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殺破狼,狼山之戰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3772
  隨著東征大軍與中部鮮卑順利達成盟約,鮮卑王庭得以保全,一場大戰也隨之消弭於無形。

  ??簽訂契約時,李利兌現承諾,送了軻比能一份“重禮”,而軻比能也頗有誠意,願意出兵兩萬充作前軍,為大軍開路先鋒,進軍烏桓。

  ??雙方和解之後,十萬大軍休整三日。軻比能盛情相邀李利前往牙帳赴宴,連續三天,天天如此。

  ??在此期間,軻比能頻繁調動兵馬出城,而李利對此不聞不問,視若無睹。這是預料之中的事,也算是盟約中的附加條件,彼此心照不宣。

  ??闕機死後,其部落群龍無首,此時正是出兵兼並其部落的最佳時機。軻比能之所以要求休整三日,其目的便在於此。趁著這段時間,軻比能迅速出兵吞並闕機部落,進一步壯大實力,而後再出兵東進。與李利聯合出兵的同時,他還可以伺機兼並一些烏桓小部落,甚至連帶著一口吞下東部鮮卑首領素利的部落和地盤。

  ??軻比能的諸多算計並未對李利隱瞞,也沒有必要隱瞞,即使他不說,李利同樣心知肚明。正是因為軻比能有著諸多訴求,野心勃勃,才促使他主動請和,企圖化幹戈為玉帛,與李利結為盟友,雙方互利互惠,各取所需。

  ??眼下軻比能便是既得利益者,結盟之初便兼並了闕機部落,使得部落勢力在短期之內壯大三成,可謂是斬獲頗豐。而李利麾下西涼軍卻袖手旁觀,坐視軻比能部落迅速壯大。

  ??第四天清晨,十萬大軍拔寨起行,軻比能率領兩萬鮮卑鐵騎為前軍先鋒,率先進軍。趙雲所部無雙鐵騎緊隨其後,公孫瓚、閻柔率領四萬步騎為中軍,徐晃、馬岱二將率領兩萬步軍為後軍,押解糧草輜重。

  ??至此,在鮮卑王庭耽擱將近十天之後,東征大軍繼續按照原定計劃出兵烏桓。

  ??城下之盟的簽訂,使得中部鮮卑首領軻比能得到了一次難得的發展壯大機會,而東征大軍則得到一支生力軍。

  ??此舉看似荒誕,實則不然。軻比能誌在統一鮮卑各部,成為繼檀石槐之後的第二位鮮卑王,草原霸主。在漢軍兵臨城下之際,本著死道友不死平道的僥幸心理,他審時度勢,主動與漢軍和解,並結為同盟,試圖借助漢軍之力迅速發展壯大,從而加快統一草原各部的步伐。整件事情上,軻比能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完全稱得上是堅決果斷,英明睿智。然而他卻忽略了一個最淺顯的道理,那便是結盟也是需要實力作為基礎的,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何談結盟?

  ??軻比能部落攏共三萬餘控弦之士,即使吞並了闕機部落,其兵力也不會超過五萬。單憑這點人馬,他有什麽資格和李利結盟?所以,與其說軻比能與李利結盟,不如說他已經率部投降了李利,已然俯首稱臣。因此他們之間的盟約便被諸葛亮稱之為“城下之盟”,一種比較體麵的開城投降而已。正因如此,李利並沒有逼迫軻比能,暫時沒有派兵進駐鮮卑王庭,也沒有接管中部鮮卑的兵馬,仍由軻比能統領。但這都是暫時的,留下一點過渡時間,讓軻比能和各部首領學會適應,等到解決烏桓部落之後便是見真章的時候。

  ??這種局麵於李利而言,早已習以為常了,舉重若輕,安之若素處之泰然。當年的長安之亂,局勢遠比現在複雜,但笑到最後的卻是他李利。眼前局勢與長安之亂相比,完全沒有可比性,軻比能自作聰明,想從他手裏占便宜,不得不說軻比能確實膽識驚人,卻不免有些盲目自大,自以為是。他以為李利也像之前的漢人一樣,貪圖戰功,一味地追求戰績,實際上根本看不上草原領地,戰後一定會返回大漢,自此不再過問草原部落事務。正是抱著這種心理,才促使他甘願充當馬前卒,在得到眼前利益之後,興衝衝地率領鮮卑鐵騎挺進烏桓領地。

  ??如果一切真如軻比能所想,那他無疑是戰後的最大受益者。一旦漢軍撤離草原,那他就是草原王,完全有可能重現檀石槐昔日的輝煌,甚至猶有過之。隻可惜,這隻是他的一廂情願,臆測而已。最終結果如何,尚未可知??????

  ??????????????????????????

  ??十萬大軍東進烏桓的第六天,再次遭遇傾盤大雨,迫使大軍不得不停止進軍,就地駐紮休整。

  ??此次進軍烏桓,目的便是直搗烏桓老巢柳城,李利對此誌在必得。然而大軍出關以來,連續遭遇大雨,幾乎三天一場小雨,五天一場大雨,半個月便是一場狂風暴雨,嚴重阻礙了行軍速度,硬生生將十萬大軍拖在進軍途中,遲滯不前。每次大雨過後,大軍至少要休整三日,直到地麵硬化之後才能繼續行軍。連番大雨,不僅遲滯了行軍速度,還大大增加了十萬大軍的糧草壓力,使得東征大軍舉步維艱,苦不堪言。

  ??最無奈的是,眼下正值雨季,雨水本來就多,今年更甚往昔,如之奈何?

