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清涼雨,百密一疏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4041
  入夏第一場雨下了兩天。雨勢不慍不火,細水長流,洗刷著整個春天的風塵,衝走了盧龍塞關前的血腥,為炎黃大地換上嶄新的夏季盛裝。

  ??善良百姓的頭頂上總是有著充滿人情味的天意。它眷顧蒼生,知冷暖、通人情,每當無數將士喋血沙場時總會施雲布雨,撫慰逝去的英靈,撫平戰火下的滿目瘡痍,恩澤四方,為黎民百姓謀福祉。

  ??雨水衝走了殘留在盧龍塞關前的鮮血,撲滅了漫天烽煙,換來短暫的寧靜與祥和,也遲滯了漢軍出關進軍的步伐。

  ??原本李利計劃次日領兵出關,馳援昨夜追擊蠻軍的公孫瓚、趙雲所部,以策萬全。不承想,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水拖住了行程,迫使數萬大軍不得不暫時駐紮在關內休整,按兵不動。五更下雨,至清晨已是道路泥濘,嚴重阻礙了大隊兵馬行軍。可謂是天意留人,徒呼奈何?

  ??城守府內,李利站在正堂門前看著飄飄灑灑的雨水,沉思不語。此時已是午後,公孫瓚和趙雲率領的三萬鐵騎已經走了將近兩天,後續大隊人馬卻被這場雨堵在關內遲遲未動,這讓李利如何能不憂慮?

  ??戰場瞬息萬變,沒有後續支援,公孫瓚和趙雲所部三萬鐵騎便是孤軍深入,端是萬分凶險。倘若他們遭遇蠻軍伏擊或是被圍困,一時之間根本不可能得到救援,其結果必定凶多吉少。果真如此的話,三萬鐵騎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那這個損失可就大了。

  ??盧龍塞一役,李利麾下八萬步騎戰死四萬餘眾,若再加上這前去追擊的三萬鐵騎,就等於八萬大軍全軍覆沒。這麽大的傷亡對於李利而言確實太過沉重了,縱使西涼軍家大業大,也經不起這麽慘重的傷亡代價呀!盡管他之前對諸葛亮說得很輕鬆,一副財大氣粗的樣子,好像根本沒把八萬大軍放在心上;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麽回事,那不過是寬慰諸葛亮而已,讓他放手施為,不要背負太大的壓力。僅此而已。

  ??現如今,一場雨水不期而來,將原本相對明朗的戰事變得晦暗不明,徒增諸多變數。也使得原本勝券在握的李利無法淡定,對即將到來的戰事充滿憂慮,一顆早已堅若磐石的心隱隱不安,似乎將有大事發生,而且是對自己極為不利的惡事。

  ??這種對未知危險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預感,李利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但現在,卻莫名地浮現在心頭,這讓他頗有些不知所措,實在想不出整個布局中到底哪裏還有紕漏,又該如何彌補。越是急於想知道漏洞出在哪裏,就越是想不起來,這種難以言語的焦慮讓他頗受煎熬,一顆心始終懸在嗓子眼兒上,惴惴不安。

  ??就這樣,李利在正堂門前佇立良久,卻始終理不出頭緒,摸不著頭腦。不知何時,孔明和徐晃二人聯袂而來,輕步走到他身邊,正待徐晃準備躬身見禮時,卻被諸葛亮搖頭製止。隨即,二人站在李利身後,一動不動,與李利一起看雨,等待他從沉思中醒來。

  ??不承想,他們二人剛一站定,李利便迅速轉過身來,麵帶笑容道:“公明也來了,倒是稀客。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公明第一次主動前來見我,之前你可是不常來的。”

  ??徐晃聞言臉頰微紅,頗為緊張地恭聲道:“末將失禮,請主公見諒。”說話之際,徐晃額頭上溢出一串汗珠,顯示出他內心頗不平靜,不知道李利這麽說究竟是客套呢還是責備,甚是惶恐。

  ??眼見徐晃神情拘謹,李利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聲道:“公明不必拘禮。你長年領兵在外,不得召喚,哪有時間前來見我,這些我都明白。今日難得有暇,我等便開懷暢飲一番,一醉方休!嗬嗬嗬??????”

  ??聽到這裏,徐晃終於確定主公李利剛才所言原來是客套話,頓時他長噓一口氣,繃得緊緊的心神徹底鬆弛下來,臉上的表情變得自然起來。這一幕悉數落在諸葛亮眼裏,讓他第一次見識到主公李利在軍中無可比擬的崇高威信,就連徐晃這樣能征善戰的將領在李利麵前都如此恭敬拘謹,遑論其他將領?

  ??一番寒暄過後,主臣三人相繼落座。還是以往的習慣,李利沒有高居上階,而是坐在堂下左側首位,與諸葛亮和徐晃二人並排坐在一起。

  ??早已得到授意的侍從迅速擺上酒席,並恭恭敬敬地跪坐在一旁小心侍奉著。

  ??三盞酒下肚,堂中三人不由得熟絡起來,或者說徐晃漸漸放下了拘謹,徹底融入到李利和諸葛亮的交談之中。因為諸葛亮跟李利一直很熟絡,從容淡定,談笑風生,一點也不拘謹。隻有徐晃好像還不太習慣這種場合,尤其在李利麵前,他無法像諸葛亮那樣從容淡定,頗有些受寵若驚的樣子。然而他終究是個豪爽坦率之人,酒盞美酒下肚便自然而然地放開了,再不像之前那樣束手束腳、正襟危坐的掖著嗓門說話。

