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殺破狼,物歸原主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4306
  “嗯?”

  ??中軍帥台下方,李利起初並未留意鮮於輔,目光始終停留在蹋頓身上,直到鮮於輔偷襲蹋頓之時,鮮於輔的身影方才進入李利的視線。當鮮於輔出其不意地揮槍突刺時,李利甚是詫異,沒有料到鮮於輔竟有如此膽略,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竟然還敢伺機偷襲蹋頓。

  ??隨著鮮於輔偷襲失手,蹋頓滑落到戰馬一側,既而藏身於馬腹之下,竟然從戰馬腹下揮刀砍殺鮮於輔的座騎。霎時間,李利驟然睜大眼睛,神色陡變,凝神注視著蹋頓斬殺鮮於輔的全過程。

  ??但見蹋頓滑落馬背的一瞬,他單腳踮地而起,手中戰刀順勢擦著地麵從戰馬腹下遞出。緊接著,隻見他藏身於戰馬腹下,單手揮刀砍斷鮮於輔胯下座騎的後蹄。一擊得手後,蹋頓在戰馬腹下順勢一滑,從另一側翻身坐上馬背,並隨之揮手一刀斬斷被戰馬摔飛出去的鮮於輔的脖子。整個過程看似緩慢,實則一氣嗬成,前後不超過十秒鍾。或許這個時代還沒有分秒的概念,隻能以沙漏或焚香來判斷相對短暫的時間,但李利卻是心知肚明,心裏暗暗計算著時間。

  ??何為秒殺?蹋頓斬殺鮮於輔的過程便是秒殺,手起刀落間鮮於輔便身首異處,橫屍當場。

  ??李利對蹋頓迅疾如電的身手並不感到意外。畢竟鮮於輔充其量就是個二流武將,連一流武將都算不上,武藝實在是算不上高強。

  ??通過短暫的觀戰,李利對蹋頓的武勇也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然而讓他真正大吃一驚的是,蹋頓的座騎竟然使用了雙邊馬蹬。而這個雙邊馬蹬在戰前居然還被蹋頓刻意隱藏起來,騙過了李利與麾下眾將的眼睛,直到此刻衝陣廝殺時方才顯露出來。

  ??事實上,雙邊馬蹬對於李利而言早已不新鮮。六年前,他出任武威太守的時候,為了應對韓遂、馬騰和西域羌族的兩麵夾擊,他就開始使用雙邊馬蹬,並給戰馬釘上馬掌,從而增強麾下騎兵的戰鬥力。然而,雙邊馬蹬的使用隻是曇花一現,前後不過出現了幾個月時間,等到李利平定西域四郡、重創韓、馬聯軍之後,便不再使用雙邊馬蹬,隻有釘馬掌仍在繼續沿用。

  ??此後的數年間,隻有在出征蠻夷部落時,李利才會給出征騎兵配備雙邊馬蹬,增強戰鬥力,在對內作戰中從未使用過雙邊馬蹬。而西涼軍征討的蠻夷部落早已悉數收服,並被納入漢人之中,其部落和族群早已不複存在。因此,這些年來,諸侯爭鬥中從未出現過雙邊馬蹬。

  ??而這也是李利刻意封鎖消息的結果,純粹是私心使然。在他看來,雙邊馬蹬固然可以增強騎兵戰鬥力,卻無形中大大增加了戰場上的死亡人數,徒添無謂的傷亡和殺戮。所以他一直奉行對外作戰無所不用其極,對內征戰卻有所保留,盡量避免無謂傷亡。

  ??或許是李利太過迂腐,亦或是心腸太軟,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則,觸及底線的事情能免則免,最好永遠不要觸及底線。否則,一旦喪失底線,人就會變得瘋狂,無所顧忌,無所畏懼,恣意妄為,最終整個人就會徹底崩潰,繼而走向毀滅。

  ??此次東征幽州,李利麾下戰騎同樣配備了雙邊馬蹬,卻輕易不示人,隻有戰場上才能看到,其它時間都放在輜重營保存起來。然而,迄今為止,像蹋頓這樣嫻熟使用雙邊馬蹬的,並能借助馬蹬繞著座騎轉圈的精湛騎術,在李利麾下將士中卻並不多見,寥寥無幾,說是鳳毛麟角亦不為過。由此不難看出,蹋頓使用雙邊馬蹬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惟有長期使用才能練就如此精湛絕倫的騎術。

  ??可是蹋頓的雙邊馬蹬究竟從何而來,或者說他是如何得知雙邊馬蹬的呢?中原諸侯都不知道的秘密,為何蠻夷首領反倒先知道了?這是誰告訴他的,或者西涼內部出了奸細?難道是??????漢奸?

