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走馬燈,地主之誼】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6      字數:3628
  ————————————

  ??“哦?如此甚好。”

  ??董和愕然應聲,雖然心存疑慮,卻見李利俊朗和善,笑容和煦,說話時聲情並茂,極具感染力,決然不是奸邪訛詐之徒。於是他便放心了,一邊走一邊與李利低聲交談。

  ??僅是一麵之緣,董和便感覺自己和李利話語投機,甚是投緣。關鍵是李利十分健談,尤其是他利對董和當下正在推行的政令給予極高的評價,這讓董和很喜歡和他說話,至少要比與吳懿這個莽夫交談要愉快得多。

  ??談得這麽融洽,可是董和此刻連李利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李利對他卻是十分了解,已經留意他好多天了。

  ??現任成都令董和,字幼宰,為人正直而質樸,頗具治政才能,為官清廉,上任成都令之後身體力行,提倡勤儉樸素,抵製奢侈之風。為此,城中各大世家對其頗有怨言,卻又甚為敬畏。自從他出任成都令以來,城中大戶和縉紳之家的婚喪嫁娶便不敢大操大辦,就連平日裏出行都必須有所節製,以免被董和撞見,丟了顏麵不說,還得硬著頭皮聽董和說教一番,端是狼狽之極。

  ??正因如此,在董和出任成都令的一年多時間裏,先後有幾十位官吏向劉璋進獻讒言,暗中詆毀董和,想讓劉璋撤換董和,將其發配到西南郡縣,遠離城都。劉璋接納了眾官員的建議,欲要撤掉董和成都令之職時,董和不急不躁地問了一句:“在下有何過失?”

  ??劉璋當即無言以對,覺得無緣無故撤換董和確實難以令人信服,於是便命人搜集董和的過失,事無巨細一律詳查。可是法曹小吏翻來覆去的查了幾遍,卻愣是查不出問題,反倒是搜集了一堆被人蓄意掩蓋的政績。所幸劉璋並非昏聵至極之人,看到佐吏們好不容易搜集到的董和的“罪證”之後,甚為動容,遂將其留任。

  ??然而劉璋是個極度重視顏麵的人。經過這麽一鬧,他心裏雖然認可董和的治政才能,卻仍舊不喜歡董和,始終感覺有損顏麵,以致董和很少出現在他麵前,每次例行議事也將董和排除在外。

  ??現如今,州城被西涼軍四麵合圍,董和這個素來不被世家大族和劉璋所喜的成都令也變得重要起來,劉璋準許他前來參加州牧議事。

  ??說是參加軍政議事,其實董和大部分時間都是聽眾,位卑言輕,又不被州府一眾僚屬所喜,勢單力孤,即便是向劉璋諫言,亦不會得到重視,更不會被采納,說了也是白說。而他之所以被劉璋召來議事,是因為劉璋打心眼裏欣賞他的一身正氣,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因此,他雖然很少諫言,但是隻要開口說話,所言必定十分中肯,為劉璋最終做決斷提供有力的參考意見。這一點,隻怕董和還兀自不知,根本不知道他自身的價值所在;以至於他一直抱著“陪太子讀書”的心思,奉命前來充當看客,多聽少說,以免惹得劉璋不高興。

  ??相對而言,董和之所以能夠進入李利的視線,引起李利的高度關注,是因為董和以身作則,改變了成都乃至整個益州崇尚奢華的風氣。

  ??眾所周知,蜀地物產豐富,當時風氣盛行奢侈,經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飲食玉液瓊漿,到婚娶喪葬時,幾乎傾盡家財來鋪張辦理。董和以自身的行為節儉來為眾人做出表率,粗衣素食,處處以符合禮製為行為準則,當地奢侈風氣於是大為改變,大家都對其心存存畏懼而不敢冒犯。

  ??去歲,成都城裏的一些豪強因害怕董和的嚴厲,於是鼓動劉璋調任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但是,除了查無實據之外,令劉璋和豪強們萬萬想不到的是,成都縣中的官吏和百姓扶老攜幼挽留董和的有幾千人,劉璋隻好讓董和留任兩年。

  ??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李利的先知先覺的記憶裏,還知道董和一生勤儉樸素。曆史上,左將軍劉備占領益州之後,征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他們出謀劃策,共事歡洽交情深厚。自從董和居官食祿以來,對外治理安撫邊疆少數民族,在內參與軍國大事,前後長達二十多年,臨終時家中竟然沒有一石糧食的私財。

  ??這在曆史上蜀漢官吏中是絕無僅有的,為此董和逝世之後,時任蜀漢丞相的諸葛亮深切懷念著董和,曾直言不諱地當眾讚道:“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則亮可少過矣。”諸葛亮一生謹言慎行,身負經天緯地之才,很少有人能夠指出他的不足,並最終得到他的認可和由衷誇讚,董和便是其中之一。

