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恩情難償(續)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2      字數:3674
  “那天夜裏,董卓對著妾身和碧兒,將西涼將領和朝中文武大臣以及天下大勢詳細講述一遍。而妾身和碧兒卻聽得懵懵懂懂,感覺他好像交代後事一樣,囉囉嗦嗦,講得十分詳細,卻聽得我們毫無頭緒,不知所謂。那一夜他沒有再讓碧兒侍寢,也沒有為難妾身,次日清晨便將我們送往郿鄔。臨行前,他讓妾身跟他進書房,對妾身說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話。

  ??他說,他已經累了,身心交瘁,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而西涼軍中誰忠誰奸,平時看不透徹,隻有混亂之中才能見分曉;畢竟功名利祿動人心,一旦時局動亂,有些野心極大之人自然會浮出水麵,趁亂取利。而夫君你同樣有野心,並且實力雄厚,謀劃長遠。他還說,不動刀兵的情況下,西涼軍無法交給你,那就隻能在西涼大亂之中完成權力交接。而你最終能不能執掌西涼軍,他能提供給你的幫助不多,隻能零散地給你留下一些兵馬,至於那些領兵將領最終能不能臣服於你,全看你自己的本事,有沒有能力平定亂局,一統西涼軍。

  ??就這樣,妾身帶著董卓的囑咐和碧兒前往郿鄔。不承想僅僅隻隔一天,董卓就被呂布刺死在正陽宮前,命喪九泉。隨後發生的事情卻正如董卓生前所言,西涼大亂,而夫君你趁勢而起,在短短一月之內便平定動亂,鏟除奸佞,執掌西涼軍。而妾身能夠僥幸不死,也是仰仗夫君之名,促使董卓沒有為難我和碧兒,及早把我們送到郿鄔避難,方才躲過亂軍剿殺。否則,縱然妾身不被董卓所殺,也會被董氏族人斬殺泄憤,亦或是死在叛亂之中。”

  ??靜靜聽完何瑩的講述,李利心中猶如驚濤駭浪一般震驚不已,既而抱著何瑩躺在榻上,閉上雙眼沉思起來。

  ??其實,幾個月之前,在與董卓為數不多的會麵之中,李利就感覺董卓似乎已經厭倦了朝堂紛爭和軍中將領的明爭暗鬥,隱隱流露出孤寂隱退之意。隻不過董卓若想全身而退,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奢望。身處他那樣權傾朝野的顯赫高位,又生逢亂世,他隻能進不能退;進一步,尚有一線生機,退則必死無疑。而董卓僭越稱帝之舉,無疑是孤注一擲,事起倉促,極其凶險,不亞於自掘墳墓。結果,董卓求仁得仁,穿上龍袍卻沒能登上帝位,橫死受禪台前,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隻是李利萬萬沒想到,董卓生前居然還留有諸多後手,提前布局,選定西涼軍接任之人,而這個人恰好就是他李利。直到何瑩道出始末之後,李利終於明白為何自己能夠極其順利地收編徐榮、胡軫和董越等人手下的兵馬,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一支能與李傕、郭汜等人相抗衡的大軍。

  ??而在今天之前,李利一直對徐榮、胡軫等西涼舊將不太信任,既用之又處處提防,以免再起禍端。現在聽了何瑩的這番講解,他終於明白了。徐榮、胡軫、董越、董璜、楊定等將領事先一定在董卓那裏得到過暗示,而董卓必然透漏出對他李利的欣賞與推崇,促使這些人在西涼大亂中很容易接受他李利的收編,從而投到他的麾下。而李儒毫不遲疑地歸降於他,就是一個極其鮮明的暗示,也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

  ??反觀李傕、郭汜、段煨等一眾實力派將領,即便董卓生前暗示過他們,待董卓死後他們也不會心甘情願地歸降李利。因為他們這些人手握兵權,實力不凡,而且他們心存僥幸心理,希望在動亂之中獲取更高的權勢和地位。因此他們斷然不會輕易歸降於李利,不經過一番殊死較量,他們絕對不會臣服於李利。

  ??事實也正是如此。

  ??人心叵測,沒有絕對強大的實力,誰也不會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力,心甘情願向對方俯首稱臣。

  ??腦海裏梳理了西涼動亂的前因後果,李利不禁對董卓心生感激,甚至有些接受不了。

  ??董卓留給他李利的恩情實在是太大了!

