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輕舞飛揚】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6      字數:3748
  烈日西沉,晚風輕拂。

  ??大樹成蔭的庭院裏,百花爭妍,繁花似錦。

  ??任憑世事變幻,時光流逝,無塵宮依然寧靜,與世無爭。

  ??自從益州爆發內亂之後,李利便離開了竹林別院,重新住進無塵宮正院。

  ??旬日以來,他雖然沒有親臨戰場,卻對整個戰局了若指掌,對益州局勢洞若觀火,時刻關注著時局變化。

  ??隨著益州內亂愈演愈烈,置身於烽煙當中的無塵宮也隨之變得忙碌起來。

  ??山頂後院,李利坐在涼亭中翻看竹簡,時而凝神沉思,時而伏案疾書。親衛統領李摯佇立在他身後,儼如石柱一般紋絲不動,任由涼風拂麵,靜觀夕陽風景。此時,除了他們主臣二人之外,後院中再無旁人。

  ??忽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響打破了後院的寧靜,隨即諸葛亮的身影進入李摯的視線,疾步朝著涼亭走來。

  ??李利聞聲放下手中的竹簡,方才意識到時間不早了,不知不覺中自己在此已經坐了三個時辰。

  ??“稟主公,漢中大軍已於五日前起行出征了。”乍一走進涼亭,諸葛亮便恭聲稟報道。

  ??“哦?”李利沉吟一聲,擺手示意諸葛亮坐下說話,可他卻起身站起來,一邊思索一邊踱步。這時,站在一旁的李摯輕輕招手,便見兩名無塵宮弟子端著托盤快步走過來,奉上香茗和糕點,然後欠身施禮,悄然退去。

  ??稍作思量後,李利重新坐下,一邊端起茶盅慢條斯理的品茶,一邊麵帶微笑地道:“公瑾對時機的把握相當準確,此時出兵恰到好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說完話後,李利隨手放下茶盅,從諸葛玲手中接過信帛。

  ??此刻落在李利手裏的信帛,便是周瑜率軍出征前親筆手書的出征計劃和行軍路線。信帛上隻有寥寥百餘字,卻記錄著此次出征益州的全部計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看完密信,李利笑著搖了搖頭,遂將信帛交給諸葛亮,笑道:“公瑾確是絕頂聰明之人,心思縝密,處事周全。隻是??????他此番卻是想多了。嗬嗬嗬!”

  ??諸葛亮接過密信,看也不看便將疊好塞進手袖裏,顯然他早已知悉密信上的內容。這是李利授予他的特權,負責掌管此次出征益州的所有情報。各地細作和密探傳回的情報,都會第一時間送到他手裏,經過他的甄別篩選之後才會呈報於李利。

  ??聽到李利的話後,諸葛亮心下了然,知道李利所指的是:周瑜與李暹同在東路軍,領兵六萬經米倉道進軍巴郡之事。

  ??周瑜此舉與原定作戰計劃不符。按照原定出征計劃,周瑜應該率領主力大軍攻取蜀道,即率領趙雲、馬超和黃忠三營戰騎經金牛道入川;而李暹則率領三萬雄鷹衛和兩萬步軍取道米倉,攻取巴郡。

  ??同樣是兵分兩路,但現在兩路大軍的領兵主將卻發生了變化。西路軍本應由周瑜親自統領,如今卻變成了趙雲領軍;東路軍的主將依然是李暹,而周瑜則甘願為李暹壓陣,率領三萬步軍跟在李暹身後,隨他一同攻取巴郡。顯而易見的是,周瑜此舉是刻意跟在李暹身後,為他保駕護航,確保萬無一失。

  ??身為三軍主帥,周瑜竟然毫不吝嗇的把軍權下放給帳下部將,不與帳下將領爭功,此舉足見其胸襟寬闊,雅量高致。而他對李暹的格外照顧和真心愛護,讓李利和諸葛亮二人頗感意外,居然甘願充當陪襯李暹這朵紅花的綠葉。

  ??對此,諸葛亮不得不承認,周瑜確實是寬宏大度之人,其胸襟氣度比之自己猶有過之。平心而論,如果易地而處,他處在周瑜的位置上,他恐怕做不到周瑜這般大度。

  ??當然了,諸葛亮同樣知道李利此番為何選擇周瑜領軍掛帥,而不選其他將領。其根源就在於,益州乃龍興之地,物阜民豐,人口眾多,又占據得天獨厚的地形條件——蜀道;因此,益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對於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州郡,無論是哪路諸侯占據了益州,都會派遣自己最信任的人前去鎮守,絕不會將其交給並非嫡係親信的外人接管。李利同樣也是如此。

  ??正因如此,早在李利謀劃攻取益州之時,便已選定了將來坐鎮益州的人選,這便是他的弟弟李暹。除此之外,不作第二人選。至少,在天下未定之前,李利不會把益州交給其他文臣武將接管;等到平定天下之後,則另當別論。

