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這一拜
作者:虎賁中郎      更新:2021-07-17 10:41      字數:3398
  第二天,李利帶著陳鈺、典韋二人前往蔡府拜訪蔡邕。

  ??昨夜蔡邕已經專程答謝過李利,就因為如此,他今天才要回訪蔡府。

  ??別看這來來去去的很麻煩,但這就是時下的禮數。

  ??盡管李利有搭救蔡家女兒的大恩,可他若是不回訪蔡府,那就是失禮。日後,一旦此事傳揚出去,對他的聲譽會有著難以預料的影響。

  ??東漢以孝道和禮儀治天下,世人皆重禮儀、守孝道,就連朝廷征辟官員也是以舉孝廉為正統入仕之道。

  ??由此可見,禮儀在大漢天下已經深入人心,並作為孝廉舉士的基石。

  ??蔡府坐落於皇宮東麵,這裏是朝中三公九卿的聚集地,也是重兵看守的住宅區域。

  ??蔡府在這一片府邸之中極為顯眼,宅院很大,與司徒王允毗鄰而居,卻比司徒府邸大了兩倍有餘。

  ??門庭高築,大氣磅礴,,與司徒府的破舊匾額不可同日而語。

  ??太師董卓極為看重蔡中郎,恩寵有加,賞賜豐厚,這是滿朝文武眾所周知的事情。

  ??而司徒王允眼下卻是董卓的眼中釘,肉中刺,極為不待見。

  ??隻是王允處事謹慎,言行舉止滴水不漏,致使董卓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借口將他除去。

  ??不過司徒府邸卻十分清苦,宅院破舊,與高牆大院的蔡府相比,確是高下立判,一目了然。

  ??如此鮮明的對比,時間長了,難免讓王允心中徒生不滿。原本他與蔡邕相交多年,彼此視為知己,怎奈如今卻形同陌路,勢同水火。

  ??李利對這些士大夫之間的恩怨不以為意,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思,一笑了之。

  ??不過他卻知道,蔡邕明年就會死在王允的手中,並且被打為董卓同謀亂黨,抄家滅族。

  ??至於蔡琰為什麽沒有被王允所殺,這卻是未解之謎,或許是她衛家兒媳的身份幫她躲過一劫,亦未可知。畢竟河東衛家是武帝時期大將軍衛青和皇妃衛子夫所在的家族,真正的百年望族。這等顯赫之極的家族,即便是衛家棄婦,也不是一般人能夠隨意殺戮的。

  ??蔡府正堂內,賓主落座。

  ??一通寒暄後,蔡邕微笑著看向李利,眼神中閃過一絲滿意之色。

  ??確實,如果李利自恃對蔡家有恩而不願登門拜訪的話,那他在蔡邕心中的印象將會極差,甚至會將彼此間的這份恩情都衝淡得無影無蹤。

  ??隻要蔡邕尋得時機報答了李利的援手之情,那麽此後彼此間將再無瓜葛,形同陌路。

  ??現在李利這麽一回訪,兩家的交情就算結下了。

  ??日後,隻要不觸及蔡邕的底線,先前的救命恩情將永遠延續下去,結為至交。

  ??“賢侄啊,李傕將軍已經率軍駐防安邑,為何太師獨獨留下你留守京師呢?”

  ??飲了一口茶水,蔡邕微笑著問道。

  ??李利聞言頓時身形一震,眼神中掠過一絲精光,隨之疑惑不解地道:“不瞞大人,小侄對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大人能否為我解惑?”

  ??蔡邕聞言微微一笑,輕捋著斑白的胡須,目光深邃地看著李利。

  ??“賢侄,在我府上,你不算外人。何況你與小女詔姬年齡相若,又與我蔡家有恩,因此我們之間不必以官職相稱,顯得太生分。雖然老夫的年紀比你父親還大上一些,但逝者為大,你就叫我叔父吧。老夫與你二叔李傕同殿為臣,官職相當,你叫老夫一聲叔父,老夫還是擔得起的。”

  ??“呃,如此甚好!小侄早有此意,隻是我生性魯莽,不敢造次,生怕有損叔父聲譽。今日蒙叔父不棄,小侄得償夙願,當真是生平之幸事。叔父在上,受小侄李利一拜!”

