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梟雄心,變幻無常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5      字數:3620
  “經過這兩天的接觸,微臣看得出來,孔明確實是當世奇才,雖然年齡不大,卻對天下局勢和各路諸侯勢力洞若觀火,見解獨特,一針見血。然則,微臣實在想不明白,主公若想將他收為己用,完全可以直接招攬,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地陪他上山尋找隱居之地呢?既要招攬他,又讓他隱居讀書,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多此一舉麽?”郭嘉這番話已經藏在心裏整整兩天了,此刻終於忍不住一吐為快,直言不諱地說出來。

  ??楊林神情淡然地含笑不語,並不急於答複郭嘉的疑問,遂低頭看著岩石邊新長出來的茅草嫩芽兒,像針一樣破土而出,翠綠翠綠的,甚是喜人。

  ??少頃,隨手撥弄著嫩芽兒,他若有所思的輕聲道:“奉孝以為孔明其人心智如何,是輕易屈服之人麽?”

  ??“呃,這、、、”郭嘉聞聲錯愕,思索片刻,似有所悟地點頭道:“微臣明白了。雖然我等和他僅僅相處兩天,但從他的舉止談吐和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強大自信,不難看出他是個心誌堅韌之人,外表溫文儒雅,實則外柔內剛,寧折不屈。若是強行脅迫他屈服,隻會適得其反;非但不能將其收為己用,反倒促使他心生敵意,離心離德,漸行漸遠,最終徹底站在我等的對立麵,與我西涼軍為敵。”

  ??楊林、、、呃,準確地說應該是李利。

  ??楊林隻是他此次潛入宛城的化名,就像他兩年前遊曆大江南北時化名李正鋒一樣,純粹是掩人耳目。隻不過李正鋒這個名字已經用過一次,此番卻是不能再用,隻得重新取個名字,而且不能讓人聯想到西涼李利,一絲瓜葛都不能有。又因他是西涼口音,故此隻能謊稱自己是弘農人士,緊挨著長安,如此便可遮掩過去,不會讓人起疑。

  ??事實證明,李利此次偽裝得很成功,以至於,多智近乎妖的孔明都被他蒙騙了,初次見麵時根本沒有把他和西涼李利聯係起來。然而他也隻能蒙騙孔明一時,就在一行人在城外會合的那一刻,隨著一百多名精壯彪悍的扈從出現在孔明麵前,並且每人還牽著一匹上等西涼戰馬,李利的真實身份隨之暴露。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孔明僅是片刻愣神,隨即神色自若,不聞不問,一如既往與李利、郭嘉二人談笑風生,仿佛對李利的身份毫無察覺一般,沒有絲毫拘謹或牽強之色。

  ??唯一不同之處在於,一路走來,但凡遇到跑腿問路的事,孔明都會搶在李利前麵主動去做,再不讓李利親自動手。就像此刻他親自帶著扈從前去尋找飲水一樣,本來他完全可以不去,身邊跟著一百多名扈從呢,哪裏用得著他親自前去,可他執意親力親為,李利也隻好隨他願意,不再多言。

  ??由此不難看出,孔明已經知道李利、郭嘉等人的真實身份了,卻不點破,依然保持原狀,彼此間沒有尊卑之別,平等相待,氛圍十分融洽。

  ??然則,郭嘉何許人也,其聰明才智與眼下年僅十六歲的孔明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當孔明識破李利真實身份的一瞬間,郭嘉當即察覺到他的異常神色,從而知道自己一行人的身份已經暴露,沒有必要繼續隱瞞下去了。奈何李利自己不說,他作為臣屬豈可擅做主張、多言多事?

  ??兩天下來,一行人的身份仍未挑明,彼此揣著明白裝糊塗,維持現狀。就眼下情形來看,孔明顯然是不打算詢問了,最終隻能是李利主動表明身份。

  ??此刻,眼見郭嘉已然明白自己的心思,李利頷首笑道:“奉孝心思敏捷,一語中的,看得很透徹。然而直到此刻,奉孝恐怕還不知道孔明的真實姓名和出身來曆吧?”

  ??“正是。”郭嘉應聲點頭,坦言道:“微臣對此一直心存疑惑,卻又不便貿然相詢,還請主公賜教。”

  ??李利扭頭看了一眼西邊山坳,見孔明正在小溪邊取水,遂滿臉笑意地道:“初次見麵時,孔明自稱陽都人士,然天下各州之中喚作‘陽都’的鎮甸不在少數,即便沒有十個,也有八個,因此奉孝無法判斷他所說的陽都究竟在何處。實際上,孔明所說的陽都就在琅琊郡,而孔明隻是他的字號,而不是真名,因為他根本不姓孔,而是複姓諸葛,名亮,全名便是諸葛亮,字孔明。

  ??孔明父母早逝,與我相仿,一直跟著叔父長大,南陽太守諸葛玄就是他的叔父。他們兄弟三人,還有兩個待字閨中的姐姐,其長兄諸葛瑾持家,頗有才名,眼下尚未出仕,目前跟在諸葛玄身邊學習處理政務。