  ??“人力有時而窮,天意難測呀!”帥帳聚將剛剛結束,李利踱步到帳外,看著眼前“嘩啦啦”下個不停的大雨,輕聲歎息道。

  ??諸葛亮和趙雲二人留在最後離開大帳,剛走不遠便聽到李利的歎息聲,於是二人當即停下腳步,轉而輕步走到李利身旁。

  ??諸葛亮輕聲道:“主公是在擔心我軍糧草供應不足嗎?果真如此的話,主公不必擔憂。微臣兩日前便發覺隨後幾天將有大雨來襲,遂從鮮卑王庭調集三萬頭牛羊,想來再過兩天,這批牛羊就該到了。此外,我軍眼下還有半個月的糧草,加上隨後送到的牛羊,應該可以支撐一個月。所以我軍目前沒有糧草短缺之危,主公盡可放心。”

  ??李利聞言後神色不由舒緩下來,扭頭讚許地對諸葛亮頷首示意,沒有當麵誇讚,嘴上不說卻不代表他心裏毫無感觸。

  ??看著諸葛亮年輕英俊的麵龐,李利暗忖道:“這才是真正的智者。前番忙裏出錯,致使公孫瓚率領大軍孤軍深入,險些全軍覆沒;經此一事,孔明汲取教訓,變得愈發謹慎。此次長途跋涉,糧草又是大問題,然而孔明卻早有準備,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個老大難問題。世間真正的智者並不是從來不犯錯誤,而是絕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這就是智者。與之相對的是,很多人一生都在重複犯錯,幾乎停留在原地打轉,以至於一生碌碌無為,蹉跎終老。”眼前的孔明便是智者,一次教訓終生銘記。而李利自己同樣如此,他也不是沒有犯過錯誤,恰恰相反,他曾經犯過很多錯誤,但他知錯便改,時常自省,久而久之便很少犯錯。錯誤少了,機會就會隨之增多,成功便由此而來。

  ??摒棄思緒後,李利低聲問道:“這場大雨看來又要持續幾日,大軍便在此好好休整幾天,養足精神,才好作戰。子龍,近來前軍可有異常舉動?”目光投向趙雲,李利的臉上仍然掛著淡淡的笑容。

  ??趙雲不假思索地道:“東進以來,末將派出大批斥候打探觀察,並未發現軻比能將軍有何異動,其帳下兵馬也是中規中矩,一切都是奉命而行。”

  ??“嗯,如此甚好。”李利微微頷首,思量著說道:“眼下我等置身於鮮卑與烏桓部落的領地上,前後都是蠻夷部落,又連遭大雨,進軍遲鈍,處境艱難,危機四伏。而軻比能所部兩萬鐵騎就在我軍之中,如果他心懷不軌,後果不堪設想。故而我軍此番長途遠征,務必處處小心,絲毫不得疏忽大意;稍有閃失,我數萬大軍便有傾覆之危。此一節,不可不察。”

  ??諸葛亮和趙雲聞言後欣然點頭,已然記在心裏,卻無須多言。

  ??稍稍沉默後,李利忽然對諸葛亮說道:“雨季潮濕,孔明還需多加注意身體。你雖然年輕,卻終歸是文士,身體羸弱,不可過於操勞。”說話間,李利輕輕拍著孔明的肩膀,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諸葛亮甚為感動,恭聲道:“多謝兄長體恤,愚弟身體無礙,無需掛念。”嘴裏雖然這麽說,但他心裏仍覺突兀,不知李利為何這麽關心他。

  ??任憑諸葛亮聰明絕頂,他也想不出李利說這番話時究竟想到了什麽,更不會知道李利之所以讓他隨軍出征,而將郭嘉留在幽州正是因為眼前的連番大雨。對於熟知曆史的李利而言,他很清楚曆史上的郭嘉是怎麽死的。

  ??史冊上,曹操為了統一北方,親率大軍東征烏桓和鮮卑,郭嘉隨軍出征。曹軍從鄴城出發,千裏奔襲,其行程遠比李利此次東征的線路長得多;並且曹軍也像李利此時一樣,連番遭遇大雨,以致奔襲大軍在途中遲滯數月之久。結果,曹軍大勝蠻夷聯軍,可是郭嘉卻病倒了,最終病死在大軍返回途中,年僅三十六歲。

  ??時空輪轉,而今李利率軍東征,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刻意將郭嘉留在幽州,而將年輕力壯的諸葛亮帶在身邊。眼下再遇大雨,大軍遲滯不前,李利不由得想起此事,遂有感而發,叮囑諸葛亮多多注意身體,千萬別累壞了。

  ????????五天後,東征大軍再度出發。於三日後的正午時分,在距離柳城不到兩百裏的白狼山北麓與蹋頓率領的蠻軍不期而遇。仇人見麵分外眼紅,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轟然爆發??????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