  ??李利對此頗為惱怒,一瞬間想到很多從未想過的事情,並促使他下定決心有些事必須提前進行,以免遺禍無窮。

  ??????????????????????????

  ??鮮於輔死了,就在中軍陣前被蹋頓一刀砍掉頭顱,臨死都不知道蹋頓是如何出刀的,真正是死不瞑目。

  ??親眼目睹鮮於輔慘死在蹋頓刀下,李利眸光陰冷如冰,倒提在手裏的戰刀陡然翻轉,寒光凜凜的刀鋒在沙土中震動作響。

  ??“主公,末將請令誅殺此賊!”或許是感覺到李利凜冽如實質的殺機,佇立在側的李摯當即請纓道。

  ??如果不是李摯主動請纓出戰,李利或許就會親自上陣斬殺蹋頓。但聽到李摯的聲音後,李利反而神情微變,瞬間冷靜下來,陰沉如水的臉頰上迅速歸於平靜。

  ??稍稍沉默之後,李利沉聲道:“罷了,再等等吧。正麵決戰不比陣前鬥將,兵馬調動必須統觀全局,沒有命令,不可輕動。不然的話,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都可能影響整個戰局的成敗,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便是這個道理。如今我們這一萬金猊衛戰騎便是大軍的中流砥柱,不動則已,動輒便要給予蠻軍毀滅性的打擊。”說完話,李利抬頭看向頭頂上方的帥台,目光恰好與諸葛亮不期而遇。一刹那,李利對諸葛亮鄭重點頭,示意他不可慌亂,沉著應對,全軍都聽他的號令。

  ??李摯聞聲點頭,再不言語,臉上的神情與李利方才一般無二,目光陰冷地盯著陣前縱橫馳騁的蹋頓,眸子中寒光閃爍,似乎隻要李利首肯,他便立即策馬上前取下蹋頓的項上人頭。這絕對不是狂妄自大,而是李摯確有這份實力。

  ??若是正麵對戰,李摯或許算不上當世最頂尖的巔峰強者。然則,如果是偷襲刺殺,當今世上能夠擋住他的人卻是屈指可數,絕對不超過五人。在這有限的五人當中,西涼軍中便至少占據三個席位,桓飛、趙雲和李利;餘下兩個名額被誰占據,目前尚未可知。換言之,隻有十分熟悉李摯、並且自身武藝高強絕頂之人,才能防住李摯的偷襲刺殺;否則,不管對手有多厲害,在他麵前都是一樣,一招落敗之後便是人頭落地之時。

  ??正當李摯若有所思、李利耐心等待之際,帥台上的諸葛亮再次揮舞令旗。頓時間,帥台正下方的一萬步軍在各自將領的指揮下,整齊有序地退向兩側,讓開中間通道。而正在中軍陣前廝殺的蹋頓則帶領烏桓大軍趁機衝殺過來,企圖一舉奪下李利的中軍帥旗;若能擒殺漢軍主帥李利,那便萬事大吉,一勞永逸。

  ??“嗒嗒嗒———咯咯咯!”

  ??霎時間,烏桓鐵騎的馬踏聲與漢軍中軍後方的“咯吱”聲響混雜在一起。但是,除了勒馬佇立在帥台下方的李利、李摯等人能夠清晰地聽到這兩種聲響,策馬衝刺的蹋頓及其身後的上萬名烏桓騎兵根本聽不到這種尖銳刺耳的“嘎吱”聲響,更不可能這種特殊的聲響代表著什麽。

  ??“車弩準備,十輪連射??????嘎嘎嘎!”

