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二章 作死的曆史
作者:酥酥麻麻      更新:2021-07-17 10:17      字數:3697
  王楓瞥了一眼,便道:“你說的是仰光大金塔啊,它始建於公元六世紀,當地人把它稱作瑞大光塔,曆代緬王不斷向大金塔捐獻黃金和寶石,用以裝飾,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就在二十年前。

  ??時任緬甸國王的孟坑王於一八四一年南下仰光朝拜大金塔,布施了近五噸黃金,打成金箔,貼滿了整個塔身。

  ??據史料記載,塔身貼有一千多張純金箔,使用黃金超過七噸,塔的四周掛著一萬五千多個金銀鈴鐺,風吹鈴響,清脆悅耳,聲傳四方,塔頂全部用黃金鑄成,裝有一千二百六十公斤重的黃金寶傘,周圍嵌有紅寶石、翡翠與金剛石超過一千五百顆。”

  ??“噝~~”楊水嬌倒吸了口涼氣:“真奢侈啊,就不怕被人偷了或是搶了?”

  ??周秀英接過來道:“緬甸全國信佛,這是供奉給佛祖的寶物,誰敢打它的主意?也不怕遭報應?”

  ??王楓也點點頭道:“仰光大金塔是屬於全體中國人民的財富,我們一定要保護好。”

  ??王楓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周秀英不由丟了個鄙夷的目光過去,隨即又道:“雖然這座金塔凝聚了緬甸人的信仰,但皇室布施如此之多的黃金和寶石,其奢侈糜爛也可見一斑了,尤其還是被英國入侵,國家陷入危難的時刻。”

  ??李鴻章捋著胡須道:“周軍長說的不錯,對於緬甸的曆史,李某也有所了解,這個國家與清庭相比,同樣被西洋炮艦轟開了國門,有相似之處,卻更加的封閉自大。

  ??在始自於一八二四年,曆時兩年的對英戰爭失敗之後,緬甸皇室受到了沉重打擊,貢榜王朝在十年前還處於黃金時代,但十年後,就墮入了深淵,戰敗、割地、賠款,使它一蹶不振,而緬甸上層統治者並未清醒,他們仇視和憎惡英國人,卻一味的排斥,不了解在西方世界發生的巨大變化,他們仍象過去一樣的封閉。

  ??從一八二六到一八五二年的二十七年間,貢榜王朝不但不采取任何改革措施,反而加大了對國內平民的剝削力度,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政府增加稅收,官員乘機敲詐勒索,榨取民脂民膏,以王後為首的外戚撈取了大量財富,農民不堪壓迫,揭竿而起。

  ??一八二八年,南方農民曾包圍仰光,三十年代初,一支農民軍甚至襲擊了首都阿摩羅補羅,與此同時,少數民族的反抗也此起彼伏,一八三八年爆發了孟族起義,一八四零年又爆發了撣族和克倫族的起義。

  ??以上的情況,都與大清類似,但是嚴重的內憂外患麵前,上層統治集團並不如清庭那樣的團結,不僅沒能同舟共濟,勵精圖治,反而內部爭奪權利的鬥爭愈演愈烈。

  ??一八三七年,緬王孟既的健康日益惡化,王後梅努和她的弟弟孟層親王居實權,處心積慮,決圖除掉孟既的弟弟礁拉瓦底親王,同年,礁拉瓦底被迫逃離首都,至瑞冒舉兵反抗,孟既鎮壓失敗,被遭讓位,並把孟屋及其同夥交給礁拉瓦底處置,次年二月,礁拉瓦底稱王,史載為孟坑王。

  ??孟坑王即位後,遷都阿摩羅補羅,大肆屠殺政敵,人心惶惶,國內一片混亂,至七年後,卑謬王太子被迫謀反,兵敗之後,王太子與西宮王妃妙格叻及其親友,皆被處死,而孟坑王於同年竟得了精神病,次年秋便暴斃,其子蒲甘敏先下手為強,除去有威脅的兄弟,登上王座,此人治國無能,隻顧尋歡,把政務交給權臣鄂班達和貌賓,這二人狼狽為奸,把持朝政,僅僅兩年,就有上千人被迫害致死,另還巧立名目,濫征苛捐雜稅,民怨沸騰。

  ??到一八四九年,蒲甘敏眼見大亂將生,被迫將鄂班達和貌賓交給首都民眾處置,以平民憤。

  ??在蒲甘敏的統治時期,中央政府的權威日益衰落,皇室隻要求各地官員按期繳納賦稅,其餘聽憑任之,整個緬甸就象一隻隨時會爆炸的火藥桶。

  ??哦,對了,但即便如此,緬甸諸國王仍把國運寄托於佛祖身上,熱衷於向寺廟捐贈財富,比如陛下提到的二十年前仰光大金塔的最大一次貼金,便是孟既王南下朝拜仰光大金塔時所為。”

  ??王楓不由幽幽歎道:“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緬甸是三清道祖與如來佛祖賜予中國人民的一片沃土,以前有大山阻隔,現今山路已通,如上天賜予,天予之而不取,必受其害。”