  ??此刻徐晃的說話聲音甚為洪亮:“連日大雨嚴重妨礙了接下來的戰事,將士們也無法操練,隻能窩在營帳中拭擦兵器,嬉笑閑聊。可公孫將軍和子龍將軍已經率軍追擊兩天了,此刻至少在兩百裏之外,與我後方大軍的距離實在太大了,無異於孤軍深入,孤立無援,這是極其危險的。更何況,他們是在蠻夷部落的地盤上作戰,既不熟悉地形,也沒有糧草輜重;一旦遭到伏擊,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末將建議盡快出兵,並且是急行軍,力爭三日內趕上他們;否則他們隨身攜帶的幹糧就會用盡,若是再遇到蠻軍突襲,勢必不攻自破,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啪———糧草!”不等徐晃把話說完,李利忽然拍案而起,恍然大悟道:“糧草,原來是糧草!從昨天晚上開始我就隱隱不安,始終覺得伯圭和子龍率領的三萬鐵騎似乎有些不妥,存在重在隱患,卻一直想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裏。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糧草。他們出發時太過匆忙,急於追殺蠻軍,又全都是戰騎,自然不可能攜帶大批糧草。而這些原本不是問題,隻要我等率領大軍隨後趕到,他們就不會斷糧,可現在一場大雨將我後續大軍堵在關內,如此伯圭和子龍率領的三萬大軍便得不到糧草補充。如此一來,一旦糧草斷絕,他們勢必不戰自潰,處境堪憂。”語罷,李利神情肅然,背著手在堂中來回踱步。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原本很淺顯的道理,李利不可能不知道,可他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從而犯了兵家大忌。一直以來,他始終將目光盯在戰略戰術之上,統觀全局,一方麵率領大軍與蠻軍作戰,另一方麵還謀劃著中原兩大戰局,忙得昏頭轉向。以至於,河北、淮南和塞外三個戰場上的布局全都在他的腦海裏,讓他片刻不敢懈怠,腦海裏一直盤算著如何在三個戰場中博取最大利益,反複權衡著利弊得失,以及如何調兵遣將。直到這場大雨猝然來臨,讓他終於停下腳步,能夠靜下來梳理最近一段時間的戰事,以及未來的進軍策略。

  ??正是因為戰事正酣之中突然間安靜下來,促使李利在思考整個戰局之中隱隱感到一些不安,反複沉思許久,最終將這種不安確定在公孫瓚和趙雲率領的追擊大軍身上。可他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問題出在哪裏,究竟是哪裏還有紕漏。為此,他整整思考了一天一夜,卻始終抓不住關鍵,理不出頭緒。

  ??直到此刻,徐晃一語點醒夢中人,讓李利瞬間豁然開朗,原來這個紕漏就出在兵家最基本的人盡皆知的糧草問題上麵。這種低級錯誤原本不應該發生在李利身上,可眼下事實俱在,公孫瓚率領的追進大軍最大的短板就是糧草,而這也是最致命的。

  ??事已至此,懊惱已然無用,問題已經出了,危險也已存在,為今之計就是積極麵對,盡量解決問題,挽回不必要的傷亡。李利領兵征戰多年,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他此刻並不慌亂,反而特別冷靜。

  ??“孔明,伯圭率軍出發時帶了多少幹糧?”

  ??聽到李利的一番話後,諸葛亮同樣是神色大變,額頭上瞬間溢出密密麻麻的汗珠,眼神中充滿自責和慚愧。這兩日他還一直沉浸在盧龍塞大勝的喜悅當中,畢竟這是他出仕以來親自指揮的第一場大戰,而且戰而勝之,一戰功成。這種巨大的喜悅不是局中人可能體會不到當局者的喜悅之情。最重要的是,這場大戰之後蠻軍兵馬大損,再也不可能組織起這麽大規模的戰事,剩下的數萬殘軍已不足為懼。

  ??正是基於這種心理,諸葛亮根本沒把倉皇逃命的蠻軍放在心上,認為大局已定,餘下便是清剿蠻夷殘軍敗將。這種小事自然用不著他去勞神費心,各營統兵將領完全有能力做好清剿殘餘的善後事宜。原本年輕與謹慎沒有直接關係,但年輕人大多不夠謹慎,這是不爭的事實。後世人盡皆知的事無巨細的諸葛亮,此時正年輕,還處在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

  ??乍聽李利詢問公孫瓚率部出發前攜帶的糧草情況,臉色煞白的諸葛亮十分艱難地答道:“隻有??????三日幹糧。若是節省一些,可勉強支撐四天。”

  ??李利聞言後臉色陡變,不假思索道:“公明即刻整兵,率領一萬鐵騎攜帶十日幹糧,並多帶些箭矢,現在就去準備,傍晚領兵出關,星夜兼程,務必於三日內追上前軍,然後原地待命,不得擅動。不管雨勢如何,明日一早大軍出發,五日內必定趕到!事不宜遲,公明抓緊時間準備吧。”徐晃亦不贅言,當即領命離去。

  ??“主公,微臣???????”徐晃剛走,諸葛亮便忍不住自請懲處,然而不等他開口請罪,李利便擺手插話道:“孔明不必自責,這件事與你無關。派遣公孫瓚領兵追殺蠻軍本就不在你的戰術謀劃之內,是我臨時起意決定派出一支兵馬咬住蠻軍,以便於盡快剿滅蠻夷。殊不知欲速則不達,又遇到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以致公孫瓚和子龍率領的三萬大軍身陷險境。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但願還有挽回的餘地??????”

  ????????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