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 傲視群雄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4      字數:4384
  “張燕傷勢甚重,此刻是否已送入關內醫治?”

  ??聽到李利突然插話,郭嘉當即噤聲,隨之扭頭看向賈詡。

  ??賈詡聞聲應道:“稟主公,此事已安排妥當,天亮之時便已將張燕將軍接到關內治傷。據醫士所說,張將軍傷勢雖重,卻沒有傷及要害,靜養一月即可痊愈。”

  ??“嗯,如此便好。”李利頷首道。

  ??隨即,他深有感觸地歎息道:“此次決戰中,黑山軍居功至偉,並為此付出巨大傷亡,實令我於心不忍。命將士們盡量找回黑山軍遺體,與我軍陣亡將士一起葬在北麵的山坡上,厚葬之。戰後,立碑撰文,修建婁底原之戰墓園,由天子親自前來祭奠吊唁,以告慰此戰中陣亡將士的亡靈。”

  ??“包括盟軍陣亡將士在內麽?”賈詡接聲問道。

  ??李利聞言神情微動,稍作思索後,微微頷首道:“一起下葬吧,生而為敵,死後萬事皆休,何必計較太多。”

  ??郭嘉、許褚等人聞言動容,賈詡欣然揖手,恭聲道:“主公英明,微臣隨後便著手處理此事。”

  ??“嗯。”李利輕輕點頭,若有所思道:“眼下天氣轉暖,陣亡將士的屍身不宜久放,應盡快安葬;否則,便會滋生瘟疫,連累無辜。是以,能夠找全屍身者葬之,餘下焚之,盡可能在五日之內將婁底原戰場處理幹淨。至於修建陵墓之事便由文和和元忠一起操辦,務必在兩月之內完成,屆時我親自祭奠我軍陣亡將士,而後再由天子帶領百官前來憑吊祭祀。”

  ??賈詡神情一震,低聲道:“主公此舉莫非另有深意?請天子前來吊念已是有違禮製,若是再讓朝中百官都來祭奠,卻是有些興師動眾了,恐會遭人詬病。”

  ??李利輕輕搖頭,沉聲道:“此番中原諸侯聯合起來與我為敵,而今戰局已定,但此事還遠遠沒有結束。這些自不量力的諸侯竟敢聯合討伐我,想必早已提前做好了戰敗準備,並時刻準備著為此付出代價。既然這樣,我又怎會不通情理地拒絕他們的好意呢?

  ??當天子前來祭靈之時,便要昭告天下,聲討這些亂臣賊子。惟有如此,方不負我等十個月的浴血鏖戰。我要讓天下各路諸侯都知道,不是阿貓阿狗都能在我李利麵前叫囂,與我為敵就要有戰敗的覺悟,並為此付出代價!”

  ??“呃!”賈詡和郭嘉二人聞言錯愕,隨之對視一眼,欣然拜道:“原來如此,主公英明!”

  ??李利微微頷首,抬手示意二人不必多禮,隨之話鋒陡轉:“奉孝繼續說我軍還有哪些傷亡,還有諸侯盟軍的戰損情況。看看我軍付出如此巨大的傷亡代價,究竟換來什麽樣的戰果。”

  ??郭嘉點頭應聲道:“地坑塌陷時,除黑山軍遭受重創外,金猊衛營三千餘人也身陷其中,隨後朔風營戰騎四千餘人、龍驤營兩千餘騎以及飛熊營轄下的輕裝騎兵三千戰騎也墜入陷坑,合計一萬三千餘戰騎傷亡。因此,截至目前為止,我軍一共傷亡十三萬將士,而這裏麵還不包括趙雲和徐晃兩位將軍率領兩萬援軍的傷亡情況。”

  ??說到這裏,郭嘉語氣一頓,遂將目光投向飛雲渡隘口,繼續道:“眼下,飛雲渡方向之所以滯留著大量盟軍,正是因為徐晃將軍率領的一萬五千步騎仍在廝殺,至今尚未率部撤退。若非如此,隻怕盟軍早已逃離飛雲渡,直奔滎陽大營而去了。不過,龐德將軍現已率領青龍營馳援飛雲渡,而李征將軍也率領龍驤營追擊而去,如此以來,徐晃將軍所部縱然有所折損,倒也不至於傷亡過大。”