  ??李鴻章點點頭道:“陛下言之有理,其實緬甸落到如此田地,不僅僅是高層統治者的愚昧腐朽,與緬甸民眾也有著脫不開的幹係,英國駐印度前總督拉姆齊曾對緬甸人有過點評,他說在東方所有的民族中,沒有一個民族比緬甸人更為狂妄地表現他們的優越感和更為固執地自行其是。

  ??想我中國,雖然二十年前與緬甸的形勢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不少明白人的,而緬甸數百萬人口,卻是一個也無。

  ??近二十年來,緬甸國內愈演愈烈的政治鬥爭令政府幾近於癱瘓,這又刺激了英國進一步侵略緬甸的野心,並且隨著法、美等國的勢力逐漸進入中國,英國認為有必要通過緬甸,打開另一條進入中國的道路,而第一次阿富汗戰爭的結束和對印度錫克教徒戰爭的勝利,使英印政府足以抽調軍事力量,發動對緬甸的戰爭,於是拉姆齊於一八五二年果斷的發動了第二次對緬戰爭。

  ??第一次對緬戰爭,英國出動四萬兵力,耗資一千三百萬英鎊,傷亡一萬五千人,損失不可謂不慘重。

  ??而第二次對緬戰爭隻出動了萬餘兵力,這一次,緬甸從一開始就步步退讓,無力組織大規模的抵抗運動,半年之內喪失大片國土,全部出海口喪失殆盡,這說明緬甸統治階級在二十來年的內耗當中,已經極其虛弱了。

  ??雖然現今在位的緬王敏東力推改革,並向法美求援,但法國更感興趣的是越南和中南半島,拒絕了敏東王建交的請求,敏東王又通過美國傳教士轉交信件給美國國務卿,希望與美國建交,卻由於東南亞不是美國的殖民目標,因而也未獲得回應。

  ??總之,自第二次英緬戰爭的十年來,緬甸每況愈下,回天無力,而英國又不滿足於占據下緬甸,對上緬甸的涉足也越來越深,即使沒有我中國插足,恐怕也是離滅國不遠了。”

  ??周圍陷入了沉默當中,緬甸的曆史,是一部作死史,不作死就不會死,大清雖然再是不堪,卻還沒到自己作死的地步,之所以被流放出中國,主要原因還在於民盟軍太過於強勢,而且在最後關頭,王楓放棄了對滿蒙的屠殺,改而以流放作為和解手段,滿蒙在要麽死,要麽走的二選一之下,隻能離開中國大陸。

  ??楊水嬌搖搖頭道:“原本我以為大清已經夠糟糕了,而今日聽李部長這麽一說,才知道緬甸比大清更糟粕,不過緬甸越混亂,越虛弱,對我們就越是好事,至少石大哥那邊能省下不少力氣呢。”

  ??“那是!”陳老大接過來道:“下緬甸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口,上緬甸在兩百五十萬左右,而我們有近二十萬大軍,平均每人消滅二十個緬甸人,不困難吧。”

  ??把緬人滅族,或者最起碼要驅趕出去,這是王楓的目地,但是以他的身份,隻能做,不能說,於是向前一指,微笑著把話題岔開:“我們的老朋友來了。”

  ??中國艦隊在出現的那一刻,立刻引來了岸上的關注,無數緬甸人放下手裏的活計,呆呆看著那威武雄壯的軍艦漸漸駛來,嘴裏喊叫著聽不懂的話,英國人則是不停的劃著十字祈禱,還有人撒腿向回飛奔,在碼頭區的緊張氣氛中,一行英國人快步而來,領頭的正是王楓口中的老朋友,曾參與過東印度公司對華作戰的海軍準將蘭伯特。

  ??蘭伯特在被民盟軍釋放之後,回國上軍事法庭接受審判,由於他是副司令,不需要承擔戰敗的主要責任,因此隻是被免職了,可是他對印度緬甸的了解和熟悉,又是英國政府急需的人材,於是半年之後,被重新起用。

  ??當時英國在緬甸有三塊殖民地,分別取自於第一次英緬戰爭的丹那沙林與阿拉幹,第二次英緬戰爭的勃固。

  ??丹那沙林位於緬泰邊境,盛產鎢、錫和柚木,柚木樹幹筆直,樹高在四十米以上,直徑兩到兩米半,木質堅硬,耐化學腐蝕,是用於造船與鐵道枕木的最佳木材。

  ??而阿拉幹與孟加拉接壤,這個地方可能很多人沒有印象,但現代社會大名鼎鼎的國際難民羅興亞人,就是來自於此,是在英國奉行以夷製夷政策之下,作為勞動力被引進的孟加拉白白林與當地土著結合後產下的後代。

  ??勃固則涵蓋了整個下緬甸沿海一帶,前兩者屬於孟加拉殖民當局管轄,勃固與印度一樣,都直屬於英國女王,在東印度公司戰敗之後,議會通過調查,宣布取締東印度公司,印度由英國女王施以直接統治。

  ??而蘭伯特在回到緬甸之後,被任命為勃固省首席專員下專門負責仰光事務的專員,說起來,還是因禍得福了。

  書屋小說首發