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望君亭,親疏有別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1      字數:4003
  長安城西門外,十裏望君亭。

  ??正午時分,望君亭中,大儒蔡邕和揚威中郎將李傕相對而坐,石桌上放著親兵剛剛煮好的熱茶。

  ??涼亭之外,李蒙和王方二將帶領數百名李傕親兵佇立四周,翹首遠望著西邊驛道上來來往往的行人。

  ??清晨快馬來報,李利一行人將在今天午後抵達長安。

  ??蔡邕飲罷茶水,負手在亭中踱步,隨即在一根刻有文字的石柱前止步,凝神看著石柱上記錄的內容。

  ??望君亭,有一個淒涼而感人的故事。

  ??東漢景帝時期,有一新婚女子張氏送別丈夫遠赴涼州從軍,尾隨大軍出城十裏,直到被兵士所阻,方才停下,目送丈夫漸行漸遠。此後每年冬天,張氏都會在此處等候丈夫歸來,親自搭了一間草棚,整個冬天都會守候在這裏。一間反複搭建的草棚,一盞微弱的青燈,張氏在此整整等候了三十三個冬天,卻一直沒有等到丈夫歸來,最終在一個大雪紛紛的夜晚合上雙眼,青燈燃盡。

  ??直到張氏臨死前的當天下午,一個曾經與丈夫一起出征的老農,忍不住告訴她,她的男人在出兵涼州第三個月就死在戰場上,被戰馬踐踏,屍骨無存。因此陣亡將士中沒有她丈夫的名字,但是老農當年卻親眼看到她的男人戰死經過。隻可惜領兵將領當時聲稱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而女子的男人早已是一灘肉泥,無法辨認,因此不予造冊呈報京兆尹。

  ??苦守草棚三十餘載,少婦變成老太婆,最終凍死在嚴冬深夜。

  ??親眼目睹這一切的周邊鄉親,之前一直以為張氏是逃難於此的流民,得知事情真相後,對張氏孤苦的一生十分敬佩,奉為貞潔女子之楷模。數百鄉親共同出資,在草棚旁邊修建一座可供人暫歇的涼亭,取名“望君亭”,並在亭中石柱上留下張氏的生平事跡。

  ??這是一個庶民女子等候丈夫出征歸來的真實生平。

  ??事跡很平淡,很普通,沒有曲折感人的悲歡離合,隻是一個癡情女子的苦苦守候而已。大漢天下不知道有多少這樣支離破碎的家庭。但是,能夠像張氏這樣三十餘年如一日的忠貞不渝的女子,卻並不多見。

  ??庶民百姓的小夫妻事跡,比不上文人墨客的折柳送友高雅,也不及達官貴人十八裏長亭送友人的傳世佳話。但它同樣真摯感人,更能讓十裏八鄉的普通百姓產生共鳴,細心嗬護。

  ??因此,望君亭存留百餘年仍舊幹淨如新,常常有鄉民前來打掃,四時節氣還有很多人前來祭奠,每隔幾年就會重新修繕。

  ??“唉!”蔡邕看完石柱上記錄的事跡之後,輕聲一歎,似乎感觸頗深。

  ??對於蔡邕而言,望君亭的事跡,他三十年前就已知曉,並且還與賢妻一起來過這裏,瞻仰張氏的生平事跡。

  ??時間如水,世事無常。

  ??轉眼間,蔡邕已是耳順之齡,鬢角已斑白,身體大不如前,過一天算一天,垂垂老矣。而賢妻早已亡故,與他天人永隔。

  ??故而,再次看完張氏望君的事跡,蔡邕感慨良多,輕歎:世人多愁苦,天下不安寧。

  ??“蔡中郎何故歎氣呀?文昌已派人傳訊,午後便到,再等半個時辰,他們就應該到了。”

  ??亭中,李傕神態自若地飲著茶水,不時向西邊眺望。聽到蔡邕的輕歎聲,他頗為不解地說道。

  ??“哦,稚然誤會了。老夫並不是埋怨文昌遲遲未歸,而是看到石柱上張氏的生平,心有感觸而已。”蔡邕轉身坐回李傕對麵,神色平靜地說道。

  ??李傕聞言後,笑著說道:“原來如此。剛才我還以為蔡中郎對文昌心生不滿呢,原來您老比我還要縱容他。嗬嗬嗬!”

  ??蔡邕點頭笑著道:“文昌早晚必成大器,這是老夫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便有此念。如今他果然不負眾望,年紀輕輕便拜將封侯,坐擁四郡之地,手握雄兵,他日後的前途不可限量!

  ??稚然賢弟,如今我們已是一家人,老夫倚老賣老,你別介意。老夫知道你與文昌似有不和,隻因些許家事而徒生間隙,卻是不應該呀!你與文昌是血脈相連的叔侄,親自撫養他們兄弟二人長大,名為叔侄,實則情同父子。文昌年輕氣盛,或許言語失當,你作為叔父,是長輩,豈能與他計較。所以老夫希望賢弟不計前嫌,與文昌重歸於好。你若是鼎力相助於他,那文昌就能走的更遠,更順利,將來必定能為李家光耀門楣,建立不世功勳!”