  ??李利頷首插話道:“原來是這樣。我道趙雲所部為何隻有區區五千人馬突襲大營,原來另外一萬五千大軍全被堵在飛雲渡無法脫身。”

  ??“正是。”郭嘉接聲道:“按照原定計劃,趙雲率領一萬五千人偷襲盟軍大營,而徐晃將軍則率領五千兵馬拖住飛雲渡的敵軍。奈何計劃趕不上變化,袁紹在飛雲渡屯兵三萬餘眾,其目的便是防止徐榮將軍派兵偷襲盟軍後方,以致於趙雲、徐晃二人率領兩萬大軍突襲時,遭遇飛雲渡大軍的頑強阻擊。迫不得已之下,趙雲將軍隻得率領五千輕騎突破敵陣,繼而突襲大營;而徐晃將軍則率領剩下一萬五千兵馬與辛評、辛毗兄弟率領的飛雲渡大軍廝殺周旋,從黎明時分一直鏖戰到現在。”

  ??賈詡聞言後,說道:“袁紹在飛雲渡屯集重兵,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婁底原北鄰黃河,南麵則是蒼莽大山,唯一可慮之處便是東麵飛雲渡方向,是以袁紹必定在此屯兵防禦。正因如此,此次決戰中盟軍才敢傾巢出動,與我軍展開殊死大戰。隻可惜袁紹千算萬算卻終究沒有料到,趙雲將軍勇不可擋,帶領五千戰騎硬生生突破飛雲渡隘口,繼而直奔轅門殺來。

  ??如此便讓袁紹誤以為飛雲渡已經失守,盟軍已失去退路,從而促使他倉皇棄營而逃,導致主戰場上潰退下來的盟軍得不到絲毫喘息之機,隻能繼續逃亡,由此才引發了眼前的大潰敗。

  ??而今回過頭來,再看此次決戰,盟軍敗得有些冤枉,一步走錯滿盤皆輸。而我軍則是贏得僥幸,得勝的關鍵便是黑山軍臨陣倒戈,一舉徹底打亂了盟軍的陣腳,從而引發盟軍一連串的失誤,繼而大敗潰散。”

  ??李利感同身受地欣然頷首:“文和所言極是。正麵決戰不同於尋常戰事,很多謀略和見不得光的陰謀詭計根本無所遁形,兩軍拚得是實力和整體戰鬥力,其它手段都無關大局,也無法左右決戰的成敗。即便如此,此次我軍與盟軍都還各自擁有殺手鐧,盟軍的殺手鐧便是地坑絕殺陣,而我軍的殺手鐧則是一明一暗,擺在明處的是趙雲、徐晃所部兩萬援軍,一直藏於暗處的便是黑山軍臨陣倒戈。

  ??相比之下,盟軍的殺手鐧威力更大,險些致我軍於死地。無奈何,人算不如天算,袁紹精心設計的絕殺手段最終沒能坑殺我西涼鐵騎,反倒坑殺了十幾萬盟軍將士,致使兵力占絕對優勢的諸侯盟軍一敗塗地,大敗而逃。這真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害人終害己!”

  ??“主公此言大善!”郭嘉附和道:“此次決戰,袁紹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在正麵戰場上打敗我軍,而是將全部心力都用在陷坑之上。因此,當張燕率領黑山軍臨陣倒戈之際,袁紹慌亂失措,根本做不到處變不驚,無法冷靜的應對劇變,隻想著把張燕和黑山軍除之而後快,錯誤地將黑山軍誘入後軍腹地。正是這一步走錯,才使得整個戰局發生了不可扭轉的劇變,最終導致盟軍慘敗,而地坑絕殺陣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非但沒有一舉覆滅我軍戰騎,反倒坑殺了一半以上的盟軍主力,加劇了盟軍的敗亡。

  ??與此同時,主公親身赴險,李代桃僵更換帥旗之法,以及隨後的投石問路,都是神來之筆。若非如此,隻怕我軍戰騎極有可能被地坑絕殺陣一舉伏殺,從而遭受前所未有的慘敗,甚至於葬送掉整個大好局麵。倘若袁紹的陰謀得逞,那我西涼軍揮師東進中原將變得遙遙無期,五年之內能不能恢複元氣都是未知之數。