  ??現在奉孝應該知道孔明的身世來曆了。琅琊諸葛家族稱得上是官宦之家,其祖父曾擔任過司隸校尉,其父曾是泰山郡丞。數年前,為躲避戰禍,諸葛玄帶著孔明兄妹舉家遷至荊州避難,一直寄居在劉表帳下,可謂是家道中落。所幸諸葛玄也是當代名士,與荊州士族有些來往,卻終究是寄人籬下,始終無法融入荊州世家大族之中。”

  ??說到這裏,李利語氣一頓,臉上的笑容漸漸隱退,低聲道:“據說,荊州別駕蒯越曾想將孔明的姐姐許配給蒯祺為妾,氣得諸葛玄大病一場。此事隨即擱置下來,為此諸葛玄在荊州寄居多年卻一直沒有出仕,便是蒯氏兄弟從中作梗。

  ??兩年前,劉表舉薦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詔書都傳到諸葛玄手上,卻因揚州戰亂而耽誤了行程,遲遲沒有赴任。事有湊巧,那時我剛好答應孫策出任提領江東,於是便將諸葛玄的敕封詔書追回,改任孫策為豫章太守。

  ??直到去年四月,各路諸侯入京進貢,我才留意到琅琊諸葛玄竟然還在荊州,並被劉表舉薦為南陽太守。隨後,諸葛玄是各路諸侯中第一個接到敕封詔書的,但我與諸葛家的嫌隙卻早已種下。讓諸葛玄閑置一年多時間,倘若換做其他士族或許影響不大,但對於寄人籬下數年之久的諸葛家族而言卻是沉重的打擊,直接影響到他們一家的生計。正因如此,於孔明而言,他與我是敵是友還很難說,如何抉擇就看他如何看待這件事了。

  ??但在這件事上,我李利問心無愧。或許,正是因為我收回諸葛玄豫章太守的任命,間接幫了諸葛家族一把。否則,江東士族素來排外,諸葛玄在江東沒有任何根基,根本無法立足,早晚客死他鄉;而孔明一家也必將隨之流亡,也許隻有讓他姐姐嫁給蒯越的弟弟為妾,才能拯救一家人的命運。”

  ??這番話卻是李利有感而發,因為曆史上諸葛家族的命運就是如此。諸葛玄上任豫章太守不到半年,朝廷便改任江東世家子弟朱浩擔任豫章太守,硬生生將諸葛玄趕下台,迫使他帶著一家人再次返回荊州。返回荊州途中,諸葛玄病逝,致使諸葛家族頓失頂梁柱,徹底淪為寄人籬下的沒落家族。迫不得已,諸葛亮的姐姐不得不嫁給蒯越的弟弟蒯祺為妾。

  ??(正史記載諸葛亮的姐姐嫁於蒯祺為妻,卻經不起推敲,畢竟蒯氏一族乃荊州望族,與家道中落的諸葛家族門不當戶不對,做正室的可能性不大。然則,史書都是後世王朝修訂的,諸葛亮被奉為“智聖、千古良相”,是後世所有封建王朝的忠良代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流傳千古。如此一來,諸葛亮無疑是極其完美的,與其相關的直係親屬自然也不會太差,否則何以顯示其完美的形象,如何激勵後來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原來我等與孔明還有這段淵源。”側耳聽完孔明的身世之後,郭嘉頗感驚奇,因為他對此毫無所知,僅僅知道琅琊諸葛家族,卻不知孔明身後的諸葛家族還有這樣一段艱辛曲折的曆程。

  ??不過,從孔明精通農事和樸素的衣著上看,雖是士族,卻與布衣庶民一般無二。由此不難看出,諸葛家族此前的處境確實不太樂觀,必然經曆過不少磨難。但這一切都過去了,如今諸葛玄擔任南陽太守,即使此次宛城事件讓劉表甚為不喜,但隻要有李利在背後撐腰,劉表就不敢把諸葛玄怎麽樣。換言之,西涼軍完全可以攻取南陽郡,由此諸葛家族便徹底安全了,振興家族指日可待。

  ??然而這一切都要看諸葛亮如何選擇,順勢而為,一切自然順理成章;若是枉費了李利一片好意,那結果將不堪設想。一旦李利動怒,毀掉整個諸葛家族易如反掌,甚至不用李利親自動手,稍稍施加壓力,劉表就能代勞。

  ??心神急轉間,郭嘉輕聲問道:“主公對孔明的家世知之甚詳,足見主公何等器重他。既然這樣,主公為何親自給他搭建隱居之所呢?”

  ??李利道:“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我以誠心待他,視之如兄弟,情同手足;既然他想潛心研習學問,精益求精,我就成全他,給他在這深山老林中建一座別院。待他學成之日,自然知道該怎麽做;反之,這座別院就會變成一座埋葬經天緯地之才的陵寢。”然而,語氣冰冷地說出這句話時,李利臉上浮現出濃濃的不舍之情,顯然這最後一句話並不是他的初衷,而是逼不得已而為之。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