  ??自古有言:恩大反成仇。

  ??麵對董卓賜予的偌大恩情,而且人都死了,這讓李利即使想表示感謝,都找不著人,根本無法償還這份恩情。

  ??不過,恰恰是因為董卓已經死了,李利反倒益發感激董卓的恩情,記著他生前對自己的提攜之恩和西涼動亂中留下的助力。否則,如果董卓有幸活到現在,李利反而不知道應該怎樣報答他這份巨大的恩情,甚至不知道如何和他相處。

  ??躺在榻上,懷裏摟著絕世妖姬何瑩,李利思緒紛飛,回想起自己和董卓相處的點點滴滴,不禁感慨萬千。

  ??昔日董卓執意要把愛女董婉下嫁給他的時候,他被逼無奈之中向董卓提出三個條件,也就是後來被長安城百姓廣為傳誦的“嫁女三約”。當時這個三個條件提出來之後,滿朝文武百官皆以為此舉實屬無稽之談,荒誕可笑,認為李利太過矯情,恃寵而驕,不自量力。然而,董卓聽了李利提出的條件後卻沉思半晌,以至他竟然靠在太師椅上睡著了。

  ??董卓真的疲乏至此,坐鎮朝堂議政之時也能安然入睡嗎?他的心真的這麽大嗎,不至於吧!

  ??當初李利也以為董卓真是睡著了,呼嚕打得十分響亮。但是,事後他終於想明白了。那一日董卓根本沒睡著,隻是他自覺在文武百官麵前大失顏麵,因此自己給自己找個台階下,借著身體疲乏打瞌睡,順勢迷迷糊糊地應下李利提出的三個約定。

  ??正是因為這樣,恰恰說明董卓對李利提出的條件十分重視,心中仔細斟酌過,既而對李利刮目相看。唯有如此,他才會爽快地答應李利的三個條件,極力促成愛女董婉與李利的婚事。而李利成為他董卓的女婿之後,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急劇上升,直至上升到與他的義子呂布相提並論的高度。

  ??事實證明,李利當初對董卓提出的三個條件是極為明智的。董卓死後,天下人果然沒有將他和董卓牽連到一起,使得李利名譽絲毫未損,反而受到百姓稱頌,認為他沒有和董卓同流合汙、助紂為虐,就連朝中百官對李利的印象也大為改觀。

  ??往事如煙,如今西涼局勢已然大變,長安之亂中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也漸漸被人揭開。當初被許多官員都不看好的武威李利,縱身一躍,既而華麗蛻變,成為長安城乃至整個西涼二州的實際掌控者。這讓很多官員大受刺激,一時間接受不了這個事實,然而事實勝於雄辯,李利已然名副其實地雄霸西涼,完全接管了董卓死後留下的所有西涼兵馬。

  ??此時此刻,李利再度回憶此前幾個月發生的一切,之前許多想不明白的事情赫然明朗起來。

  ??毫無疑問,如果他沒有得到董卓的暗中相助,他麾下的武威軍就極有可能鬥不過李傕、郭汜大軍,更不可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平定西涼,整編西涼大軍。與之對應的是,西涼大勢仍舊會按照曆史固有軌跡運轉。

  ??此外,李利此時也十分清楚董卓對何瑩所說的那些事情,大半都是真的,卻也有模棱兩可之處。

  ??以李利現在看來,董卓當初的真正意圖應該是做了兩手打算。

  ??一者,漢帝劉協禪位於董卓,讓他加尊九五,改元開國,即皇帝位,君臨天下。這是董卓夢寐以求的事情,自從執掌天下權柄之後,他一直做著皇帝夢。因此他將自己稱帝的美夢寄托在呂布和王允二人身上,讓他們著手操辦,急不可耐地想要登基稱帝。在籌辦禪位和登基的事情上,董卓仍舊對王允抱有幻想,依然信任呂布,希望這兩個人能夠助他登上帝王之位。

  ??二者,董卓執掌長安將近兩年時間,而西涼又是他紮根多年的老巢。王允暗設連環計,利用貂蟬離間他和義子呂布的父子關係,這件事情或多或少都會傳進董卓的耳朵裏。否則他這個權傾朝野的相國就算白做了,對宮外之事兩眼一抹黑,對王允一石二鳥之計居然一點不知情,那他真是老糊塗了。

  ??事實上,董卓對王允圖謀不軌之事已有察覺,但他自己不相信,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登基稱帝之事,還想仰仗王允為他操辦呢。

  ??正是基於這種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董卓才會留下後手,以防不測,而他選定之人就是三女婿李利。畢竟翁婿一家親,與其他自己遭遇不測後偌大的家業被別人占據,不如提前給自家女婿多留一點。如此,也不枉翁婿一場,多少留點香火之情,也好讓李利記住他的恩惠,善待小女兒董婉。

  ??揣摩著董卓臨死前的真實意圖,李利由衷讚歎董卓不愧為顛覆了四百年大漢江山的一代梟雄。即便是麵臨夢寐以求的皇帝大位時,他仍然留有後手,布局長遠,沒有利令智昏,徹底昏聵沉溺其中。現如今,他雖然已經故去,卻讓李利對他感激不已,牢牢記住他的這份恩情。

  ??哪怕多年以後,李利十分健忘,不記得董卓曾經有大恩於他,卻總不會忘記何瑩這個絕世尤物吧。隻要李利還記得何瑩,就必然能想起董卓,因為若不是他董卓手下留情,世上再也不會有何瑩這般顛倒眾生的絕代妖姬。

  ??——————(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