  ??隨著掌旗兵揚聲大喝,最後一列擋在後軍前麵的金猊衛戰騎策馬讓開道路,從而將身後的一排排車弩顯現出來。呈現在烏桓鐵騎麵前的車弩多達十排,第一排兩百架車弩,第二排一百五十架,第三排一百二十家,第四排一百家??????最後一排三十架車弩,合計六百架車弩。

  ??(車弩:在戰車上置弩,用以發箭;其牙一發,諸箭齊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壘,無不摧隕,樓櫓亦顛墜。謂之車弩。此外,車弩邃發,矢大如椽,就是說車弩可以一次發射多支弩箭,並且所使用的弩箭很大,像建房子所用的椽子一樣。具體如何,眾說紛紜,無從考究,本文將車弩設定為單發弩箭。由此,如果把弩箭換成特製加長的羽箭,把幾支或十幾支羽箭攏在一起,就可以一次發射多支箭矢。)

  ??剛才那種“嘎吱”作響的奇怪聲音,正是數千名步軍通力配合,拉動機括、放置弩箭的聲響。在此之前,他們一直被金猊衛戰騎擋在身後,處於大軍中央,因此根本不會被蠻夷大軍發現,甚至於兩翼騎兵都不知道中軍後陣還藏著這麽多攻堅武器———巨型車弩。而這正是諸葛亮的傑作。

  ??為了籌措和製作這些車弩,諸葛亮下令幽州轄下所有城池搜集車弩,不管是好的還是破損廢棄的,全都送到右北平郡城。還有西涼軍此行攜帶的兩百餘架車弩也一並交到諸葛亮手上。然後,諸葛亮調動兩萬餘步軍整整搗鼓了半個月,打造箭矢的將作坊更是忙碌了二十餘天,不分晝夜的打造特製加長羽箭和弩箭。直到決戰前一天,一共修繕出六百架良莠不齊的車弩,打造了五千支長達數尺的特製羽箭,以及五百支巨型弩箭。

  ??正因為這樣,此次決戰才有三萬步軍出戰,其中一萬名步軍兵士便是諸葛亮訓練了半個月的車弩兵,由他們操控眼前這六百架看上去十分粗劣的車弩。

  ??不得不說,這便是諸葛亮與李利截然不同的用兵之道。他自己不擅長衝陣廝殺,這就促使他將精力轉移到武器之上,無形中把最大限度地使用武器與用兵之道糅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獨具一格的統兵征戰模式。而這種作戰方式被後世兵家推崇備至,對武器的重視程度愈發濃烈,可謂是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最終演變為武器徹底取代勇武,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後世尊稱諸葛亮為“諸葛武侯”,亦或“智聖”。這不單單是諸葛亮的侯爵封號,其實也是武將和文官對諸葛亮的尊稱,各有各的稱呼,各有各的見解。

  ??武將們稱他“武侯”,不僅因為他用兵如神,攻無不取戰無不勝,還因為他對武器的研製與使用獨具匠心,可謂是首開先河,影響深遠。而文官們之所以稱他為“智聖”,是因為他是曆史上最成功的純粹以文人身份掌軍的三軍統帥,堪稱文人掌軍的先驅,被奉為萬世楷模。而在他之前,文士大多充當幕僚或賓客,最多充當軍師或宰輔,沒有執掌三軍的先例。然而,諸葛亮掌軍之後卻屢建奇功,戰績彪炳,由此開創了文士掌軍的傳世美談,被後世文人墨客推崇備至,爭相效仿。

  ??文人掌軍在後世的宋、明兩朝被發揚光大,而被他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正是千古流芳的諸葛亮,並且一直延續至今。由此不難看出,三國最亮最耀眼的一顆星便是諸葛亮。而此時的盧龍塞之戰就是“諸葛武侯”的首場秀。此戰若勝,估計李利就不好意思再掛著“武侯”的名號了,應該“物歸原主”嘍!(從古到今,得到武侯封號的將領數不勝數,但真正流傳百世的被大多數認可的武侯隻有一個,他就是諸葛孔明。)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