以進駐南疆隻是時間早晚問題,暫時不用管它。單說益州西南和西邊的毒瘴叢林,那裏確實存在著廣博土地,其間生存著許多部落,就像南蠻部落一樣。

  ??而我漢人之所以從未涉足其中,原因很多,最關鍵之處無外乎此三點。其一,西南叢林毒瘴彌漫、終年不散,毒蟲猛獸頗多,令人生畏。其二,叢林炎熱,陰寒潮濕,我漢人涉足其中,水土不服,易生疾患,難以適應。其三,南地水網密布,通行不便,阻塞道路,不利大隊人馬行軍。此外,還有天氣多變,氣候變幻莫測等製約因素,其中不乏雪山、沼澤等惡劣環境,由此使得這些疆域數百年來一直獨立於大漢之外,人跡罕至,所知寥寥。

  ??但是這些困難總要一點點克服,不能望而卻步,繼而將其徹底遺忘。隻要我等不輕言放棄,堅持探索,穩步推進,終有一日能夠克服困難,進入這些未知的疆域。隻要肯努力,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難倒英雄輩出的大漢民族,對此我深信不疑!”這番話是李利的肺腑之言,亦是有感而發。

  ??麵對英姿勃發的周瑜、法正和諸葛亮三人,又置身於益州境內,再世為人的李利不由想到許多和他們相關的事情。

  ??曆史上,周瑜曾經千方百計地謀取荊州,屢敗屢戰,並為此付出生命,年僅三十六歲便英年早逝;而流芳千古的武侯諸葛亮,窮盡一生心血都在謀劃著北伐中原,一次又一次勞師遠征,奔赴千裏攻打西涼,最終仍是以失敗而告終,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佳話。法正也不例外,所有心思都用在中興漢室,輔佐劉備身上,同樣是年壽不永,英年早逝。

  ??這些對於李利而言已經塵封的曆史,讓他感慨良多,思緒萬千。此刻談論到南蠻問題的時候,李利萌生一個極其大膽的設想,假如曆史上的周瑜輔佐孫權割據江東之際,他能將目標從荊州轉移到江東以南和西邊的所謂蠻夷之地,繼而傾盡畢生精力,率領東吳水軍西南挺進,其結果又將是何等景象?

  ??與之相對的是,諸葛亮窮盡一生心血都在北伐,為此不惜數次遠赴千裏之外勞師遠征。倘若他將戰略目標轉移到益州西南或西邊的廣博地域,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加上益州後方的錢糧供給,未必不能在西南再建一個強大的帝國。要知道益州之外還有極其遼闊的土地,諸如後世的越南、老撾、緬甸、西藏和印度等疆域,其疆域之大,與大漢疆域相比亦不遑多讓,甚至猶有過之。

  ??有道是:千裏蜀道難於上青天。可是蜀漢大軍卻在這條蜀道上耗盡數十年光景,翻來覆去折騰了十幾回,怎麽就不能穿過南蠻領地,向西南和西邊開疆擴土呢?曆史上的諸葛亮已經平定了南蠻,克服了毒瘴,怎麽就不能再進一步呢?古老的印度文明能與華夏文明相媲美,以諸葛武侯的通天徹地之能,窮盡一生心血,即使不能占領其全境,打下半壁江山完全沒有問題,如此便可再創一個華夏文明,再建一個東方帝國。

  ??如果諸葛亮果真這麽做了,那麽他將蜀漢的戰略縱深足足延長了數千裏,甚至是萬裏。如此以來,曹魏又有何懼?彼此間完全可以成為友好鄰邦,畢竟都是同族同種的炎黃子孫,一個在東方,一個占據西方,相隔數萬裏,真正可以做到相安無事,互通有無,甚至可以攜手共進,重新書寫輝煌的華夏文明。

  ??可是認知上的局限性,讓這些驚才絕豔的曠世之才將一生心血都用在內訌廝鬥之上,目光始終盯著大漢十三州,根本就沒有想過探索未知的疆域,為炎黃子孫開疆擴土。

  ??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大漢之外還有毗鄰的疆土,是以沒有開疆擴土之念,但是李利不能不想,甚至時刻都將此事記在心上,片刻不曾或忘。正如他自己所說,有生之年不管能不能實現如此宏大的願望,但他都要為此付出努力,一步步推進,能占多少占多少,為後世子嗣作出表率,讓他們知道大漢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大漢之外還有更加遼闊的土地。

  ??但是,目前局勢已然是箭在玄上不得不發,平定天下已是大勢所趨。畢竟冀州曹操和荊州劉表的地盤勢力都處於腹心位置,斷然不能坐視不理,必須予以清除,否則李利縱有宏圖大誌亦是枉然,根基不穩,什麽事也別想幹成。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