  ??畢竟,我西涼軍今時不同往日。昔日主公率領武威軍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壯大,從區區數萬兵馬發展到擁兵三十萬,那是因為董卓攫取了大漢積累上百年的錢糧和軍械,而這些積累最終全部落入主公手裏。但是,如果此番我軍遭受重創,再想短期內招募十萬鐵騎卻是癡心妄想,完全沒有可能。因為我們已經掏空了府庫,糧草輜重都已告罄,再加上我們現在是家大業大地盤大,隨之而來的便是支出更大,根本不可能將全部錢糧都用來招兵買馬。

  ??是以,此次婁底原之戰完全稱得上是決定我西涼軍命運的一戰,所幸我們最終還是勝利了。而此戰,將徹底改變我軍困守西涼一隅的局麵,將我軍勢力範圍延伸至中原各州,真正成為天下第一大勢力,而主公也隨之成為淩駕於所有諸侯之上的霸主,足可傲視群雄!”

  ??李利聞言輕輕搖頭,微笑道:“什麽霸主、什麽傲視群雄,都是虛名而已,我李利可不是沽名釣譽的楚霸王,徒有霸王之名,最終卻淪為他人成就帝業的墊腳石。此戰過後,中原各路諸侯雖然損失慘重,卻根基猶在,假以時日必定卷土重來。所以,現在就想著稱王稱霸還為時過早,隻有徹底消滅中原諸侯之後,才算是除掉了心腹巨患,才有資格提及帝王霸業。”

  ??話音稍頓,李利輕笑道:“奉孝還是說說盟軍各路諸侯的損失情況,如此才能讓我等對中原局勢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才是當務之急嘛!”

  ??郭嘉聞言點頭,正色道:“據斥候探報,此刻正在逃亡之中的各路諸侯,兵馬折損都相當慘重。早在決戰之前,陳留張邈便被子龍將軍斬殺,此一路諸侯滅亡,白波軍被我軍在河東郡剿滅,使得原本九路諸侯降為七路。此戰之中,徐州劉備率領的五萬大軍僅剩不到一萬兵士,原有七萬大軍的呂布此刻也僅存兩萬餘步騎,八萬曹軍死傷殆盡,而今曹操吞並了張揚和孫策的部分部曲,兵力仍有六萬之眾。

  ??原本諸侯盟軍之中袁紹的實力最為雄厚,會盟之初就有十五萬大軍,後來又調集數萬輜重兵屯兵於河東、河內二郡,負責押送糧草輜重,總兵力多達二十萬。但是,經此一戰,袁紹敗逃之中身邊一萬餘人馬,加上飛雲渡的屯軍和後續逃亡的潰軍,充其量不過四萬殘軍。

  ??決戰之前,婁底原主戰場上的盟軍便多達三十六萬之眾,再加上飛雲渡三萬餘屯軍和留守大營的兩萬兵馬,總兵力不下四十萬之眾。然而,一戰之下,如今各路諸侯的殘軍加在一起,不到十五萬之數,餘下二十六萬大軍都在這婁底原戰場上。這其中真正戰死沙場的盟軍不到十萬,而葬身陷坑的兵馬則是不下十萬之眾,剩下六七萬殘兵大多已經被俘,餘下還在逃亡之中。

  ??是以,眼下正在逃亡的諸侯當中,以曹操手中的兵馬最多,足有六萬步騎,其次便是袁紹和呂布。但是,如果把河東、河內二郡的兵馬也算在內,袁紹麾下仍有近十萬人馬,不過那五六萬袁軍時下都在張揚和孫策二人掌握之中。

  ??值得重視的是,河內張揚早在去歲便已正式投靠袁紹,因此河東、河內二郡實際都在張揚的控製之下;而江東孫策也不是善茬,入盟以來他一直在招兵買馬,左右逢源,早已將兵馬擴充至三、四萬之眾,被袁紹強行扣留一萬五千兵馬之後,他帳下仍有兩三萬人馬。是以,河東、河內二郡此刻聚集著七八萬大軍,分別掌握在張揚、孫策和蔣奇三人手裏。”

  ??“嗯,河東郡?”李利頷首沉吟一聲,隨之舉目北望,若有所思道:“想必昨夜公瑾就該率部抵達河東了,不知眼下戰況如何?唉,公瑾與孫策終究還是碰麵了,但願公瑾不負重托??????”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