  ??聽著蔡邕的這番話,李傕臉上浮現出一絲無奈之色,眼神有些飄忽不定,神不守舍。

  ??時至今日,李傕不得不承認自家侄兒李利確實是深謀遠略,目光長遠,算無遺算。

  ??早在中牟縣的時候,李利就與他商量過分家的事情。當時他想給自己的獨子李式留一份家產,幾經猶豫之後,他點頭默認了李利的提議。

  ??回到長安城之後,由於他李傕的默許,正妻楊氏曆來跋扈,根本沒想過把李家的家財分給李利、李暹兄弟二人,而是直接把他們兄弟掃地出門。

  ??原本叔侄倆商量好的事情,可是卻被楊氏弄成了如此尷尬的局麵,使得李傕大失顏麵,背地裏不知道有多少人譏笑他。而李利兄弟二人也是十分囧迫,深夜被趕出家門,抱著鋪蓋和母親的遺物夜宿軍營,隨後自力更生,另立門戶。

  ??事後,李傕將楊氏大罵一頓,甚至還狠狠地抽了她兩個耳光,打得楊氏嘴角流血,渾身顫抖。要不是念及李式年齡還小,李傕差點一怒之下休了她。

  ??那一次是楊氏嫁到李家十餘年之中,第一次挨打,而那兩個耳光也告訴她,李利和李暹兄弟二人在李傕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隻不過這件事情,外人都不知道,包括李利和李暹二人也不知道。

  ??然而,盡管叔侄倆商議好的事情,在執行過程中出了不小的紕漏,幾乎是假戲真做,弄得李傕和李利叔侄二人灰頭土臉。但結果仍在李利的預料之中。

  ??在蔡邕的鼎力幫助下,李利如願以償地外放任職,而且還是一郡太守高位。憑此,李傕就不得不對自家侄兒刮目相看,居然能說動蔡邕幫他謀取太守之位。

  ??隨後,李傕雖然對李利上任武威太守之職顧慮重重,卻也鞭長莫及,幫不上忙,隻能默默關注著李利的行蹤。在他心裏,隻要李利和李暹兄弟倆沒有性命之危,武威太守之職能不能順利上任都無所謂。

  ??然而,李利上任武威太守的經過,確是讓李傕心驚肉跳,擔心受怕了兩個月。直到李利打敗韓遂聯軍,取得黑龍嶺大勝之後,李傕方才漸漸放心下來。

  ??此後李利在武威郡東征西討,大戰不斷。此舉又讓李傕替自家侄兒捏了一把冷汗,甚至他還埋怨過李利好戰成性,沒有見好就收。

  ??但是,直到去年年底,李傕得知李利僅用半年時間便占據了武威郡、張掖郡和兩個屬國等四郡之地的時候,他幾乎不相信這是真事,恍然如夢。

  ??如今李傕已經大致弄清楚了自家侄兒李利的實力,武威軍擁兵七萬,其中騎兵四萬、步卒三萬,戰將百員,堪稱頂級戰將的悍將便有十數人之多。李利麾下武威軍經過大半年的快速發展,幾乎與他李傕多年經營之下的實力相當,甚至隱隱還勝過他一籌。

  ??每次想到侄兒李利的實力居然超過他這個叔父的時候,李傕就不禁懷疑細作和斥候探得的情報到底準不準確,是不是為了讓他高興,故意誇大李利的實力。

  ??情報之中,李利率軍連續兩次打敗韓遂和馬騰聯軍,剿滅程銀和楊秋等八部將,還出兵兼並了休屠部落,收複張掖三郡。

  ??想起這些令人羨慕的驕人戰績,李傕作為沙場宿將,自然知道在戰場上,每一次勝利都需要足夠強大的實力來保障,絕無僥幸取勝之理。

  ??所以,在內心深處,李傕已經承認侄兒李利現在比他這個叔父強大,甚至還不止是勝過一籌,而是強大得多。

  ????????????????????

  ??今天蔡邕舊事重提,再次把李家的家事擺上桌麵。

  ??說實話,李傕很不願意聽到誰再提起叔侄不和這件事。怎奈蔡邕如今也不是外人,而是李利的嶽父,他完全有資格詢問與李利切身利益相關的一切事情。

  ??想到這裏,李傕對侄兒李利膽大妄為的性格深感無奈。蔡邕之女蔡琰明明是個寡婦,可李利居然還要娶蔡琰為平妻,當真是什麽事情都敢做,隨心所欲,無拘無束!

  ??思緒紛飛之中,李傕沉思良久,而蔡邕似乎也不著急,慢條斯理地品著茶水,看著四周村落的情景。

  ??半晌之後,李傕歉意地對蔡邕笑道:“讓飛白兄久等了,剛才李某一時走神,請多見諒。”

  ??“不妨事。反正我們在這裏等候文昌一行人,不著急,時間很充足。”蔡邕微笑著說道。

  ??“嗬嗬嗬!”

  ??李傕沒想到蔡邕竟也有風趣的一麵,大笑著說道:“飛白兄心胸豁達,小弟受教了。文昌是我李傕的親侄兒,隻要我能幫得上忙,一定會幫他。這一點,請飛白兄盡管放心!”

  ??蔡邕聞言後,眼底瞬間劃過一絲憂慮,暗道:“李傕還是有所保留啊!唉,文昌終究不是他的親生兒子,二人雖是叔侄,但仍是親疏有別!但願他們叔侄二人不會有兵戎相見的一天??????。”(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