  ??對此,諸葛亮早已心知肚明,即使李利不這樣做,他也會建議李利派遣親信提領益州。如今看來,能夠領悟李利意圖的不止他諸葛亮一人,周瑜同樣對此洞若觀火,心領神會。所以,周瑜才會放棄親自領軍攻取益州的偌大功名,轉而將這份功勞拱手讓給李暹、趙雲、馬超和黃忠四人;而他自己則甘願為大軍坐鎮後軍,押解糧草輜重徐徐跟進。

  ??周瑜的這份胸襟與氣度,著實令諸葛亮為之折服,深感欽佩,自愧弗如。

  ????????思緒紛飛之中,諸葛亮相繼喝了兩杯茶,卻顧自渾然不察,根本沒有注意到,坐在他對麵的李利已經給他倒了三杯茶。所幸,李利對此並不介意,看到諸葛亮走神之後,他便靜坐在一旁,好整以暇的悠閑品茶。

  ??顯而易見的是,諸葛亮和周瑜二人同為李利麾下的青年才俊,都有經天緯地之才,自然也有不甘人後的好勝之心。

  ??有道是,見賢思齊。時下周瑜已經走在了諸葛亮前麵,戰功顯赫,秩同九卿,躋身軍中四大統帥之一,無論是身份地位還是資曆威望,周瑜都在諸葛亮之上。眼見周瑜已然領先一大步,諸葛亮自然要快馬加鞭,迎頭趕上,不求後來者居上,至少也要不落下風,並駕齊驅才是。

  ??因此,諸葛亮一直憋著一股勁兒,頗有與周瑜一較高下之勢。然而他們之間並沒有矛盾,亦不是意氣之爭,而是一種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

  ??值得提的是,這種良性競爭並不局限於諸葛亮和周瑜之間。事實上,李利麾下的年輕才俊不在少數,除了周瑜、諸葛亮之外,還有郭嘉、荀攸和法正等人,他們之間都在悄無聲息的追逐競爭,處於一個良性循環之中,彼此既是競爭對手,又是意氣相投的至交好友。而這種局麵的出現,得益於李利駕馭全局,知人善任,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舞台,再加以調節,牢牢掌控全局,從而避免競爭轉變為鬥爭。

  ??沉思半晌,諸葛亮終於回過神來,當即滿臉歉意的道:“微臣失禮了,請主公寬宥。”

  ??“無妨。”李利輕輕搖頭,笑道:“這半年來,為兄每日悠閑自在,卻讓賢弟受累了。”

  ??“兄長見外了,此乃愚弟份內之事。”諸葛亮謙遜應道,親手給李利倒上一杯茶之後,他接著說道:“方才兄長提到周瑜將軍製定的作戰計劃,愚弟深有感觸,受益匪淺。周瑜將軍思慮周詳,行事縝密,胸襟寬闊,氣度恢弘,令愚弟深感欽佩。”在李利麵前,諸葛亮沒有隱瞞心跡,坦然說出自己走神的原因;這既是解釋,也是心底無私的坦誠,真正將李利視作無話不談的兄長。事無不可對人言,與其遮遮掩掩的語焉不詳,不如坦誠相告,這才是智者所為。

  ??李利微笑頷首,道:“賢弟所言不錯,此番確是難為公瑾了。他既要領軍征戰,又要幫我照顧弟弟,方方麵麵都必須顧全,的確很不容易。所幸,公瑾聰明過人,沉穩老練,處事得體,沒有讓我失望。”

  ??說到這裏,李利話音一頓,繼續說道:“眼下我等身在益州腹地,鞭長莫及,即便有心領軍征戰亦是鞭長莫及,因此大軍出征後的戰事便交給公瑾指揮即可,給予他臨機專斷之權,無須事事稟報。”

  ??諸葛亮欣然應道:“主公英明,微臣這便傳令,想來三日之後便可傳到周瑜將軍手上。”

  ??說完話後,諸葛亮便要起身離開,卻被李利抬手製止了,示意他不必著急,笑著問道:“夢馨昨日告訴我,弟妹又有身孕了,可賢弟卻對此並不知情。這便是你的不是了,往後不管有多忙,都要抽出一些時間多陪陪她。”

  ??“啊!竟有此事??????嘿嘿嘿!”諸葛亮驚愕之餘憨然而笑,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不同於以往的神采,臉上洋溢著無法掩飾的喜悅,儼然眉笑顏開,輕舞飛揚。若不是李利當麵,隻怕他會樂得跳起來。

  ??傻笑半晌,諸葛亮仍舊笑容滿臉,激動之情難以平靜,而李利則跟著他一起笑,真心替他感到高興。

  ??直到一壺茶喝完,諸葛亮方才恢複如常,起身離開時,他恭聲道:“眼下益州劉璋忙得焦頭爛額,心無旁騖地對付趙韙叛軍,以至於根本無暇顧及我軍的動靜。這對我們而言,無疑是天賜良機;如果說之前我等攻取益州的勝算隻有五成,那麽現在至少有七成把握。不知主公打算何時起行?”

  ??李利聞言笑道:“待我西涼大軍兵臨城下之時,便是我等前往成都之日。哈哈哈??????”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