  ??李利受寵若驚地起身跪地,恭敬地拜道。

  ??不過他跪地俯身的一瞬間,心中卻暗道:“蔡中郎,我李利可不是隨便認親戚之人,這一拜是給我未來的嶽父準備的,如今你提前預支了也行,反正都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事實上,李利最近之所以不去參加朝會,就是不想給十歲的小皇帝和董卓下跪,此前他一直是身著甲胄前去,但也不能總是如此呀。

  ??所以他幹脆向中常侍李儒告假,不去早朝議事了,這樣一來,倒是耳根子清靜了不少。

  ??至今為止,李利還沒有給任何人下跪過,蔡邕是第一個,也是李利心甘情願跪拜之人。

  ??畢竟蔡老夫子中年得女,妻子產下蔡琰之後,沒過幾年就病死了,他獨自把女兒撫養成人也不容易,理當受此一拜!

  ??當然,李利現在還不敢貿然提及看上蔡家女兒之事,否則蔡老夫子肯定會當場發飆,那可就雞飛蛋打一場空嘍。

  ??按照大漢禮製,直係親屬病逝後,子女需守孝三年,而妻子和妾室則是守靈三年。

  ??如今蔡琰的夫家死了一年多,還有一年多的守靈期限。

  ??若是李利此時向蔡老夫子提及愛慕蔡琰之事,那無異於自取滅亡,此後恐怕就與蔡琰無緣了。

  ??隻要蔡老夫子還活在世上,那李利鐵定沒戲,趁早絕了這份心思。

  ??老夫子之稱謂從何而來,不就是守護禮製和祖宗之法的老頑固嘛!

  ??“好、好、好!文昌啊,老夫一直期盼著能有一個後繼之人,不成想如今卻有了你這個侄兒,老夫高興啊!來人哪,吩咐下去,今日老夫要為文昌設宴,我們叔侄倆一醉方休!”

  ??蔡邕或許是年齡大了,愈發盼望後繼有人,既然把李利禮節性的跪拜,當做認親之禮,還要大擺筵席,慶祝一番。

  ??“來人,去把詔姬和利兒的表妹陳鈺姑娘一起找來,今天是家宴,讓她們不必避諱。”

  ??蔡邕高興之餘,再次吩咐道。

  ??這次他確是把一直閉不見客的蔡琰也召喚過來,可見他當真是沒拿李利當外人,儼然如同親侄兒一般看待。

  ??開懷大笑之餘,蔡邕對李利說道:“文昌,董太師之所以不派你隨軍駐紮安邑,實則想削弱你二叔李傕的兵權。當然,這並不是說太師不信任李傕,而是他作為主上的馭下之道,不得不如此,適當的防範必不可少。

  ??而你與李傕因家事不和,另立門戶,確是給了董太師可趁之機,於是他順勢將李傕麾下最具戰鬥力的龍驤營劃到你的名下。這樣以來,即便是李傕心生不滿,卻也隻好忍下這口氣,因為你是李家三代之中的嫡長子,接掌李家部曲龍驤營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隻不過龍驤營驍勇善戰,放在城外駐紮卻是有些可惜,無用武之地;時間長了,怕是將士頹廢,士氣低迷,戰力必然大減。

  ??文昌,你對此有何想法?”

  ??李利看得出蔡邕所言不差,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當即他也不再掩飾心跡,直言道:“叔父言之有理,小侄也有這方麵的顧慮。小侄一直想帶領龍驤營外放到其它郡縣,否則就荒廢了龍驤營的戰力。如果能夠獨掌此軍,哪怕是遠赴邊陲郡縣也無所謂,隻要擁有一定的決定權,我必能闖出一片天地,建功立業!

  ??隻是眼下我軍並無戰事,各地都很太平,而關東各州郡又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根本插不上手。徒呼奈何呀?”

  ??“嗬嗬嗬!文昌勿憂,既然我們已是一家人,叔父豁出這張老臉,也要給你謀得一個好差事!”

  ??蔡邕笑著安慰李利道。隨即他審視地看著李利,沉默了好一陣子,方才問道:“文昌,叔父我不曾向太師求過任何事情,這次就算是破例了。隻是叔父不知道你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你處理軍務的能力應該不錯,否則也不會擔任五萬大軍的監軍。可是你處理政務的能力又如何呢?如果叔父為你求得一郡之地,你能不能勝任?”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