  ??或許大多數人對董和沒有多少印象,但如果提起後來被蜀人稱為“蜀漢四相”之一的董允,想必就不陌生,董允便是董和之子。(備注: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費禕和董允。)

  ??正因為如此,當董和從州牧府正堂走出來的那一刻,吳懿乍一提起董和的名字,李利便讓吳懿上前攔住他,以免他被即將發生的劇變所殃及。由此不難看出,李利很器重董和,不想看到這樣一個極其難得的“清官好官”卷入爭鬥之中,於是便設法將他留在州牧府裏,跟在自己身邊。

  ????????州府後院,內堂。

  ??當李利、吳懿和董和趕到二堂時,恰好看見張鬆與兩名內侍將半醉半醒的劉璋攙進後院,於是他們尾隨而入,跟著張鬆等人走進內堂。

  ??“咦,幼宰為何去而複返?”

  ??剛把劉璋扶到堂中坐下,張鬆正要鬆口氣之時,暮然回頭便見方才離去的董和出現在內堂門口。張鬆頓時大為驚奇,隨口詢問原因,話未說完,卻見吳懿和一名高大俊朗的年輕男子跨過門檻,大步走進堂中。

  ??“子遠將軍也來了。不知這位公子是??????”眼見吳懿帶著一位陌生人深夜前來內堂,張鬆神情一變,遂佯作若無其事地招呼吳懿一聲。待說到身穿俊朗男子時,張鬆的眼瞳驟然一縮,眼皮劇烈跳動,噌地一聲站起來,驚訝之情無以言表,滿臉驚駭之色,話音戛然而止。

  ??被吳懿推搡著走進內堂的董和,沒有注意到張鬆驚駭愣神的神色,他的注意力全都放在靠著座椅仰頭假寐的劉璋身上,快步走進堂中,連忙躬身施禮道:“稟主公,吳懿將軍有要事求見,並向舉薦一位當世賢才。”顯然,前後不到一刻鍾的交談,董和便認定李利乃當世大賢,於是不等吳懿開口說話,他便率先代為引薦,好像生怕劉璋錯過了這等賢才。

  ??然而就在董和說話之時,卻看到令他駭然色變的一幕:隻見原本一直跟在他和吳懿身後的李利,跨步進入內堂之後絲毫沒有停下腳步的意思,霍然從吳懿和董和二人身邊走過,徑直走到內堂上階,與劉璋並肩而坐。而後,但見他顧自拿起案幾上的茶壺,慢條斯理地倒上兩杯茶,端起其中一杯茶輕呷一口,並將另一杯茶推到劉璋麵前。

  ??看到這一幕,董和神色陡變,急聲道:“主公麵前,兄台切勿失禮,快??????”

  ??不等董和把話說完,李利便抬手示意他噤聲,既而伸手指了指左邊的案幾,示意董和坐在一旁,靜觀其變,無須多言。

  ??這一霎,董和發現李利的神態舉止與之前大相徑庭,眼神深邃而堅定,神色平靜之中帶著難以形容的上位者的威嚴,儼然不怒而威,輕輕一擺手便有令人無法抗拒的威懾力。以至於,董和見到李利的手勢之時,話到嘴邊卻生生咽了回去,既而起身退到一旁,驚愕莫名地緩緩落座。

  ??“門外雨大風疾,子遠把門關上,我與季玉闊別多年,此番不遠千裏而來,便是要與季玉敘舊。爾等姑且安心坐下品茶,無論聽到什麽都不得插話,否則休怪李某不講情麵!”

  ??喧賓奪主的一席話,從李利嘴裏說出來竟是那樣自然,以致本來怔怔失神的張鬆聞聲驚醒,遂深以為然地點頭會意,毫不介意地坐在董和下首。隨即,但見張鬆伸出右手顫顫巍巍地抓住茶壺,給董和倒上一杯茶,而後再倒上兩杯;一杯是吳懿的,另一杯則是他自己的。坐在他身邊的董和終於看出了一絲端倪,知道張鬆定然認識坐在劉璋身邊的男子,而吳懿根本不是要將男子引薦給主公劉璋,而是男子的親信隨從。

  ??一念至此,董和不禁暗自猜測這位氣度不凡的男子究竟是何人,竟然能讓素來眼高於頂的張鬆噤若寒蟬,一句話都不敢說,還能降服吳懿這等益州元老級的武將,並對其俯首帖耳,聽憑驅使。最讓他感到吃驚的是,此人竟敢與劉璋並肩而坐,而且神色自若,眉宇間流露著久居上位的威嚴與氣勢,舉止神態和威嚴氣度猶在劉璋之上。

  ??就在董和暗自忖度之際,堂中再次響起李利漫不經心的聲音:“一別經年,故友重逢,難道季玉賢弟不應略盡地主之誼嗎?”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